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影响的研究
2015-09-10李娜孙文刚
李娜++孙文刚
【摘 要】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作为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管理者非理性决策行为的研究,突破了“理性人”传统假设的前提。文章把管理者过度自信作为影响内部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以2011—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诸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综合分析其会削弱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
【关键词】 管理者过度自信; 内部控制效果; 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77-04
一、引言
传统的“理性人”假设理论,是现代行为金融理论发展的基石,该理论认定经济行为中的人们为完全理性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决策的制定均可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然而,现实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却往往与“完全理性人”相去甚远,所作的决策也并非是理想状态的利益最大,所以,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在学术界中常受诟病。企业内部控制的既往研究也主要是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前提,而实务中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过程是由多个非完全理性的主观个体参与完成的。企业管理人员的性格特征、行为风格和管理惯性等主观特点会渗透于公司治理过程中,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作为管理者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度自信心理导致的管理者的经济行为也可对内部控制效果产生影响,而当前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还很少见。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心理学领域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出现过度自信的心理现象,不少学者将这一研究成果拓展到经济活动领域中。Weinstein(1980)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负责高难度的项目时,更易出现过度自信的决策行为。以往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决策行为中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融资行为。Shefrin(2001),Oliver(2005)等研究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提高企业融资行为的风险程度。(2)企业投资行为。郝颖、刘星和林朝南(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引发低配置效率的过度投资行为。(3)企业并购行为。方文俊(2007)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4)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庄平、李延喜(2011)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管理者会有过度自信的倾向。
对内部控制效果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实证方法进行。Ashbaugh-Skaife H,Collins D W and Kinney W.(2008)发现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以及交易活动的复杂程度是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许绍双(2003)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及员工素质与内控效果的关系。马立荣(2004)分析了企业经营环境风险、成本与内控效果之间的关系。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发现,着重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效果关系的研究比较少,既有的研究也只是从企业制度的整体层面上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徐大同,2009)。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选择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二是选择了定量分析方法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三是量化内部控制效果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替代变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Weinstein(1980)研究发现在处理与自己关系更密切的事务以及在对需要他们高度负责的项目决策时,管理者更易过度自信。Keren(1987)研究发现在更擅长的专业领域,管理者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过度自信心理及行为。企业的经营过程包含了纷繁复杂的细枝末节,管理者处理公司事务的过程具有相当难度,决策行为中更易出现的过度自信会影响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把控,从而对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企业高管在公司财务专业领域方面往往会出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行为,由此引致内部财务管理环境的疏松和财务人员的大意,从而会导致财务报告可靠性降低。再者,在高要求的项目和管理决策活动中,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导致的公司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受阻,松懈的公司治理环境,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会反映在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上。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H2: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H3: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二)样本的选取
在样本选取过程中,考虑到数据获取的质量和时效性,主要采集了2011—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剔除了样本不完整及ST、PT的公司数据,最终整理出53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共2 120个样本数据。
(三)变量的界定
1.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
本文选择企业高管持有股票数量的变动情况作为自变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OC(Malmendier&Tate,2005;郝颖,2005),该变量设为哑变量。在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时,当管理者期末增持股票数占期初持股数的比例高于5%时,即认定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内部控制效果的衡量
(1)内部控制效果度量标准的确定
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提出的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三个方面,本文选择从这三个方面来确定内部控制效果的替代变量。考虑到重要性原则,将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作为反映内部控制效果的主要方面。后续研究主要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进行三次实证检验,故设置三个因变量:经营的效率和效果(EF)、财务报告的可靠性(RE)、合规性(CO)。相关衡量指标的计算如表1所示。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指标的因子分析
本文的样本期间覆盖了2011—2014年,需要分别对每年的样本进行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指标的因子分析。
对各年的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均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前五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均在90%以上,可用来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由此计算出2011—2014年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综合得分如下所示:
E11=28.648%×FAC11-1+18.115%×FAC11-2+17.467%×FAC11-3+16.041%×FAC11-4+15.547%×FAC11-5
E12=23.26%×FAC12-1+22.213%×FAC12-2+19.346%×FAC12-3+18.141%×FAC12-4+16.049%×FAC12-5
E13=24.622%×FAC13-1+19.899%×FAC13-2+18.992%×FAC13-3+17.478%×FAC13-4+16.004%×FAC13-5
E14=26.954%×FAC14-1+20.105%×FAC14-2+18.143%×FAC14-3+16.638%×FAC14-4+15.643%×FAC14-5
通过上述的因子分析过程,得出新的2011—2014年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指标的因子变量。
3.控制变量的界定
确定有关变量的过程中,考虑到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及严密性,除了上文分析中设定的因变量及自变量之外,为了排除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模型构建时考虑了对内部控制效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如公司成长机会(GR=托宾Q值)、资本结构(DE=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SI=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董事会独立性(DD=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人数),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进行分析。
(四)模型的构建
由上面分析可知,内部控制效果分解为三个方面,基于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本文采用化整为零的思路,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控效果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建立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模型1: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的影响情况。
EF=α0+α1*OC+α2*GR+α3*DE+α4*SI+α5*DD+ξ
模型2: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情况。
RE=β0+β1*OC+β2*GR+β3*DE+β4*SI+β5*DD+ξ
模型3: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合规性的影响情况。
CO=γ0+γ1*OC+γ2*GR+γ3*DE+γ4*SI+γ5*DD+ξ
其中,ξ表示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初步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列示于表2。
从表2可见,2 120个样本数据全部有效。OC的均值为0.264,标准差为0.347,变异不大。EF变量的综合得分是由前面的因子分析处理得出,标准差为0.40645,结果比较理想。哑变量RE与CO的均值分别为0.82和0.84,反映出所选样本企业较重视财务报告的质量,制度建设也较好。董事会独立性DD的均值为0.3834,反映出制造类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总体上符合宏观政策的要求,但企业个体之间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公司成长机会GR的均值为2.9654,反映出样本企业还存在一定的成长空间。企业规模SI样本数据则差异较大。
(二)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1.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模型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泊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变量OC与EF及RE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在1%水平上显著,而OC与变量CO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28,不显著。从相关性的经济意义上反映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合规性影响很弱。控制变量与三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大部分呈现1%或5%水平上显著,而资本结构DE和董事会独立性DD两者与因变量合规性CO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董事会独立性DD和公司成长机会GR两者与因变量财务报告可靠性RE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反映出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对企业合规性的影响很微弱,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减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也很小,董事会独立性解释力度很弱,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不健全,发挥的作用不到位。
2.回归结果及分析
(1)模型1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拟合优度为0.317,在经济研究领域,该数值比较合理,说明模型1的多元线性方程拟合度比较理想。对其进行F检验,F值为153.326,相应的Sig.<0.01,所以在1%水平上模型1的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回归结果情况见表4。
由表4可见,模型1中自变量与各控制变量的膨胀因子均分布于1—5之间,容忍度接近于1,故自变量与各控制变量间基本上不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其中自变量OC系数为-0.645,Sig.<0.01,在1%水平上显著。由回归结果分析可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呈现负相关关系,H1得到支持。
(2)模型2与模型3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系统分析的最终预测分类表显示模型2与模型3的正确预测率分别为97.2%、96.9%,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回归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模型2中自变量OC的系数为-0.842,Sig.<0.01,在1%水平上显著,结合相关性分析可知,财务报告的可靠性RE与管理者过度自信OC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假设H2得到证实。控制变量董事会独立性DD和公司成长能力GR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反映出两者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程度很小,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吻合。资本结构DE和企业规模SE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的显著性,说明资本结构对财务报告可靠性有较明显的负面影响,企业规模也对财务报告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模型3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变量OC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结合相关性分析情况可知,实证结果不支持H3。控制变量资本结构DE和董事会独立性DD的系数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仅公司成长机会GR以及企业规模SI的系数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资本结构和董事会的独立性对合规性的影响很弱,独立董事在样本企业管理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研究结果是否稳定,通过改变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以及内部控制效果的衡量指标,采用其他回归方法建立模型,进行结果的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与前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该研究的结论比较稳健。①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
管理者过度自信很大程度上是无意之举,但过度自信的主观行为却会导致弱化内部控制效果的客观现实。本文通过分析中外学者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及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选择以管理者持股数量的变化作为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将内部控制效果分解为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合规性三方面,以此分别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三个方面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管理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过度自信的主观行为越严重,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就越差,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就越差,而对合规性虽然有负面影响,但并不显著。故综合分析可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存在会削弱内部控制的总体效果,在今后的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应针对这种潜在的管理风险,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
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三个方面的影响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型人才选拔和职业生涯发展机制,采取与内控效果诸方面相挂钩的量化型的激励政策,以促进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人文化保障;第二,建立和完善管理者个人特征指标评价体系,纳入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警示性标志指标;第三,健全企业管理者股权激励机制,增强股权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效果的提升作用;第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体系;第五,更加关注中小股东的利益,建立由中小股东代表参加的内部控制的监督机构,助推独立董事职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Weinstein.Neil D.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Future Life Ev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5):806-820.
[2] Shefin, Hersh.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 [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1(14):112-125.
[3] Oliver.The Impact of Management Confidence on Capital Structure[Z].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2005.
[4] 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5):142-148.
[5] 方文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并购决策和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庄平,李延喜.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风险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1(7):103-107.
[7]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Collins,William R.Kinney Jr.,Ryan Lafond.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1): 217.
[8] 许绍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22-35.
[9] 马立荣.内部控制效果、风险与成本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4(4):161-163.
[10] 徐大同.公司治理特征对内部控制影响之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 Keren G.B.The Reliability of Predictions and Confidence Ratings of Experts.[C].In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in Process Environments, New York:Springer Verlag NY Inc.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