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名记者的研究综述

2015-09-10王迪

新闻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研究

王迪

【摘要】方汉奇先生在为夏林根主编的《近代中国名记者》一书作序时指出:“历史是由众多人物扮演的,研究历史,理所当然地应该研究人物活动”,“杰出的历史人物,更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闻史人物和名记者的研究,几乎成了禁区”,在新闻史的研究领域中,人的研究“却始终是个薄弱环节”。随着新闻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原本身处“幕后”,是新闻创作主体的记者终于成为了新闻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关键词】名记者研究综述

新闻史上出现了很多著名记者,他们用新闻的笔触记录下了历史,反映了时代特征、社会变迁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等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研究资料。

笔者在亚马逊网和中国知网以“记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目前对名记者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对记者本人生平的综合性研究,二是对记者职业身份的研究,三是对记者新闻业务及作品的研究。

一、对记者本人生平的综合性研究

首先,以记者群体为研究主体的综合性著作数量众多。邓利平《中外名记者研究》一书,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记者,从个人经历、新闻风格、新闻理念以及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介绍,对从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到徐铸成、赵超构、穆青等14为中国著名新闻记者,以及从约翰·赛拉斯·里德、约瑟夫·普利策到冈特·瓦尔拉夫、本多胜一等15位外国知名记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吕一民的《世界著名记者传》,则是记述了普利策、斯特朗、邵飘萍、里德等33位中外记者的生平。与此类似的,还有王文科的《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等著作。除此之外,也有对某一特定时期知名记者的群像研究,如尹均生《中外名记者及其新闻风格》一书,对19世纪末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捷克、日本等的中外著名新闻记者,特别是采访过世界重大事件的顶尖名记者进行介绍,对他们的生平事迹、采访艺术和技巧、名著名篇进行研究和解读。还有很多文献是有关名记者的综合性研究,例如王艾生的《中国当代名记者小传》、茹科夫的《我所见过的名记者》等。

其次,以单个记者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研究也不少。林溪声的《邵飘萍与<京报>》主要讲述了邵飘萍与《京报》的风雨历程,展现了邵飘萍从少年时代受到启蒙,到以新闻为职业、挥笔讨袁、萌发新思想,再到创办《京报》等成长经历,反映了邵飘萍深受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影响,呼唤新闻自由,反对政府对新闻自由进行压制。陈志强的《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主要以新记《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的新闻职业观为研究对象,讲述了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形成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具体内容,具体分析了他的新闻职业观、媒介经营观、新闻伦理观、新闻人才观是怎样在其新闻实践中加以应用的。

二、对记者职业身份的研究

一是对记者职业角色的认知。有些文献聚焦于记者的社会角色及其转型,有的结合近年来的社会问题对记者的角色定位加以探讨。

华业英针对近年来记者社会角色错位和越位的问题,在《试论记者的社会角色》一文中对记者在社会角色的自我塑造和完善的过程中的行为模式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曹洵和刘兢在《“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中,以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新闻生产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网络新闻的采集、制作与发布、反馈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以及新闻生产者、受众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网络技术对新闻生产造成时空压缩,加剧了新闻采集与制作的分离;网民广泛参与新闻生产,促进记者的专业角色转型,从传播者转变成网民讨论的主持人和意见综合者。这是当前网络新闻生产最显著的特征。

二是对名记者的形成条件与培养方式的分析。肖峰《名记者研究》一书,将研究视角放在名记者的培养与成长之上,从新闻人才的理论构建、新闻人才与社会环境、新闻人才的成长过程、知识结构、思维特征、成长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分析,书中就名记者的类型与特点,就社会交往型记者、散文作家型记者、学者型记者、思想政治家型记者、经营管理型记者等进行了剖析。黄群文和张智的《外国名记者成才之路》探讨了基希、斯诺、路透、法拉奇、李普曼等15位名记者的成才之路。还有马锋的《名记者的产生:组织分析的路径》,从组织路径角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名记者产生的原因;刘勇的《问题意识·成名的想象·创新精神——新时期“名记者”诞生的内在动因剖析》,从具体个案出发,尝试剖析了新时期名记者诞生的内在动因,并将之提炼为三大因素:问题意识、成名的想象和创新精神。

三是对记者职业伦理与法规的要求与规范。近年来,对记者职业伦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权利与义务问题。纪莉和张盼在《论记者在微博上的媒介使用行为及其新闻伦理争议》中指出,在中国的媒介融合进程中,记者使用微博发布新闻信息,一度成为一种媒介现象。微博上出现的记者可分为使用媒体官方微博的记者和开通个人微博的记者两类。后者在记者的职业身份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并引发了关于新闻伦理的困惑与争议。媒体要制定较为细化的工作手册,帮助记者在面对媒介伦理困境中的具体问题时采取适当的行为,并加强记者对所属媒体机构的归属感,避免记者在其他传播平台上传播新闻信息时遭遇职业伦理困惑。

四是对记者的绩效考核与管理研究。孙思的《记者的绩效管理研究》在研究记者心理特质和工作特性、绩效管理基本概念和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分析了我国媒介组织对记者的绩效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考核指标、考核范围、考核程序、考核方法等方面出發,以人为本地系统提出了对记者有效开展绩效管理的要求,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案,将有助于完善我国媒介组织对记者的绩效管理体系。

三、对记者新闻业务及作品的研究

一是对记者基本素质的研究。对于记者基本素质的研究有很多,随着2011年中宣部倡导的“走转改”活动的展开,如何提高记者素质这一问题成了新闻界关注的焦点。李坚在《记者在“走转改”中培养“四种”素质》中,从培养较高政治素养、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全面专业技能、树立平民观念四个方面提出了新闻记者提高自身素质方面应当关注的问题。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媒体热点和互联网经济增长点,新闻工作者应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注重培养发现新闻的能力,即新闻发现力。于迎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发现力分析》指出,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发现力的内涵除了传统的判断力、挖掘力、鉴别力和预见力之外,还有必要包括创新力、信息整合力、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力、多媒体综合掌控力和国际视野。

二是对记者采写能力和技法的研究。美国学者格拉米奇的《美国名记者采访工作经验》、萨加尔的《苏联名记者写作经验谈》等书,都通过对著名记者的采访总结归纳出他们的采写经验。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工作者对于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出现了一些困境。刘海龙结合案例,在《新闻工作者微博应用的困境及其根源》一文中分析了这些困境不是由社会化媒体带来的,社会化媒体只不过放大了新闻基本观念中的一些矛盾,比如新闻工作者究竟是为公众服务还是为媒体服务、新闻机构的内部决策是否应该透明等。刘怡在《记者在微博平台上的言论边界》一文中分析了微博带来的新变化,认为记者在微博平台上的言论边界涉及三个层面:身份、内容、影响力。在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宜疏不宜堵,不可能也无必要占有记者的全部智力成果,要让记者对组织有高度认同感,让微博成为记者开展工作的辅助工具。尽管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于记者采写技法和要求方面的研究却与以往没有太大差别,同质化比较高。

三是对记者新闻作品的赏析研究。对于当代名记者的有价值研究相对薄弱,但这并不代表其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对于其中有代表性的知名记者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涌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每年都会对著名军事记者的新闻作品进行研讨。

参考文献

①邓利平:《中外名记者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②尹均生:《中外名记者及其新闻风格》[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③曹洵、刘兢,《“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J].《新闻界》,2011(1):98-100

④刘立刚、胡怀庭,《自媒体时代记者的角色转型》[J].《新闻与写作》, 2013(4): 40-42

⑤肖峰:《名记者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⑥马锋,《名记者的产生:组织分析的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130-133

⑦刘勇,《问题意识·成名的想象·创新精神——新时期“名记者”诞生的内在动因剖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126-129

⑧刘行芳、吴廷俊,《培育名记者的路径选择》[J].《当代传播》, 2011(5)

⑨乔西,《墨西哥记者的成名之路及其探讨》[J].《新闻界》, 2008(6):167-169.

⑩纪莉、张盼,《论记者在微博上的媒介使用行为及其新闻伦理争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117-121

⑾孙思,《记者的绩效管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

⑿李坚,《记者在“走转改”中培养“四种”素质》[J].《新闻傳播》,2012(1):66

⒀于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发现力分析》[J].《新闻传播》,2013(3):76

⒁刘海龙,《新闻工作者微博应用的困境及其根源》[J].《新闻记者》,2012(9):30

⒂刘怡,《记者在微博平台上的言论边界》[J].《新闻界》, 2012(4):44-46

(作者: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13队新闻专业硕士)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