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访美前美国对华舆情分析
2015-09-10孙哲
孙哲
过去八个月,笔者曾经五次深入美国调研,感受到奥巴马政府和美国媒体在对华态度上出现的反复。习近平主席访美在即,我们期待这次访问取得成功,中美双方能够进一步管控分歧、开展“合作型外交”,共同深化两国新型大国关系。
当前美国对华舆情
2015年入春以来,美国对华舆情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官员和学者散布偏激观点,呼吁反思对华政策,强调对华武力“示强”。在激进观点影响下,一些主流人士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兰普顿教授也开始担心中美关系是否已到“临界点”,对中国是否会坚持改革开放、是否会对俄亲密而忽视中美关系以及是否会积极应对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难题(人民币汇率、美主导的TPP等)。二是对华焦躁不安情绪正好与美国2016年选战中的一些参选者的对华强硬表态重叠,中国议题直接在国家发展模式与世界秩序以及领导地位上被政治化炒作。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共和党阵营内部多位年轻参选人在竞选表态上对华轮番说狠话,以卢比奥、克鲁兹以及保罗为代表,中国被渲染成为与俄罗斯并列的美国“国家威胁”。三是目前两国知识界都认为中美关系中的“战略互信赤字”不仅没有弥合、反而不断扩大,这种负面“共识”的形成如若不能及时纠正,将侵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民意基础。
目前中美关系中的重大分歧
习主席访问之际,美国对中国的主要疑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战略和外交问题上,突出表现在对南海和网络安全问题的特别关注。如就南海问题,不少政客呼吁美国采取针锋相对的、更加强硬的对华姿态,美军太平洋司令洛克利尔甚至口出狂言,声称要做好应对与中国在南海发生冲突的军事准备。同样,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两国围绕经贸关系中的市场准入和窃取商业机密、政治外交关系中的信息传播和网络控制、军事安全关系中的网络进攻与防御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交锋不断。美国片面指责中国的互联网访问限制及内容审查政策,认为美国企业在华业务因此受阻,甚至还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在美的销售和投资活动;中国则对美国通过互联网途径传播价值观、干预中国内部事务、影响中国社会政治进程等问题保持高度警惕。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各自倡导的网络空间安全行为规则已扩大到国际层面,两国立场不同促成国际竞争甚至对立态势:中俄等国在联合国发起的“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被美方拒绝;美日欧强调不受限的网络空间开放、信息自由流通等主张被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视为对互联网主权的粗暴干涉,网络主权与本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联系在一起。
第二,美国对中国外交拓展和“一带一路”规划的担心和质疑。“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战略拓展举措,是力图打破美国排斥中国的区域谈判布局、构建以我为主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的重要一环。美方则认为,该规划的提出,相对削弱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性,如果实施顺利,中国还可以通过联合俄罗斯,主导欧亚地区机制,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打造“去美国化”的地区及全球秩序。
第三,美国对中国国内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困惑。针对中国国内十八大以来出现的一些政治情况,不少美国人感到难以解读中国政治的密码,片面强调中国内政外交的“不确定性”。中国对非政府组织管制的强化以及新的《国家安全法》的颁布,也让美国某些人士反应强烈。美国政府许多决策者对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和行为抱着质疑、困惑甚至否定的态度。
第四,在经贸领域的竞争也因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争端不断,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分量变轻。美国试图主导并重塑国际贸易投资体系,在TPP和TTIP谈判中不但将中国排除在外,而且还试图割断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美方希望向中国施加压力,倒逼中国加快改革步伐,从而进一步向美国开放市场,等等。
2015年8月到2017年年中,美国新政府将完成选举、换届和彻底就位更迭,预计新旧政府都难以大幅度改变对华政策。因此,习主席的访问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干扰,将中美关系从“庄园会晤”、“瀛台夜话”提升到一个更积极向上的层次,为中国自身变革和外交创新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和与美周旋的空间,为中美关系注入新的发展正能量。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