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角色转变路径探索
2015-09-10刘珊慈
刘珊慈
【摘要】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顽疾。长期的、功利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角色发生异化,催生了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角色。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角色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管理方式上均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亟需实现角色转变,探索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长的陪伴者、心灵的呵护者,不失为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班主任角色转变教育改革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向纵深发展。我国持续的基础教育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让学校教育重回培养学生素质的轨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对信息时代和现代社会的适应性。
在我国,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同时还是学校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交流的纽带。”①“任何形式的改革,实质都是教师的改革。”②教师是教育改革措施的执行者,是关系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班主任角色对于学生的成长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革除应试教育弊端,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探索应试中心主义班主任的角色转变十分必要。
一、我国中小学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角色的由来与缺陷
长久以来,中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是围绕着学生的几次“人生大考”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目标被单一化为应试。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科教学的承担者和班级管理者,工作的目标也被单一化为应试。分数是“1”,其他方面都是“0”。在应试中心思想的催化下,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成为我国中小学班主任的主要类型。
在教学上,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少学多练的学习策略,非考不学的教学原则,罔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亦让学生被动地形成了“知识来伸手,知识来张口”的惰性。
在班级管理上,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往往采用高压管理的方式,造成了班级气氛和师生关系的紧张,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为了保证学生考出高分,谢绝学生做可能会分心于学习的事,即使是学生参与正当的课外活动和人际交往也不甚支持,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期的高压管理亦造成师生关系趋于对立。
长期的应试中心思维,企图将学生置于矛盾的真空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多有失范心理现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教育者,不得不说,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缺失是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角色的重要不足,亟需改善。
二、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的转变路径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纲要》的内容为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角色的转换指明了方向——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要努力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上,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做学生的促进者,而非逼迫者;在学生管理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而非监视者,亦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心灵的呵护者。
1、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曾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在80年代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引用了德國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论述:“教比学难得多,因为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允许学习。真正的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以外没有别的目的。”③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导”作用,转为“促进”作用,应学生的呼声而共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应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的挑战。
我国专职班主任尚在少数,大多数班主任首先是班级的学科教学者。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可以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灵活的课程编制、互动性的教学过程来消除学生长期被动学习而滋生的惰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班主任是全体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的这一身份,掌握着比其他任课教师更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有着更多的了解。班主任可以做学生与其他各科老师的沟通者,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2、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
应试中心主义的班主任应转换学生管理的思路,改变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高压态势,由学生失范行为的监督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化解与学生的对立情绪。
班主任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最重要的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班级里度过,班级氛围对于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压、严管的班主任管理方式制造出的班级氛围让学生神经紧张、倍感压力,学生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很难身心愉悦。反之,班主任扮演学生成长的呵护者,为学生创造优美的教室环境,倡导良好的班风、学风,维护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爱和归属管,能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班主任应支持并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学生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就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学校教育能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更有适应社会的知识,例如人际交往。学校组织一系列课外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促成学生分工协作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交友圈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班主任应当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学生一道参与校园生活。
3、做学生心灵的呵护者
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频现的社会背景下,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呵护者。
首先,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班主任须消除教师权威的惯性,把学生当做与自身平等的个体来交往,顺利开展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
其次,班主任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无条件地关爱学生,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与学生有着较大的年龄差,但并不意味着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班主任对学生的背景有着基本的了解,亦能在一系列的班主任工作中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因此可以对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基本的评估。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亦能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只有理解学生,才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更加顺畅,让学生对老师更加信赖,有利于营造学生和谐的心理状态。
班主任应无条件地关爱学生,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班主任角色的转变有着巨大的改革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在《与人交往》一书中说道:“如果我与人接触时不带任何掩饰,不企图矫揉造作地掩盖自己的本色,我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甚至从别人对我的批评和敌意中也能学到,这时,我也能感到更轻松,与人也更加接近。”④我国当下仍然盛行应试教育,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导致教师竭尽全力培养优等生、状元等少数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部分教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富二代”“官二代”非常热情,对平民子弟则不甚上心,在学生中人为地制造差异,没有做到无条件地关爱学生。
再次,班主任要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学好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利于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觉学生的心理偏差并通过一定的办法及时矫正,以防止学生行为失范。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许多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師,主要是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和考前心理辅导,根本上还是以适应学校生活和提高应试水平为目的。“由于师资有限,课时数目有限,许多学生得不到心理咨询的机会,所以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由此可见,班主任教师是心理辅导的重要力量。”⑤事实上,许多优秀的班主任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心理战,亦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好好钻研的阵地。
参考文献
①②陈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③Carl Rogers,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M].Columbus, OH: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④林方:《人的潜能与价值》[M].华夏出版社,1987:136
⑤蒋忠,《班主任应成为学生心理辅导的主力军》[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作者:长江大学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