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两院”的司法改革人大的监督不可或缺
2015-09-10刘金鹏
刘金鹏
针对本市正在开展的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及内务司法委员会应该如何支持和推动这项重要改革?日前,本刊特约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市人大内司委主任委员沈志先。
月刊编辑部:在市人大常委会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您就司法改革进程中加强人大监督作了交流发言,能不能进一步谈一谈您对这方面监督工作的看法?
沈志先:司法改革试点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改革试点以来,8家试点单位以“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总体目标,以审判权、检察权运行机制改革为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点工作。4月23日下午,市委召开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本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将由8家先行试点单位,全面推开到全市各级法院、检察院。司法改革是按照中央的顶层设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的。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人大加强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监督“两院”司法改革的意识。
具体来说,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两院”的司法改革,既有坚实的法理依据,又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我国宪法规定了人大与“两院”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监督法进一步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属于地方“两院”工作的重要部分,理应纳入地方人大监督范畴。另一方面,加强人大监督也是司法改革的内在需求。司法改革必然触及司法体制和相关法律制度,涉及司法权力调整和司法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地方人大的监督,是确保地方“两院”司法改革在法治轨道上顺利前进的有力保障。更进一步看,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切入点,是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人大监督司法改革工作,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
月刊编辑部:改革试点以来,内司委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沈志先: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本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在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按照常委会的要求,内司委及时将监督和支持“两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委员会工作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监督调研活动。
在常委会薛潮副主任带领下,内司委先后赴市委政法委、市高院、市检察院、市二中院、闵行区检察院等单位调研,重点了解司法责任制、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司法保障机制等改革的进展情况,支持和推动“两院”着力解决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职业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去年年底,结合全国人大内司委来沪开展修改法院组织法和检察院组织法立法调研,我们又对全市三级法院和检察院的司法改革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在刚刚过去的4月,薛潮副主任又率内司委分别赴市高院、市检察院开展监督调研,详细了解市二中院、市检察二分院以及徐汇区、闵行区、宝山区法院和检察院8家司法改革先行试点单位工作情况,以及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在本市法院、检察院全面推开的总体安排。同时,还赴铁路运输法院、检察院等进行专题调研。
月刊编辑部:下一步,内司委在监督和支持司法改革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沈志先:根据委员会建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11月将听取和审议市高院、市检察院关于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为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按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内司委与市高院、市检察院进行了充分沟通,制定了专项监督调研工作计划。
按照计划,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今年8月至10月期间,内司委将聚焦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等内容,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评估相关制度执行情况和旁听庭审等方式,开展广泛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广大法官、检察官、律师、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全面了解和总结本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梳理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支持和推动法院、检察院落实和完善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月刊编辑部: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内司委对发动代表参与司法监督有哪些设想?
沈志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在司法改革监督过程中,委员会将与司法机关一起积极探索建立司法改革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最主要的做法是发挥代表主体作用,通过代表的广泛参与,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去年9月,为了让市人大代表更好地了解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我们曾联合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以司法改革为主题开展了专题培训,120余人参加。今年,在司法改革专项监督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将向全体市人大代表寄送司法改革试点工作的详细材料,征求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为代表进一步参与和监督改革试点工作服务。
月刊编辑部:本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了9个多月,请您结合内司委履职实践,谈一谈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思考和体会。
沈志先: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各界对司法改革的期望值很高,对人大依法加强监督、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的期望值也很高。人大如何切实做到依法监督、有效监督,确实需要研究探索。
我感到,在监督司法改革工作中,首先要紧紧抓住四个关键环节。一是监督司法人员。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是此次司法改革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人大司法监督应当紧紧围绕这一改革重点。二是监督司法责任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地方人大要着力加强对改革过程中司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三是监督司法公正和司法公开。公开与公正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石。此次司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人大应当将公正司法作为监督“两院”的重中之重,通过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监督地方司法规范性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和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司法实践中,地方“两院”经常单独或者联合制定指导办案的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司法改革提出要强化审判委员会、检察委员会总结司法经验、实施类案指导等职能,相关司法规范性文件数量可能会增加,人大有必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监督工作力度。
其次,要妥善处理好四对关系。一要处理好依法监督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对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大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在现有法律框架内积极支持改革创新。对可能遇到的法律障碍,如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法律定位,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办案模式等,要及时向全国人大建言献策,争取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二要处理好监督“事”与监督“人”的关系。司法人员始终是司法改革的主力军,是决定改革成效大小的关键因素,人大要注重把队伍监督作为重要内容,支持和促进“两院”不断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建设,提升司法能力。三要处理好总结经验和直面问题的关系。人大既要充分肯定“两院”司法改革取得的成绩,支持制度创新,总结、固化和推广成熟的改革措施;又要深入查找司法改革面临的矛盾与困难,从人大的角度提出对策、督促整改,确保司法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四要处理好人大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人大监督要注重完善民意收集、分析和评判机制,推动建立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改革机制,努力营造公众了解、参与、支持、监督司法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