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方言节目对区域文化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2015-09-10林若野
林若野
【摘要】方言节目从1996年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并有大发展之趋势。它有利于传承区域文化,唤起人们对乡音的记忆,让忘记乡音的年轻人重新拾起对方言的关注。方言节目的播出也利于繁荣地方文化,为我国文化多样性做出一份贡献。但是,在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方言节目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揭示方言节目和区域文化的关系,以及在现在的社会中,方言节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关键词】方言节目区域文化问题对策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地风格迥异的文化,也造就了各地独有风格的方言。方言作为一个地区文化的最生动的符号象征,千百年来扎根于人们生存的一方土壤,并随着人们生活的发展不断改变。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但这对各区域以方言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保存、传承有一定的危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学者开始呼吁关注方言。而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节目分众化的态势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方言电视节目在一些地方电视台便出现了。
一、方言节目的区域文化背景和经济效应
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长期的历史积淀也使得各个地方衍生出了各自的方言。虽然普通话成为现在的官方语言,但是方言并没有离开它生长的土地。在各地区,当地人尤其是大部分中老年人的交流依然会采用方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的一些地方我们也不难听到方言。方言的生命力并没有减弱,它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存在于民间。随着一些民间学者的呼吁与重视,人们对方言的关注也在渐渐提升。
方言节目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诞生。方言节目的内容以社会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或是市井杂事为主,以亲民为自身最大的特色,以此来吸引最普通的百姓。
对于电视台来讲,中老年群体、农村群体是电视观众的主流,他们恰恰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方言为交流语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方言节目的开办有利于吸引各地区这样一群收视率主力军,这对电视台来说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加之方言节目的投入相对少,所以投入与产出比很高。如央视索福瑞2004年8月数据显示,重庆卫视1994年开播的《雾都夜话》,更是曾创下在该时段内全国53个城市中收视率第二的成绩。
二、方言节目对区域文化的保护
1、和区域文化的传承关系
方言是一个区域、地域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在现代社会,方言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交流的工具,它已经转化为一种符号,代表某一个地区。方言节目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方言节目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民生类话题所占比例达到98.6%。①方言自身就是一种贴近人们生活的语言,一种亲民的语言。这些方言节目通过这些社会民生话题反映各地的社会民俗风貌,也是对区域文化的一种反映与传承。
那么如何发展、保护方言呢?大众媒体的出现,正是可以平衡方言的保护与限制的一个理想的传播工具。拉斯维尔指出,大众媒介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方言节目也正是传承方言文化的载体。大众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功能与优势让人们接触到方言、文化,同时不会让方言成为一种强势的入侵。
2、方言节目与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
现在有观点认为,方言节目的出现威胁到了我国国家文化的安全,是对民族共同语言的有意隔离,是母语意识的淡化。其实这是有些忧虑过头了。
方言节目作为一种面向本地的小众节目,并没有十分庞大的受众基础,并且所面向的受众多是平常日常生活中习惯用方言交流的百姓,节目的播出对他们的母语意识并没有什么影响,何况方言节目的数量还是少数。现在的社会环境与生活要求是人们普遍以普通话交流为主,这也注定了人们不会因为收看一些方言节目便逆潮流而行。
三、方言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尴尬
1、方言节目与推广普通话政策相悖
2000年10月颁布并于200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媒体的语言使用规范。《文字法》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语言。”②此外,《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也对普通话的推广使用做出了规定。
国家广电总局于2005年10月8日下发《关于进一步重申关于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明确重申“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剧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或不标准的普通话。”这也进一步对方言类电视节目进行了行政干预。
但是,对于方言节目,我们并不能一棍子打死。从文化角度来看,它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从经济价值来看,它的收视率的确为地方电视台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从受众角度来看,它也的确满足了节目小众化的趋势和部分受众的要求。当然,作为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媒体,为了配合我国普通话政策,电视媒体也要把握好方言节目与普通话节目之间的平衡。相关部门也要给予正确的导向。
2、方言节目在现在的大文化背景下出现的问题
(1)符号化:现在许多地方的方言并非以一种完整的语言体系或句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为了对某区域的宣传或者是商业的需要,有时会用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字词来代替整个该地方言。更明显的是,几乎所有的方言节目的名称中都会有该地方言中具有代表性那一个字或者词语,这正是方言符号化在方言节目中的表现。
方言的符号化有利于提高方言的辨识度,将方言符号运用在方言节目中有利于拉近节目与受众的距离,使得受众产生亲切感。但是,将方言过度的符号化并不利于方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方言只窥一斑而不见全豹,而且不能很好的保护方言。
(2)去官方化: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官方再也不会重视或者提及方言。但是这一问题现在似乎也在淡化。各地方电视台方言节目的大量涌现、方言节目出现在一些上星卫视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游汝杰在2010年提出赞同“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的提法。这些信号的释放似乎看到了官方对方言态度的缓和。
(3)区域化: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普通话教育的普及,会讲方言的学生、小孩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孩子在家里和长辈说话都是普通话交流并且越来越听不懂方言。这就导致了会说会用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本来就有很强地域性、相对于官话就小众的方言变得更加区域化、小众化。用它来制作的节目面向范围自然更加小众且限定在某一区域。过于小众化会导致受众的不稳定、受众层次的单一并容易受到其他节目的影响。这也导致了方言节目受众小众化、区域化的结果。
(4)低俗化:除了和方言共有的问题,方言节目的低俗化也是现在在方言节目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体现在方言娱乐类节目中:首先是制作的粗糙,制作成本低、演员业余,这直接导致了方言剧制作的粗糙。其次是语言,方言作为一种俚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不登大雅之堂的字眼。而方言剧却经常照搬这些语言,使得节目内容低俗,这也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不满和抗议。再次,方言节目的受众群体多是处于社会层次和受教育水平都不高的地位,也使得方言节目尤其是娱乐类型的方言节目很难高雅。最后,民俗艺术的保护与发扬不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方言节目内容的低俗。地方曲艺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是方言节目很好的题材内容。但是由于此类艺术的保护发扬力度不够,这就让方言节目失去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相对高雅的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方言节目的单一与低俗。
四、方言节目未来的发展
方言节目作为从民间中走出来的、贴近民生的节目,自然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但是,作为一个小众的电视节目类型,想要长时间的吸引观众、适应社会的发展,还需要转型。
1、内容为王
打铁还需自身硬。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剧,许多城市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加,这些人对本地的方言认可度自然很低。方言节目不能单单寄希望于方言这样一个情感纽带来吸引每一个本地受众。同样,随着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许多并不讲方言的年轻人或者是知识分子去接触方言节目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单单依靠方言这一特色也很难抓住这样一部分观众。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方言节目的制作需要开始注重内容,以内容为王,抓住尽可能多的受众。
如果此类方言节目能够加入对国家大事、城市走向的分析;开通观众热线,让观众为城市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并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选择性评说,这样既贴近群众又有高度、深度的电视节目应该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2、品牌化
品牌是一个电视节目维护稳定受众的有力法宝。很多电视节目在播出几季后虽然节目质量有所下降,但是收视率却并不会大幅减少。这就是节目品牌的影响力所培育的稳定受众。
现在的方言节目群雄并起,各个电视台争相开办方言节目,提高自身收视率与广告投放量,与卫视抢受众。这就导致现在市场上虽然方言节目很多,但是真正叫得响亮的品牌节目并不十分常见。所以,品牌化也是未来方言节目的一个努力方向。
3、精细化
除了新闻节目,影视剧也是方言节目的主战场。但是我们在观看这些剧目的时候会明显的感受到节目制作的粗制滥造。所以,电视台在制作方言剧的时候,要注重精细化制作,在外包节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制作方的能力、技术,不能草草了事。在编剧、演员的筛选方面也要注意,挖掘本土民间的人才固然很好,但是应该注意对所选人员的把关。
参考文献
①陈长旭,《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方言电视节目探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第12、14、15、16条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