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国际传播研究影响较大的图书
2015-09-10张美娜邓备
张美娜 邓备
【摘要】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看来,我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并不匹配,在国际传播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文献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把较为新颖的参考文献分析法与引文分析法综合使用,试图寻找到“对我国国际传播领域影响较大的图书”。
【关键词】国际传播图书分析引文分析参考文献分析
一、引言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传播研究已经开始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框架,但直到90年代才被引进我国,成为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延伸。②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在数量上有了极大的发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下简称“CNKI”)上输入“国际传播”,以年为单位,1996年首次突破1000篇,2006年首次突破10000篇,图1为从1983年至今分为4个阶段的数量变化图(本次检索时间为2014年11月18日)。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但我国目前的国际传播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强我国国际传播的实力,因此,我国学术界掀起了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构的研究热潮。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2、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的国际传播现状;3、某一媒体的国际传播方向、现状。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国际传播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文献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本文把较为新颖的参考文献分析法与引文分析法综合使用,从2014年10月起,前后历时7个月,做了大量的数据整理工作,试图寻找到“对我国国际传播领域影响较大的图书”,并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方法
CNKI”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网,涵盖多种学科,是我国各学科领域学术期刊文献的权威性检索工具。
所谓引文分析,就是对一批论文被其他论文所引用(进入了其他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情况进行分析,图书情报学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品质论文不是最高被引论文,但都高于学科平均被引,而最高被引论文的品质不能肯定最优,但一般具有广泛影响。高被引论文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研究领域学术发展的风向标。③
不可否认的是,引文分析存在以下局限性:(1)引用目的不同,引文与原著的联系程度不同,引用文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两篇论文可能完全出于不同的角度引用同一篇文献,作者对原著的引用程度也是不相同的;(2)在引用文献时,人们往往以“名著”、“权威”作为选择引文的标准,这也影响了引文分析的准确性;(3)引用目的难以确定。由于引文被引用的目的各不相同,应用领域也各不相同,我们不知道引用者是不是该领域的研究者,还是工作于其他领域。因此,不能仅以高被引次数作为衡量在某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标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0/qkimagesxwsjxwsj201506xwsj20150698-1-l.jpg)
所谓参考文献分析,就是对一批论文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同一领域的一批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整理,通过参考文献识别出这批论文所高频引用的论文,产生出另外一批“高被引论文”。在“国际传播”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中,我们可以确定这些论文的作者是该领域的研究者,从这批论文的参考文献中统计出的高被引论文,我们可以认为是来自专业人士的判断,统计出的高被引图书,可以看做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图书”。
三、数据来源与分析
1、数据来源
在CNKI期刊选择“高级检索”,在篇名中输入“国际传播”,选择“新闻与传媒”学科分类,共525篇论文;其中,按照被引次数进行排列,被引次数大于2次的文章共121篇,占总体的23%(本次检索实施日期为2014年10月25日)。为保证统计得到的参考文献的准确性,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前期的数据统计分析上,将这121篇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整理,除去未列出参考文献的36篇,整理出了剩余75篇论文的全部国内参考文献。
在这些文献中,被引次数大于等于2次的国内图书共有13本。(见表1)
2、数据分析
(1)出版时间
如表2所示,以首次出版时间为准,这13本书中有2本在2000年之前出版,11本在2000年后出版,占到总量的85%。2000年之前的两本书分别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和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都不是专门直接研究国际传播的图书,也可以看出在2000年之前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2000年——2006年出版的有11本,占85%,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11月10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我国必须要加强对“国际传播”的认识,在这段时间里该领域备受关注也不难理解。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0/qkimagesxwsjxwsj201506xwsj20150698-2-l.jpg)
(2)出版地点
如表3所示,这13本书中,在北京出版的有9本,占总数的近70%,在上海出版的有3本,占23%,在其他地方出版的只有1本。在北京出版的书目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本、北京大学出版社4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本和人民出版社1本;在上海出版的书目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本,上海三联书店1本。
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文化的两大中心,一是接收到的信息量远超其他地区,二是北京地区高校云集,该领域的研究者也较为集中,北京大学的关世杰、程曼丽在新闻与传媒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都较早地从事该领域的学习研究;复旦大学的李良荣在新闻史论研究上有卓越成就,对东西方的新闻史都有着深入的认识和见解;中国人民大学的郭庆光在传播学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的《传播学教程》不仅在论文中被大量引用,而且也是很多新闻院校的传播学教材;三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高等教育发展较早,以北大、中传、人大、复旦为代表,培养的大量的人才。
(3)内容分类
如表4所示,根据图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对这13本书分为5类。
①基础传播学著作:《传播学教程》、《传播的观念》;
②国际传播著作:《国际传播学导论》、《国际传播学》、《国际传播学教程》;
③国际关系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
④媒体研究:《当代西方新闻媒体》;
⑤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学》、《大众文化与传媒》、《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0/qkimagesxwsjxwsj201506xwsj20150698-3-l.jpg)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0/qkimagesxwsjxwsj201506xwsj20150698-4-l.jpg)
传播学做为“国际传播”研究的基础,是研究者们不能跳过的一个环节,且《传播学教程》和《传播的观念》都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国际传播类的著作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书目,但可以看到这类图书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这也说明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中,核心数目较少,缺乏让业内人士推崇的图书。国家形象建设和文化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研究的两大目的,在这13本书中共有7本,可见影响之大,这与我国的国情密不可分:我国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有国际地位极不相称,我国新闻媒体在西方主流社会影响力不够,也导致了中国国家形象长期处于被西方媒体“他塑”的不利境地,④而近年来我国多次提到要增强“文化软实力”,研究者也把注意点放在了国家形象建设和文化交流上。
结语
1、总体数量偏少且缺乏核心书目
本文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在CNKI期刊篇名中含“国际传播”的“新闻与传媒”学科分类下的525篇论文,选择其中被引次数大于两次的文章共121篇的参考书目,占到总体的23%,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统计出被参考次数在两次以上(含两次)的图书只有13本,且门类较多,并不集中在“国际传播”的领域,这说明就目前“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来看,核心学者、核心作品的数量较少。
2、被引章节大多为基本概念,研究尚浅
我们将高被引论文的引文回归到参考文献中,发现引用内容大多为概念、定义之类,如:《传播学教程》中引用最多的是关于“国际传播”定义的讨论,《国际传播学》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国际传播学教程》中引用较多的是对“国际传播主体”的内容,《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中引用较多的是对西方媒体商业化竞争及媒体垄断现象,《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引用较多的是关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的讨论。从这些属于较为浅显的内容的引用,也能反映出目前“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阶段。
本文从新的研究方法出发,采用引文分析和参考文献分析的双重手法,从高被引论文到参考文献中的高被引著作,将理论建立在了数据的基础上,较为客观。但同时,本文只从CNKI入手,数据库本身未能穷尽所有期刊,因此,本文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新闻与传播领域国际传播影响较大的图书。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42
②程曼丽,《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0(4)
③邓备,《新媒体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NKI的关键词途径》[J].《编辑之友》,2010(3)
④陈国昌,《中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构研究综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3)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