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制造“炒作性电影新闻”的方法

2015-09-10王渊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受众

王渊

【摘要】如今的电影产业主要靠票房制胜,所以想要使其蓬勃发展,电影就必须依靠新奇的内容和独特的宣传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炒作性电影新闻”一词就应运而生。本文通过用大量的事实与案例,将《孙子兵法·势篇》中的蓄势、融势、借势结合起来,了解炒作性电影新闻的制造方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炒作电影新闻制造

一、“炒作性电影新闻”定义

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炒作”进行了以下定义:“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2000年版的《应用汉语词典》的定义为“大力宣传鼓吹”。从以上解释就不难看出该词属于中性词。可以推测出“炒作”具有下列特点:它是一种人为的行为;其次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可是这词一旦与新闻联系在了一起,就显示出很强烈的贬义意味。在新闻发生和传播的过程中,新闻传播者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注意,实现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利益,有目的的介入其中,实施预先设置、引导或强化部分的新闻要素的新闻运作手段。有些手段甚至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将客观事实夸张、变形,甚至捏造、杜撰,对报道对象进行过度的报道,制造出轰动事件。

在很早以前,广告界就已经开始使用“炒作”这个词,意为商家为了让自己旗下的某一产品或人物被大家所熟悉,有目的有意识的展现其优势,以强烈煽情的效果动人心弦,意图在市场上掀起热烈回响。只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里,想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并非易事,各家拿出看家本领的时刻到了。

二、如何制造“炒作性电影新闻”

中国的电影业已经踏上高速发展的征程,据2014年电影科技工作暨专业委工作报告称:我国单就2014年前三季度,审查通过的国产影片接近500部,市场票房总额达到219.4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票房。在种种利好政策的激励下,同往年一样,中国电影无论是影片生产,还是市场票房,都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古人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早已过时,几乎所有的电影由最初准备,到拍摄到发行,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么多的投入要想获得实际的价值,就得获得大量的市场票房。因此,为了获得较高的票房,电影拍摄方和发行方都使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与炒作以获取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市场票房。

目前,电影炒作已成为电影宣传的第一方式,新闻炒作也随着业内激烈的竞争而更加突显,通过种种纷繁复杂的方式走向“眼球时代”以期获得较高票房已很常见了。

《孙子兵法·势篇》中提到:善战者,求知于势,不在于人,故能择人而使,认识者其战人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那些骁勇善将往往会把“势”放在第一位,把“人”放第二位,如果能把炒作性电影新闻与《孙子兵法》中的蓄势、融势、借势结合起来,那么制造方式就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

1、蓄势

就如同打开闸门之前的洪水积蓄,蓄之愈厚,发之愈速,蓄势就意味着张力,一把满张的弓弦,一块山巅的巨石,一头伺机的猎豹,一旦时机来临,就会风驰电掣、锐不可当。一句话,蓄势就是做事之前的准备。电影宣传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这种无形的势笼罩着。继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后,姜文导演的影片《让子弹飞》在2010年又推向市场,该片成本1.5亿人民币,却获得了高达6.77亿人民币的票房,这种厚积薄发着实让导演火了一把,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导演,这种蓄势前的准备就是值得的。

要深刻挖掘潜在的受众需求。在如今这个博眼球的时代,电影新闻宣传就要学会“审时度势“,全面调查了解形势,抓住核心内容,跟上脚步,从这个角度出发,受众就是“势”的承受客体,但是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下,每个子系统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于整盘局面,有能动的反作用,从这个层面出发,受众又是“势”的主动“释放主体”。进入21世纪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的需求层次也随之提升。传统的产品与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社会总体上来讲,人们的需求实现了历史上的跨越——进入“自我实现”的层次,因此人们需要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消费来实现自我。

饥饿营销也是商家多用的手法。商家用大量广告促销宣传,勾起顾客购买欲,然后采取饥饿营销手段,让用户苦苦等待,提高购买欲,有利其产品提价销售或为未来大量销售奠定客户基础。由于受众期望心理是不一样的,欲望激发和引导是实现饥饿营销的主要方式,因此虽然在炒作电影新闻方面已是家常便饭,但是却必不可少。2014年,同为姜文导演的影片《一步之遥》片方原定12月8号在北京举行全球首映礼,但是距离正式上映还有十天遭曝出该影片“因未审查通过,全球首映礼将延期举行”,《一》本来就是作为今年的热门种子选手,大家期望值很高,所以该消息一出各位观众更是心痒难耐。正当大家以为无缘与该片相见的时候,12月18号,《一》原定的上映时间还是如约的与观众见面了,笔者不能武断的判断“被禁”是否确有其事,但是用这一点做大肆的宣传,《一》的票房在最初时候还是一路高歌的。

2、融势

在电影新闻宣传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好不容易把影片拍摄出来要呈现给观众的时候,却因为缺少新闻看点,缺少“由头”,而使电影宣传方望而却步,使得新闻价值不高,再比如,有时候电影新闻确定好了该进行的方向,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扩大它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借助外力,这就是“融势”,也就是把自身融入到社会这样的大浪潮里增强新闻敏感性,炒作出好的电影新闻。

好的融势就如同网络互动的病毒性,让受众可以参与到这场组织好的活动中来,全民出动形成连续报道,形成城市热点,让受众明显觉得“一天不了解相关动态,就感觉活在了另一个世界”。大众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用相关的议题和提供的信息来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件以及意见,包括他们议题的孰先孰后。

贺岁档电影《一步之遥》还未上映,片方就开始大量的炒作宣传。首先,有趣。如“一分钟抢票看《一步之遥》”,让网友有动力加入互动,用大众常接触到的方式:微博、微信、客户端、硬性广告、短信、邮箱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广范围的传播。再加上一分钱看电影完全就是免费提供给受众,网友反响激烈也是理所当然。其次,简单。如影片上映当天官方就推出了同款手游H5小游戏,游戏不难,只需用户摇晃手机摇钱树就可以得到金币,分享游戏就可以进行影票抽奖,该游戏创意无限且有利可图,在朋友圈中获得热捧。

3、借势

借势与融势在形式上都是一样的,需要借助外力。借势强调的是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所借之势要与电影新闻炒作的目标、整个目的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如十年来每提及郭敬明就会想到韩寒一样,两人同时间出道,来自新概念,又都是少年作家,作品经常出现在畅销榜首,所以2014年暑期郭敬明的《小时代3》与韩寒的《后会无期》“意外撞车”,此番行为引发“世仇”爆发,双方粉丝骂战升级,吸引众多看官也是在所难免的了。但是与郭敬明铺天盖地的宣传炒作不同,韩寒的《后会无期》显得低调得多,只是多利用微博进行宣传,但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此次“撞车”绝不是意外,郭敬明在《小3》之前已经稳扎稳打的拍摄了《小1》《小2》,有了一定的观众群与收视率,所以《后会无期》片方明白如今赶上《小3》就是一个1+1>2的机会,利用众所期待的郭韩对决的关联性而吸引更多的目光。

总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挥优势的过程,通过建立优势、发挥优势,再根据这基础,找到新的关系建立新一轮的优势,强化保持,每一环都紧扣在一起,保证势得以优势运作为成为大势做好计划。

参考文献

①陆小华,《传媒运作的核心问题是什么?》[J].《新闻记者》,2005(1)

②《2014年电影科技工作暨专业委工作报告》,2014

③周音孜,《媒介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网络新闻炒作形象》[J].《今传媒》,2013(9)

④石拓,《电影新闻炒作性宣传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1(6)

⑤《〈建国大业〉全明星阵容叫板好莱坞》[EB/OL].青岛新闻网,2009-09-23,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9-09/13/content 8143716.htm

⑥李艳艳,《借“势”加强新闻策划能力》[J].《新闻传播》,2014(1)

⑦浦臻烨,《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4)

⑧李长锁、李君,《新闻炒作——新闻策划的异化》[J].《理论观察》,2000(4)

⑨任学路,《聚焦“炒”电影》[J].《时代潮》,1997(7):78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