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3 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
2015-09-10
面对新常态,必须始终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统领地位,充分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牵引作用,抓住关键环节,明确工作重点,破解难题瓶颈,善补发展短板,凝心聚力抓好当前中心工作,全力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省596万贫困老乡,能否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定着湖南到2020年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湖南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打响了一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
精准识别,防止扶贫对象“穷人落榜、富人戴帽”。2014年,湖南开展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并将其作为扶贫“一号工程”。也就是说,把贫困人口一个个找出来,防止“穷人落榜、富人戴帽”,为精准扶贫打基础。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办复核、县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由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特别是让互相知根知底的群众民主评议,确保选出真正的贫困户。为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调整,有效衔接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争取不漏过一个贫困户。
精准帮扶,防止扶持措施“脱靶”。湖南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要求,“量身定做”帮扶措施,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一是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确保“应保尽保”;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本增效,增加贫困户收入来源。二是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加快“清零”行动,在路、水、电以及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抓好一批项目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贫困村落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三是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因村因户、分类指导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运用“互联网+”思维,为贫困地区培育特色产业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突出教育培训“治穷根”。通过全面落实国家政策,加大资助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帮助贫困家庭“两后生”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实现稳定就业;统筹发展好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切实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五是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对于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缺乏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的贫困群体,按照“政府引导、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结合生态移民、危房改造、避险安置和扶贫易地搬迁等举措,一步一步挪出“穷窝”,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精准管理,防止扶贫资源“撒胡椒面”。为了达到扶贫效果,湖南还从考核机制、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改革,防止扶贫资源“撒胡椒面”。一是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有效激发基层干部扶贫开发的动力。二是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将70%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到县,并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将30%的财政扶贫资金引入竞争机制,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激发工作活力。三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针对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湖南从调整政策入手,实行产业扶贫贷款贴息,在多个层面推动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让贫困户也能获得贷款等金融服务。四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今年,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将实现对8000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驻村帮扶的重点是“12+1”,并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计”,确保再完成100万人的年度减贫任务。
(执笔:柳德新)
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湖南农业正面临着“天花板”和“紧箍咒”的严重制约,要想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唯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由过去的生产导向型转到消费导向型上来,由依靠资源物质投入为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上来,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由需求决定生产什么。近年来,湖南综合各方面因素,认真抓农业区域布局,将全省分为四大优势农业产业带:环洞庭湖商品粮生态农业经济区、长株潭都市精品农业区、湘南丘岗山地特色农业区、大湘西特色生态农业区。有了这些分区,各地发展农业生产就有了清晰的大方向,不再千篇一律,抑或盲目跟风。湖南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不管如何根据消费导向调整农业发展方向,都必须坚守粮食年总产600亿斤的底线。今年全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及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推广“四双”(双季稻、双季超级稻、双季机插、双季过600公斤)超高产技术,高产创建面积突破1300万亩。湖南目前实施的“千园”计划,正是瞄准市场需求搞农业生产的“抓手”:在全省范围内创建100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重点抓好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园,900个主导产业突出、产品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园包括粮食、蔬菜、油料、天然纤维、水果、茶叶、林木、中药材、畜禽、水产品等10大优势农产品。特别是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实施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强县创建工程;抓好水果、茶叶品种改良,用5年时间完成300万亩柑橘、100万亩茶叶品改任务;在稳定生猪养殖的同时,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动物为主要品种的节粮型特色畜牧业,突出规模化生态养殖,促进现代养殖业转型发展。
主要靠科技搞好生产。目前,湖南正在大力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加大超级稻、优质稻、生猪、油菜、油茶、茶叶、竹木等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快水稻、油菜分子育种平台建设,巩固水稻育种及栽培配套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继续抓好粮棉油高产技术和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积极开展农牧结合、沼气配套、有机肥加工配套、测水养鱼等高效生态生产模式。加强农业配套组装、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体系。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抓好农技推广补助、科教兴村项目,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技术服务方式,重点支持育秧、插秧、烘干、统防统治四个环节。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使之成为农业科技转化的孵化器、加油站。同时,湖南加强农业机械研发,大力推广适地适业、安全高效的新农机,加快水稻农机农艺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提高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及林果业机械化水平。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我省重点支持1000家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今年,湖南将推广机插秧面积1500万亩以上,力争5年内全覆盖。
数量质量效益齐增长。湖南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源头治理,规范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强化全程质量安全管控,保障监管经费,切实提升基层监管能力。湖南开始全面治水、治山、治地,确保在青山绿水间、沃土良田中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在全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产业链组织方式,鼓励农户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并发展休闲农业(第三产业),使第一产业“接二连三”,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实施品牌提升计划,整合提升粮食、果蔬、茶叶、畜禽产品品牌,着力创建高知名度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执笔: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