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呈现艺术
2015-09-10董冉
董冉
【摘要】新闻究竟要如何呈现一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发现、选择、编辑到传播,不同的呈现会影响到新闻的效果。新闻呈现要遵循一些要素,如真实性、客观性,还有人文关怀等等,它们都是制作新闻的技巧,而这些技巧又都可以总结为艺术。本文将采用个案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究新闻艺术的奥秘何在,又如何来提升新闻艺术,以达到让新闻成功呈现的效果。
【关键词】新闻艺术个案分析对比分析
我们都生活在媒介拟态生活中,也就是对于新闻来说,媒体掌握主导权,受众被动得到信息。不过这并不是传统的单向传递,受众有选择的权力。如果不能让其满意,新闻的价值就无从谈起,那么制作新闻的媒体也不被认可。所以,如何呈现新闻,让新闻被认可,是媒体的追求。本文将从新闻创造、新闻选择、新闻编辑和新闻传播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何体现和提高新闻的艺术性。
一、新闻的创造艺术
新闻与创造似乎本不应该联系在一起,因为新闻是发生的既定事实,而创造应该是人的刻意为之,创造有违新闻初衷。但是,创造有时可以作为新闻发生的前提背景,媒介可以通过创造,为新闻提供一种可能。说到新闻创造,就要说到电视节目《扑通扑通的良心》。湖南台推出一档全新的节目《扑通扑通的良心》,采用无死角、全隐蔽拍摄,还原社会新闻中的特定场景。早在几年前,美国ABC电视台就曾推出类似节目《你会怎么做》,导演组会请演员在一个公众场合出演一幕场景,看看全然不知情的路人会有什么反应,演员们假扮的角色往往涉及歧视,比如说酒鬼、同性恋者、黑人等。①与其相比,湖南台这档节目话题更加涉及“中国特色”,比如儿童走失、老人跌倒、家庭暴力。制作人说这个节目的初衷是为了发现在大家看来或许冷漠的社会里还存在着温暖的人情,呼唤哪怕只是经过的路人用微小的行为给他人莫大的帮助。
这档节目一推出便吸引了很多的关注。本文之所以介绍这档节目,不在于想讨论它的内容好坏,而是要突出它的新闻价值。首先,它引起了一个疑惑,在这档电视节目中发生的事情能算作新闻吗?其次,如果这是新闻,那么它带给我们什么启迪?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它是新闻。很简单,从新闻的定义就可以判断。广义地说,新闻是新近事实的报道。这档节目的前提虽然是假设的,但是它可以诱发群众做出真实的反应。例如第一期节目中是让老人假装摔倒来观察路人反应。节目中有许多路人都将老人扶起送去医院,那么这就可以写出一篇标题为《湖南市民爱心接力扶起倒地老人》的新闻报道。而这篇报道不同于一般新闻,因为它体现出了节目制作人的预见性,而这就是它带给我们的启迪。新闻是社会的媒介工具所输出的有效信息。它的特殊价值在于可以构建拟态生活,可以影响群众对于社会环境的认知。所以在恰当的时机,媒体应该运用这种特性,帮助建设和谐社会。由此可以看出,在真实性的限制下,新闻也可以被创造,而且是创造出良性新闻。
二、新闻的选择艺术
新闻传播事件,但是新闻不能展现全部事件,就像人们常说的“新闻让你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但是并不能让你认识整个世界”。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都是有选择的。那么该如何选择?选择依据什么标准?有人说引人注意是最高标准,其实就是要有市场。如今各种标题党和悬疑新闻的出现就是因为这一理念的怂恿。
所谓标题党是指在网络传播中利用夸张、情色、唬人、怪异、歪曲等各种极端耸人听闻的手法来制作标题以吸引受众眼球、诱惑受众点击阅读。这些“标题党”的文章往往断章取义,利用某些片面性的词语或者模糊形式的词语来构造出一种刺激的标题,而使得标题能够直接吸引受众,网站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也因此而不断增加。但是,网络媒体做出这种行为有时候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不稳定。同样的,悬疑新闻也是为追求利益而不对新闻本身负责。“疑”“或”“传”等意涵推测性质的字眼频频钻入新闻标题,是最大特点。例如“男子疑因嫌母丑拒见探亲母亲”“湖北武汉或建世界最高双子塔”“传云南小学生用江水泡饭校长称是生活习惯”。在新闻价值各要素的排序中,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是新闻的生命。信息本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疑”、“或”、“传”,使新闻信息云雾缭绕,既让人捉摸不定、感到费解,也可能形成误导、造成混乱,酿成严重后果。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也消解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影响到新闻界的公信力。②
这些标题党为了阅读量点击量选择了那些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是虚假的新闻,这种选择无疑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取有价值的新闻。选择什么样的新闻,选择什么内容报道,是媒体和记者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体现着媒体的态度和职业操守。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受众负责,千万不能掩盖事实,夸张虚假。
三、新闻的编辑艺术
新闻要有借鉴艺术的美感,软硬适中和长短适中。新闻也要有美感,俗话就是好看。内容为王,但是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会有好坏不同的新闻报道。就像《蒙娜丽莎》为世人称赞,一件艺术品恰到好处才能成为精品。新闻也需要精雕细琢。
首先软硬适中,这体现的是媒体的态度与人文关怀。新闻不能造假。假新闻是公众嗤之以鼻的。但是对于同一个事件,不同的态度,也会形成不同的新闻。事故性报道最容易出现不适度,因为事故本身就牵动着读者最敏感和脆弱的情感神经。媒体在报道时要尽量做到整体和客观,但是又不可过度越界,否则很容易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前一段时间的“2015跨年上海外滩踩踏事故”让人惋惜,事后复旦大学发出声明指出媒体对于其学校学生的情况报道过于详细而对其亲人造成二次伤害。出现这一指责是因为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态度过硬,虽然是在陈述事实,但是忽略了受害者的感受。虽然后来媒体反驳复旦大学的言论过于严重,但这一事件足以说明新闻软硬适中的重要性。所以,新闻报道必须要注意“度”的把握。
第二点,篇幅也要适中。新闻有很多限定,有的适合长报道,有的适合短报道。例如在新闻中,连续发问不适合超过三个,会让读者产生疲倦感。如果篇幅不合适,新闻效果会有所降低。在平时阅读新闻的时候读者也会发现,无论是传统媒体的报纸还是新媒体的网络,不同的新闻都占据着不同板块大小。由此可以看出,在编辑新闻的时候要根据新闻不同的重要性和特质来进行排版和篇幅的选择。
四、新闻的传播艺术
首先,新闻传播方式大致有三类,第一、亲身传播:方法有语言传播(直接交谈、电话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第二、大众传播:方式有报纸、广播、电视;第三、群体传播:方式有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等。其次,新闻可以通过不同媒介渠道进行传播,包括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等。③
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也蕴含着艺术,因为方式和渠道不同会收获不同的传播效果。例如语言传播私密性更强,它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较为重要并且涉及机密的新闻都会选择这种方式。而相对的大众传播则是向全社会进行传播,更为广泛,平常一般的新闻都是选择这种方式。再例如广播是最具有伴随性的媒介,一些短小简练的新闻就适合用广播传递,听众可以更为方便获得讯息。而例如战争性新闻则需要电视这类画面感强的渠道进行传播。并且还应该与网络结合,因为战争的实时性用网络这种更新速度更快的媒介才能更好地报道。所以,在传播新闻时应该对新闻的特质提前加以区别和判定,选择适合的方式和渠道,使新闻意义和价值得到更好体现。
选择好了传播渠道,传播过程也要讲究艺术。近年来“说”新闻的流行,受到追捧,这就是艺术理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带给社会个体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忙碌之余,更希望得到一份娱乐,休闲和放松。于是“说”新闻以毫无盛气凌人之态,平易近人之风满足人们追求休闲娱乐的心态。④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播报的方式,“说”,“聊”新闻是新闻播报方式的艺术化体现。不仅播报,《新闻联播》的改版从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新闻与艺术的结合。比如大量增加年轻播音员数量,为新闻节目注入青春活力;再有改变播音员穿衣风格,通过增加明亮色彩改进新闻固有刻板印象。这些都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进行的改变,目的也是与传播方式和渠道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呈现出成功的新闻,需要掌握新闻的艺术,运用新闻的艺术,从而提升新闻质量。新闻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新近发生事实的简单累积,还应该运用艺术手段提升新闻价值,以增强新闻的可看可听性,获得受众更高的满意度。并且媒体运用新闻艺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用高质量的良性新闻营造更为可靠和优质媒介拟态环境。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扑通扑通的良心》,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9pR2d9 P9x_8CmY,2015-2-4
②《人民日报发四文批“悬疑新闻”呼吁抵制“标题党”》,http://media.people. com.cn/n/2014/0915/c120837-25661471. html,2014-9-15
③钟山,《新闻传播渠道的探析》[J] .《群文天地》,2012(11):1
④魏胡,《“艺术化”传播提升电视新闻可视性》[J].《商业文化》,2010(6):2-3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