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1 让湖南经济行稳致远
2015-09-10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指出,我们必须把握好稳增长与促改革的结合点,把握好稳增长与强创新的切入点,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在改革攻坚、创新驱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预期稳,工业转型步伐加快,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加速,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实现了预期目标。
适应新常态 谋求新发展
“新常态”是指我国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里经济发展所处的一种新状态,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使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的新“Style”。新常态下推动湖南经济发展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风险更多,要适应这种新形势就必须认识上到位、观念上适应、方法上对路,拿出比以往更管用的招数。这方面,湖南省委、省政府相继推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效果好的硬招实招。
以“三驾车”稳住主动力。投资这一块,主要是立足湖南特点,对准焦距,扩大有效投资。2015年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6万亿元。组织实施“511”重点投资计划,大力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方式投资全省的50个重大工程与1000个重点项目,投资金额将达到1万亿元。消费这一块,注重以新型城镇化这个最大的内需为引领来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加速释放内需潜力。同时,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扩大信息、文化、旅游、休闲、健康等消费优势,大力培育养老、教育、住房、绿色等新消费热点,让人们有钱消费、热心消费、开心消费,把更多的居民消费就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礼花炮”。出口这一块,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融入全国、全球开放大格局,加快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和出口基地,走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多样化贸易齐头并进的路子,大力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业务,把出口“短腿”拉长。
以“点极带”积蓄爆发力。湖南谋划了大力培育“新增长点”“新增长极”和“新增长带”的立体路径。“新增长点”方面,一手加快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食品等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改造,让“老树发新芽”;另一手则重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机遇,把做大做强做优湖南的装备制造业作为“重头戏”。“新增长极”方面,着力把纳入国家战略的长株潭建设成全省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核心增长极,变成中部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岳阳作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作用,将其发展成为全省通江达海的新增长极。通过两个新增长极的打造,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推力。“新增长带”方面,根据京广、沪昆高铁线呈十字形覆盖全省10个市、73.9%的国土面积、78.6%的人口、87.2%的经济总量的有利条件,因势利导地着手将沿线地区打造成为湖南经济新的增长带,充分利用好高铁对沿线城市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
以“四张网”增强承载力。织好“交通网”。重点抓好一批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省道、乡村公路建设,促进水陆空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无缝对接,打通经济血脉的“大循环系统”。织好“水利网”。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织好“能源网”。在适度布局火电、深度开发水电的同时,突出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等新型清洁能源点建设,加快实施“气化湖南”、城乡电网改造等项目,拓展省外电力输入通道,全力保障经济发展的“动力补给线”。织好“信息网”。推进云计算平台、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等重大专项,抓好4G无线网络、宽带提速、老城区光纤改造及基站等项目,铺就经济活动的“高速公路”。“四张网”为湖南经济搭建坚实的“成长阶梯”。
以“改革曲”激发内生力。改革攻坚是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开路先锋”。面对新常态,湖南按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进键”。2015年将下大力气抓好9大类65项改革,紧扣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实施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及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制度,通过拆“围墙”、降“门槛”、开“通道”,让想创业的人创新业,正创业的人创好业,善创业的人创大业,以政府“减权力”实现市场“增活力”。还将统筹推进生态文明、投融资、土地、户籍、国企国资、财税以及社会领域等各项改革,释放出全社会的活力与潜力,形成全民同奔发展的“集成电路”,不断催化湖南经济“石墨变金刚石”的质变效应。 (执笔:周湘智)
为湖南经济注入开放红利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当年11月,习总书记来湘考察,希望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简称“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这一定位刷新了湖南的“经济坐标”,将给湖南带来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扶持。今年3月2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环长株潭城市群入列。两天后,国家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长沙成重要节点城市。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步伐加快,中国区域经济的战略布局和重心正在向中西部倾斜。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开展系列重大政策试点,布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湖南一直处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前沿,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对中西部的扶持只会加大。湖南对接“一带一路”,面临多重政策利好,受益也将比以往多得多。
其次是开放带动的红利。“一带一路”向西开放,长江经济带向内陆延伸,将给湖南带来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叠加的“红利”。以长株潭为核心,以岳阳为“桥头堡”,向东对接长三角,构建长江经济带,培育长株潭岳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大湘南融入珠三角的步伐,向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大湘西融入亚欧大陆桥,向西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湖南将发挥“过渡带”和“结合部”的作用,深度融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板块,促进长三角、中三角、珠三角“三角联动”。岳阳、湘潭、衡阳三大综保区加快建设,城陵矶“三口岸”和望城国家级经开区相继获批,湖南开放型经济平台个数居中西部前列。对接长江经济带,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这些平台活力倍增,外向型企业受益匪浅。东盟、俄罗斯及中亚五国与湖南经贸合作增势强劲。东盟是湖南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俄罗斯、中亚五国是湖南传统出口市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增进湖南与这些地区的往来,政府铺路搭桥,促进“湘品出湘”,助推湘企“走出去”。
第三是互联互通的便捷。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首先就是交通、运输、通信以及能源通道的互联互通。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构筑中部大通道,可尽享大枢纽、大物流的便捷。京广、沪昆两条高铁在长沙交会,湖南形成了高铁“黄金十字”;省高速公路网与周边各省“无缝衔接”;长沙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多年居中部第一;岳阳城陵矶港通江达海,全省已基本形成水、路、空、铁立体交通网络。随着出省大通道密集打通,湖南对接“渝新欧”“郑新欧”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开通“湘欧快线”货运班列,城陵矶港“五定班轮”直抵港澳,黄花机场货运航班也覆盖了“一带一路”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第四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湖南在“引进来”和“走出去”过程中,将搞好产业对接,实现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重心向内陆转移,加快沿海产业转移的步伐。地处“一带一部”的湖南,顺理成章地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湖南结合本土科技优势,优先壮大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引进来”瞄准世界500强,做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北斗导航、超级稻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对接“一带一路”,与沿带沿路国家互通有无,加强合作,推动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等优势产业抢占先机,实现由设计到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输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对接长江经济带,湖南在产业布局、研发配套等领域,加强与兄弟省市的分工协作,实现互利共赢。 (执笔:张尚武)
打造高铁时代的经济增长带
随着沪昆高铁湖南段全线通车,京广、沪昆这两条中国南北和东西向最长的高铁呈“十字”贯穿湖南。湖南一举跃升为高铁枢纽大省。去年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提出,湖南要顺应高铁时代的全面到来,完善提升京广、沪昆高铁湖南沿线城镇、区域的发展定位、战略思路和产业布局,将沿线地区打造成为湖南经济新的增长带。
重点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在配套交通建设方面,相关部门将加大投入,尽快促成高铁站周围的配套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到位,以满足高铁站投入运营后乘客的出行需求。目前,以长沙为中心的全省高速公路网络已形成4小时高速圈,全省乡乡通公路,99.79%的行政村也通了公路,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航线不断密集,旅客吞吐量雄踞中部第一。随着高铁时代的全面到来,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必将融合发展,公众交通出行多元化、运输市场竞争供给细分化将推动更多资源在省内扩散。今年,省交通运输厅将科学制定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一批适应高速、高铁和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形势的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园区。
打造湘中西旅游经济带。长期以来,湖南东线的景区,包括郴州、衡阳、岳阳等,主要依靠京广高铁吸引客源;西部崀山、南山、黄桑、通道等景区通过包茂高速公路与张家界、桂林等老牌经典景区连通,游客逐年增多;而中部,包括益阳、娄底等地,因交通不便“塌陷”了。沪昆高铁途经长沙、韶山、娄底、邵阳、溆浦、怀化、芷江等多个旅游景点,贯通湖南东中西部,湘桂高铁途经衡阳市、永州市至广西南宁市,连接西南,全省的景区都可以串联起来,解决了抢占客源的最大难题——交通瓶颈,也给跨城市联游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湖南将重点打造沪昆高铁湖南段、湘东平汝高速旅游经济带,加强高铁沿线地区的旅游产品建设,强化区域合作,打造一批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高铁还催生新的旅游消费人群、新的旅游产品、新的旅游形式和新的城市商业业态,高铁沿线城市也将借高铁东风,抓紧对旅游服务进行“提质升级”,如加快实现高铁站到景区、到中心城市交通无缝对接;确保高铁站周边社会秩序优良;建设电子引导图,使旅客对自己出高铁站后如何购物、食宿、到达目的地等得到明确指引。
积极助力承接产业转移。沪昆高铁湖南段贯通后,长三角、珠三角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将更加便利地汇聚于长株潭。同时,娄邵怀等湘中湘西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投资环境将得以优化,从而带动沿线产业发展。这对于正在加速转型升级的湖南而言,是极大的利好。2009年年底开通的武广高铁已是最好佐证。著名的台湾电子企业台达,多年前曾来郴州“暗访”投资环境,当时感觉郴州不如江西赣州热闹。但这家全球第一大交换式电源供应器制造厂商最终还是选择了郴州,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郴州有了武广高铁,可以与广州“同城化”。如今,郴州这个过去远在湘南边陲的城市,几年间迅速发展成为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加之湖南全面迎来高铁时代,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到湖南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加速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是促进湖南经济转型的需要。高铁时代全面到来后,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有了新的思路: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等,同时不断提升、完善产业结构,形成各自发展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随着省内能源、人工、环保、土地等成本的不断增长,下一步还将引入更多高技术含量的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执笔:邓晶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