APP下载

构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探析

2015-09-10金怡顺王同昌

理论导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党群关系群众路线长效机制

金怡顺 王同昌

摘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需要一定的机制保障。立足现实实践,应注重几个方面: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制定实施细则,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操作机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能力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监督评价机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党群关系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49-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党内和谐运行机制研究”(14BDJ062);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党员干部纯洁性建设研究”(14JD005);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反腐倡廉的历程与经验研究”(2013B13414)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金怡顺(1956-),男,安徽芜湖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王同昌(1982-),男,安徽阜南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政党政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党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6月18日,中央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由此展开。2014年1月20日,中央召开会议,对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在此背景下,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构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所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就是指能够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得到长期有效贯彻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做法的总和。笔者认为,构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操作机制、能力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一、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当前,一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脱离群众,党群干群关系淡漠,是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不足有密切关系的。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构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动力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教育。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其主要任务是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为民务实清廉、反对“四风”已为广大党员干部所熟知,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甚至已经家喻户晓。但这并不是群众路线的本质内容。群众路线的本质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57对于群众路线的这一内容本身广大党员干部没有深入的了解。笔者曾经进行过一定范围的调查,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回答不完整。一部分回答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部分回答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背离群众路线基本要求,其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对群众路线的内涵没有正确完整的理解,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构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动力机制,首先要进行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教育,使党的群众路线内容内化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之中,从而外化于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

第二,加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重要性的教育。了解群众路线的内容,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但是,理念本身不会自动付诸于具体的行动,只有充分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才能够在实践中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是要教育党员干部认识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失去了群众路线也就失去了我们党的标志。可以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安身立命之本,是共产党存在合法性之源。我们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群众路线对于共产党来说是须臾不可缺少的法宝。二是要教育党员干部认识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新时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还必须依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理念,“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从群众中来”是我们党深厚群众基础的具体表现,“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之所以群体性事件频发,人民群众意见比较大,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度逐渐降低,就是因为一部分黨员干部没有很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三是要消除一部分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误解。一部分党员干部误认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事事同群众商量,会妨碍工作效率;还有某些党员干部把群众看作管理的对象,认为贯彻群众路线,向群众请教,会损害自己在群众中的威望,因而不愿意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本质上是我们党的价值理念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我们党在历史上形成的工作方法的经验总结。其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执政活动,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要为人民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利益。坚持群众路线不但不会妨碍工作效率,还会使工作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有利于推动工作。

第三,教育党员干部从根本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外在表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因此,共产党没有对人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没有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权力,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权力。[2]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党员干部才能够确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树立群众观点,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一部分党员干部轻视群众的思想。一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脱离群众、背离党的群众路线,是因为他们从根本上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没有文化、没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只愿当群众的“先生”,不愿当群众的“学生”。只有真正树立了群众观点,才能在感情上对群众有亲近感,才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坚持群众路线。

二、制定实施细则,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操作机制

群众路线既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理念的外化,也是一种工作方法。为了使群众路线在实践中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还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可操作机制。

第一,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和方法具体化。“一切为了群众”其本质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12这就决定了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科学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切为了群众”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长期得不到科学发展,就失去了为群众谋利益的物质基础。因此,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努力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二是要促进民生有效改善。经济科学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并不等于民生自然而然的改善。一些地方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并没有明显提高,其根本原因就是民生状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改善。因此,“为了群众”不能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解决群众在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问题,使群众感受到领导干部在为民生的改善而工作。三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利益需求。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主要体现在物质利益方面,那么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则更加多样化。因此,“一切为了群众”,就不但要满足群众的物质利益需求,还要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其它利益需求。在当前主要体现在群众参政方面的利益需求。笔者曾在部分农村地区调查了解到,一部分群众之所以对领导干部有所不满,就是因为他们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具体说就是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密切党群关系,就要逐步满足群众在政治方面的利益需求。

第二,制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细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种工作方法,其基本要求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然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贯彻执行。首先,要对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定具体明确的规定。2010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已经规定:“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这一规定为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提供了保障。但是,这只是规定了调研的时间,还应进一步具体化,明确调研的次数、每次调研的天数,防止某些领导干部为了应付而搞突击调研或者不深入调研。其次,制定群众参与党的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会议的具体规定。密切联系群众,除了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外,还应该发动群众参与党的会议,发挥群众在党内决策中的作用。党内除了保密性质的会议之外,其它各种议题的会议,应该充分吸收一部分群众列席,尤其是相关决策的利益攸关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既可以保障决策更切合民意,又可以提升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对各种类型的会议吸收群众参与的人数应有明确的规定。

第三,疏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渠道。一是疏通已有的联系群众的制度。我们党是依靠群众起家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创造了一些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途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通过人大代表联系所在选区的群众。各级政治协商会议,能够通过政协委员联系所在行业、界别、党派的群众。除此之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这些已有的制度化渠道,如果能够畅通,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会大大加强。但是,当前这些制度化途径还不够畅通。十八大提出了要“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1]38因此,当前疏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渠道,就要激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激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这些制度把自己的利益需求表达出来,纳入党的决策之中。二是创造新的联系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等方式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网络信息能够及时、真实地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因此,密切联系群众要及时收集网络舆情,在制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网民的意愿。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能力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并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3]但是,党的执政能力不是一劳永逸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我们党还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也体现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因此,必须进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构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能力机制。

第一,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虽已取得了重要成就,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了有效满足,但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变。因此,“一切为了群众”,最根本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利益。发展经济仍然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发展经济,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而不能为了经济而发展经济,出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利益受损并存的怪现象。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出发,谋求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第二,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秘诀。但是,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一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了,逐渐丧失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正如习近平在2005年指出的:“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4]因此,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首先,要学会与群众沟通和交流。一部分领导干部经常讲假话、大话、空话以及群众听不懂的话,久而久之就把自己与群众隔开了。克服这种现象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学用群众的语言,面对面地与群众交流,讲话才能讲到群众的心坎上,讲话才能够得到群众的信服,群众才会把干部当自己人。其次,要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人民群众之间还有大量的具体利益,这些具体利益的不同,构成了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这就需要各级干部要有化解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化解矛盾冲突,寻求各方都能满意的最大公约数,增进人民群众团结。[5]

第三,提高运用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引导群众的能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根本的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实际上就是正确引导群众。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我们引导群众的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就是网络虚拟社会的产生。在网上,一部分人自诩为“意见领袖”,他们对很多事件往往未经仔细辨别就急于发言,博的是观点出众,要的是被别人关注。普通网民则被巨大的网络舆论洪流所裹挟,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人云亦云,这种情况会在一刹那强化党群关系恶化的幻象,[6]造成网民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产生对立情绪。因此,要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网络技术培训,使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群众工作部门的同志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有效运用网络加强对网民和网络舆论的引导,及时把网民意见收集起来,并给予及时的反馈,解答网民心中的疑惑;涉及到具体的利益问题,要通过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使网络成为我们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新途径,通过网络对网民进行正确引导。

第四,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一部分干部既有为群众服务的物质条件,也有为群众服务的良好愿望,但是为群众服务的实践,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这说明一部分党员干部缺乏为群众服务的方式方法,服务群众的能力不足。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提高服务群众的效果和水平。

四、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监督评价机制

如果说上述三個方面旨在增强主体自觉,力图从主体内心深处强化贯彻群众路线的主动性积极性,那么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监督评价机制,则是从外部对主体贯彻群众路线的一种“压力”。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监督评价机制,会从根本上对党员干部形成一种压力,促使其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一种习惯。

第一,把贯彻群众路线情况纳入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我们党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都由一定的组织部门进行管理、考核、提拔和任用。因此,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对其行为具有直接的规范和激励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先后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等,这些文件对加强领导干部的考核管理起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考核评价的内容基本上固定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其中“勤”的内容涉及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容。但是,考核的内容比较模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组织部门往往比较看重“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业绩,而对贯彻群众路线的状况无意中就不太重视。因此,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党委及组织部门应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制度化,把贯彻群众路线状况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领导干部升迁的必备条件。

第二,加强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情况的评议,把评议结果作为干部升迁、奖惩的依据,同时,通过评议结果发现领导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存在问题,达到改进工作的目的。把贯彻群众路线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是一种组织考核,也是上级考核。但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坚持群众路线,最具发言权的是群众。只有普通群众才能够深切地体会到领导干部是否贯彻了群众路线。因此,

在坚持上级考核和组织考核的同时,应该加强下级考核和群众考核,也就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情况进行群众评议,让群众成为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力量。让群众真实有效地评价领导干部,一方面能够形成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量,使其行为能够时刻受到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更有利于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因此,在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任期结束考核时,都要吸收群众的参与,发挥群众在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的监督作用。群众评议的结果,要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但更重要的是要成为领导干部改进工作、改进作风的着力点。对那些多次得不到群众好评的干部,要进行一定的组织谈话或者组织处理。

第三,加强各级纪委对党员领导贯彻群众路线情况的监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7]这是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区分。笔者认为,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同样适用于这种责任区分。各级党委负有贯彻群众路线的主体责任,而纪委则负有贯彻群众路线的监督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委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显示出了很强的威力,受到了党内外的好评。因此,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要充分发挥纪委的监督作用,明确纪委的监督责任,发挥纪委的监督威力,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纪委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4-09-26.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6.

[5]刘靖北.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3).

[6]高祖林.群众路线的意义、问题与时代主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6).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6.

猜你喜欢

党群关系群众路线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当前施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