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微博媒体的专业性表现

2015-09-10贾圆

新闻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

贾圆

【摘要】面对突发灾难性事件,新媒体的新闻报道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机遇。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深化,新媒体不仅要发挥平台优势,更要继承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本文通过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发生12天之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和新浪新闻中心微博@头条新闻的内容分析,总结其在此次事件报道中的专业性表现,以期为今后的改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灾难报道@人民日报@头条新闻

2015年6月1日21时28分许,一艘载有454名乘客的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旅游客船——“东方之星”在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龙卷风翻沉。巨大的救援难度致使事件导致442名乘客遇难,仅有12人生还。由于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和遇难人数众多的重大性,且事故本身原因的复杂性,使得“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瞬时成为国内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其越来越成为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的生力军。而各大新旧媒体的官方微博也成为主要舆论阵地,其作为新兴报道媒介的专业性表现也越来越受瞩目。因此,研究微博媒体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报道中的专业性表现颇具意义。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根据新浪微博风云榜媒体影响力的长期排名,选取了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媒体微博账号进行研究分析:一是主流媒体中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下称@人民日报);另一是网络媒体中粉丝数名列首位的新浪新闻中心微博“头条新闻”(以下称@头条新闻)。根据新浪微博关键词“东方之星”热词指数显示,“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热议度在6月2日事发并被报道后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6月5日形成一个高峰,此后逐步下降,13日救援进程结束、遇难者人数最终确定后微博关注点被其他事件分散,讨论销声匿迹。因此本文选取6月2日至6月13日这12天内两家媒体的全部相关微博作为研究样本。最终,共得到研究样本368条,其中@人民日报169条,@头条新闻199条。

二内容分析

1、发布频次

一般来说,报道数量和频次可以体现媒体对于所报道事件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大小,以及用户能够接收到的有效信息多少。此外,微博发布频次(以天为单位)的均衡也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稳定性和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人民日报在抽样时间12天内共发布“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主题微博169条,@头条新闻在抽样时间内发布相关微博199条,共368条。@人民日报于事发后第二天,也即6月2日早7点04分发布了第一条相关微博,@头条新闻则于6月2日凌晨3点06分发布了介绍沉船事故基本情況的微博,可见@头条新闻充分发挥了其母媒体新浪网的特点,准确把握住了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也即6月2日当天,正是公众信息渴求最为膨胀的时间,@头条新闻几乎以每小时3条的速度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人民日报也以平均每小时2条的速度跟进报道,这种滚动式播报新闻的方式,保证了报道的时效性,满足了大众的信息需求,成为传统媒体播报时效性差的有力补充,有效控制了小道消息乃至谣言的扩散。但两家媒体均未能对该事件形成持续性报道,自6月8日后,相关发博数量屈指可数,甚至为零。

2、发布内容

此次事件中,@人民日报和@头条新闻两家媒体微博关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发布内容可分为下述十类:基本情况介绍、救援信息、政府行为、涉及家属相关信息、相关知识普及、祈祷和悼念、消息汇总、深度解读、态度立场以及其他信息。两家媒体的报道均集中于基本情况介绍、救援信息,同时报道内容较为充分和均衡,各方面均有涉及。@人民日报对于救援信息的报道占其样本总量的43.79%,略低于@头条新闻47.74%的比重,但二者接近一半的救援信息报道数量表明,两家微博在救援进程中及时跟进报道,以便公众及时掌握他们最为关注的救援情况。此外,二者对于政府行为的报道也占比较多,对政府和领导人的积极行动予以及时传递,对政府和领导人形象构建起到很大作用,其中@人民日报占比达至12.43%,高于@头条新闻的8.04%,充分契合了两家媒体各自不同的媒体定位和目标。

两家微博媒体对失事者家属的相关报道共有13条,只占到样本总数的3.53%,且尽量避免出现家属悲痛的场面描写,以免造成对家属的二次伤害。对于家属的相关报道集中于家属所收到的诈骗信息,目的在于尽量减少事件对家属的负面影响,呼吁社会关怀。可以看出,在这次灾难事件中,微博媒体在新闻伦理方面显得可靠而自制,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专业素养。

在救援进展的关键点上,@人民日报和@头条新闻两家微博都会对动态消息进行梳理和汇总,方便让公众掌握动态,消息汇总总计22条,占到样本总数的5.98%。对碎片化信息的整理和整合,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阅读量和传播力,信息重构的同时也能有效弥补新媒体信息传递的片段化和碎片化缺点,体现出新媒体应有的专业性。

新闻媒体的专业性还表现在对于事实的还原和对表象背后的深入探究能力。对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事发原因和船长逃生等系列疑问,是此次事件之中公众最为关注的。然而对于这些关键信息的报道,@人民日报只有8条,占其样本比重4.73%,@头条新闻达到20条,占其样本比重10%,合占两家微博样本总体的7.61%。且共28条深度解读微博中,大部分只谈及事发时的天气状况,对于事故责任人追究、事发前的预判、船长逃生等问题均未涉及,毋庸说“腾讯财经”所做《五问东方之星沉船》之类的系统深度的解释性报道。且自6月13日至笔者写作日期,未曾见两家微博对于“东方之星”事故的后续报道和继续追踪。对于事件深度解读和追踪报道的缺乏,体现出两家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体在深度追问、原因调查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3、语言风格和态度立场

从语言风格来看,@人民日报基于“你好,明天”“早安,生命”“晚安,生命”“微议录”“微倡议”等栏目设定,总体呈现出比@头条新闻更加明显的主观倾向和情感宣泄的态势。@人民日报发起的“头七祭”活动,使用了“你曾来过,伴人一路幸福时光;你先离去,让人泪如江水流淌”等散文化语句,引发了网民的“对抗式解读”。在分析此类抒情微博收到的评论反馈中,笔者发现公众的逆反态度占了很大比重。相较之下,@头条新闻多用平实、质朴的言语描绘事发现场和救援进展,用客观事件的理性叙述传递对灾难的关切,鲜见祈福言语,比较符合媒体的专业素养和角色定位。除此之外,@人民日报超过50%的微博都使用了“蜡烛”“流泪”等表情符号,渲染出悲伤的氛围,却没有收到良好的反馈效果。

4、消息来源

从两家微博媒体的消息来源来看,来自于母媒体、其他媒体以及无来源的消息占比重较大。来源于政府和专业机构以及個人的消息分别占总样本数比例为5.71%和2.45%,占比虽小,但多种消息来源的运用,确保了消息源的多样性。且两家媒体消息来源中母媒体和其他媒体合占比超过50%,有助于提高微博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无来源的信息在两家微博媒体中均达到了较高比例,分别为@人民日报32.54%、@头条新闻50%。@人民日报的55条无来源消息中,仅有7.27%的信息是由于专业操作失误而未标注消息来源,76.37%均为自创消息,这些消息以评论、呼吁、抒情为主,其余16.37%为消息汇总。@头条新闻99条无来源消息中则有65.66%本应标注来源的消息,这些微博均以链接的方式关联到原媒体网页,但没有明确标注消息源。虽然由于微博内容字数的限制,需字字凝练,但面对此突发性灾难事件,确保消息来源的可靠和消息本身的真实性才是新闻媒体专业性的第一要义,足见@人民日报在消息来源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方面做得更到位。

5、报道形式

发布形式丰富是新媒体平台所具备的先天优势,能够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进行信息传递同样也是微博媒体自身在新闻报道中的突出特点。对于此次沉船事件的报道,图片的搭配已成为二者报道的主要形式,高达96%的微博都是以配图的形式发布的。但最为突出的是@头条新闻善于运用链接,80.9%均为文本+图片+链接的报道方式,极大的丰富了微博内容。@头条新闻依托新浪网的专题平台和实时播报,二者相互倚重,互为依托,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充分实现了多媒体协同作战,利用微博与网站之间的“互文关系”相互补充,达到了报道的全面、系统和平衡。

三、研究结论

在此次突发性灾难事件中,以@人民日报和@头条新闻为代表的微博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博媒体通过“自我赋权”和全方位报道,让公众全程参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救援行动。总体看来,两家微博媒体在报道中呈现出如下专业特点: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道内容主题、形式丰富,全面呈现事件面貌;消息来源多样化,多源自于权威媒体,确保了报道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不实信息占比较低,谣言“自净”能力强。

通过前文所述内容及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两家微博媒体在专业素养方面几点欠妥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缺少“钻探”新闻的精神。无论是权威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还是新媒体的微博中心,在报道的“续航能力”方面均表现较弱。二者对于此次沉船事件的后续报道量后期明显减弱,甚至销声匿迹,并未形成连续性报道,深度解读报道极少,未能解答受众最关心的如事故责任人、事故原因、家属善后情况等问题。新媒体虽不及传统媒体善于深度报道,但网络媒体日渐成熟的今天,新媒体不应局限于充当“新闻搬运工”的角色,而应向“新闻钻探工”①靠拢,在大量背景资料搜集和对相关人士采访之下,有理有据、客观公正的还原事实真相,探究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让公众知晓其中的来龙去脉。

其次,受众心理把握欠准,煽情性报道引发受众反感。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人们充满不安和疑惑,媒体应当满足公众认识环境的需要,而不是代表受众抒发情感,渲染氛围以寻求共鸣。微博媒体在发布消息时,“要正确把握灾难新闻的情感特质,除了思想上以人为本,关注人在突发灾难面前的情感因素,在具体操作上更要把握灾难报道的客观性和新闻选择的平衡性。”②此次事件报道中,@人民日报虽然基本摆脱了“转发、点蜡和祈祷”的传统形象,但为树立正面形象,积极引导舆论,仍在散文化语言和抒情内容方面用力过猛,使受众产生了对抗解读和逆反心理。

综上,在新媒体成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今天,微博媒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应当充分学习并利用传统媒体采编新闻的专业水准,开发自身的深度报道能力;同时尽量保证微博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报道用语的客观性,避免新闻表达情绪化,建立一支专业的微博媒体新闻报道团队,以保证其身为专业媒体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①孙琳,《从“新闻搬运工”到“新闻钻探工”——以〈21世纪经济报道〉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4(10):70

②方毅华、赵彬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马航失联报道研究》[J].《现代传播》,2014(6):22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
中国奥运新闻报道的文化转向
《人民日报》、《读者》领跑2016报刊发行
《人民日报》否定“文革”释放积极信号
一名乡镇干部的评论稿为何屡上《人民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