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媒介素养实证研究中研究主体的选择特征

2015-09-10李萌萌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样本媒介

李萌萌

【摘要】在信息数据构建的现代社会,随着网络媒体急速发展,国人的媒介素养水平再一次成为学者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抽取中国知网2012年至2014年数据,分析学者们在这几年中对于媒介素养研究的主体选择特征和偏好。

【关键词】媒介素养研究主体实证研究中国知网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①《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互联网发展已从“广”到“深”,除了传统消费、休闲娱乐外,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线下支付等新兴网络领域多方面满足了用户的上网需求,推动网民生活进一步“网络化”。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多以实证调查为主,运用了解受众、分析受众、提出建议的思路,进行局部实验与教育,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局部研究无法满足整体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归纳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站在全局的角度,了解我国新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与问题.

一、研究样本数据分析

1、样本构成

样本选择: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库,从中抽取论文样本。运用高级搜索,以“媒介素养”为关键词,并含关键词“调查”,或关键词“实证”,或关键词“为例”,充分搜索具有实例的论文样本。同时,论文样本的类型既包括期刊论文,也包括硕士毕业论文。

时间选择:从2010年始,微博、微信相继诞生。2012年,成倍增长的网民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因而,本文选取的论文样本从2012年1月1日开始,至2014年12月20日结束。

研究方法:运用实词编码方式,将研究对象主体通过不同特性提炼为多个实词组合,从而体现文本作者所选用研究对象的寓意。

2、样本研究

本文共选取107篇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筛选归类后,整理出研究主体最为广泛的五个属性,即“学生(青少年)”“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属性”“教师”。表1为其属性范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研究主体。

3、结果分析

大学生群体,占到样本总数的76%。综合文献,笔者发现,学者选择学生群体的原因大致相同。他们认为互联网是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第一渠道,并且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而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和复杂性很可能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少数民族同胞在接触、使用和理解媒介信息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部分学者认为他们的媒介素养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如此,少数民族肩负着本民族文化传承和全民族稳定发展的重任,在提升自己媒介素养的同时,改善本民族媒介环境也是必须重视的主题。

在多数样本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欠发达,家庭购置电脑的情况并不多见,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去网吧接触网络媒介。每一个接触网络媒介的新手,都需要“把关人”。而网吧的“把关人”基于经济效益,流传较多色情、暴力、恐怖的媒介信息。②其次,在媒介素质教育调研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学校缺乏网络媒介通识课,不仅无法提升青少年媒介信息认识、分析与批判能力,对于一些常识性应用能力,也缺乏了解与学习。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中国地区分为三部分,以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以中部以及二、三级城市为主的“发展中地区”,以及以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为主的“发达地区”。

对比归纳后发现,无论是哪个地区,使用网络媒介的目的均为获取信息和社交娱乐。同时,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由于经济上无法满足其心理需求,对于网络的依赖度要大一些。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发达或发展中地区对于网络媒介的应用水平要远高于农村或欠发达地区,他们更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样本中,有众多学者依托社会职业作为调查范本,研究网络媒介对于在职人员的传播效果,评判他们的媒介素养。在调查中,不同的职业对于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呈两极分化状态,农民几乎不接触网络媒介,且农民工接触网络媒介的目的大多以娱乐为主。但是,对于政府官员或司法工作者的调查中显示,其媒介素养普遍较高,运用网络媒介了解新闻、学习新知识,同时对网络舆情也有一定的认识。对于网络媒介所构建的信息环境有一定的辨识能力。

在对“教师”的实证分析中发现,老师长时间接触网络媒介的目的多为获取资讯和休闲娱乐,但少有老师借助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提升视野。调查显示,部分老师从未受过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培训,更无法用教学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笔者发现,教师群体对于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能力较为感兴趣,但对于为同学提供专业化媒介素养课程并不热忱。他们认为,媒介素养并不属于“教育”范畴,是自身能力学习和提升的表现,类似于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③

二、媒介素养调查中研究主体存在的问题

1、研究主体单一化

我国大部分学者选择研究学生、农民、教师等群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知沟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或者知识在被不同的社会人群所接受和使用时,具有显著的差异,④而这种不同归因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但事实上,比互联网早出生的一代,无论学历与经济条件如何,知沟也同样存在。在样本中,几乎没有学者去了解和调查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似乎成长于传统媒体环境中的中老年人不需要接触新媒体。但是,加强对中老年人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分析中国中坚力量在网络媒介环境中的生存现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研究内容模板化

在以职业属性为研究视角的问卷内容与“同学”问卷内容雷同,甚少提到职业和网络媒介相融合的区域。比如调查官员时,并未列出“是否了解如何运用传播媒介和群众沟通,如何通过媒介接触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等与专业直接关联的问题。以职业属性为维度探究国人的媒介素养,必须将“人”看做“群体”进行调查,单纯的以“个人”为媒介素养调查的主题,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无法明确媒介素养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现状。

3、研究理论片面化

媒体生态环境论认为,在当今社会,生活的世界就是媒体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媒体“已经深深进入家庭、学校和业余生活。”该理论还强调,人的社会化不仅与现实环境有关,也由各种媒体共同作用。⑤大多数问卷对于“接触网络媒介的频率”都有涉及,但问题较为浅显,并未结合衣食住行同网络媒介的关系深入提问,更不会发现网络媒介所塑造的环境已经在逐步侵蚀现实环境,这一点在城市尤为明显。伴随着网络媒介信息狂风暴雨般袭来,运用媒体而不被媒体支配应成为一种生存技能,而不仅仅是个人素质。如果从这一角度思考媒介素养水平,调查问卷才能将网络环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更好地表现出来,而不能单独的用“你觉得网络媒介对你生活有影响吗?”这样笼统的问话。

参考文献

①谢璧如,《Web2.0环境下师范生媒介素养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②孔雪,《新媒体环境下儿童媒介素养与儿童媒介参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③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8

④⑤吕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国青年媒体素质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0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舆情研究中心)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样本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研究
基于网络媒介的中医药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测厚仪CS值电压漂移故障判定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