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史上第一家《新闻记者》

2015-09-10周涛王青龙

新闻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新闻记者

周涛 王青龙

【摘要】中国新闻史上以《新闻记者》命名的新闻专业刊物一共有三家。沿着历史的脉络向前梳理,这三家分别是1983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闻记者》,1938年在武汉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主办的《新闻记者》,以及1937年创刊于上海,由我国著名报人、新闻教育家顾执中老先生任主编和发行人的《新闻记者》。新闻史上对前两家多有记载,但对最早的《新闻记者》却鲜有着墨。本文试图通过对史上第一家《新闻记者》月刊的介绍,回顾老一代报人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期的一段“办报救国”之往事。

【关键词】新闻记者顾执中办报救国

第一家《新闻记者》的创刊号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五日,也就是1937年6月5日。编辑兼发行人为顾执中,由新闻记者社出版,太平洋印刷公司印刷,为月刊,每月5日发行。目前安徽大学图书馆藏有第一卷第一号和第一卷第二号(即第一、二两期)。目前学界有学者认为,顾执中先生主编的这本《新闻记者》只出版了两期。第二期出版后,因上海沦陷,停止了出版,顾执中先生也离开上海经香港去了重庆。①然而笔者在查阅“全国报刊索引”网站数据库时,找寻到第一卷第三号的部分电子影印版,证明这本刊物仍有第三期的存在。

一、鲜明的抗战立场

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有着“办报救国”的传统。《新闻记者》作为一份其时知识分子所办的杂志,其最重要的历史使命自然也无外乎以文章救国。对于身处民族危亡时期的文人来说,除了投笔从戎以外,另一种战斗方式便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唤起更多人对家国的忧患意识,团结起更多的人,勇敢地迎击侵略者。《新闻记者》创刊号的封面图片是一个穿着国军军装,肩扛“笔枪”;腰间别着“墨水”的“记者战士”。配图旁的竖条文字为“我们要坚持着我们的武器,以保卫我们的岗位”。②封面图片即立场鲜明地将这本杂志确立为“以笔抗战”的最前线。

从正文第一篇的《致读者(第一函)》内容起,即反映了主编顾执中鲜明的抗战立场:“快乐的地球,已由侵略者在各处埋掩了许多大量的炸药和地雷……拿着我们的笔,为全世界人类找寻和保护和平的不受摧残,是我们在现阶段应当忠勇地担负起来的责任!……同胞,我们新闻记者,决定坚持着我们所有的笔杆,站立在你们的最前线,为着你们的幸福而不惜作殊死的斗争。”③《新闻记者》杂志创办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彼时日本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全境的狼子野心已经是昭然若揭。这一时期,《新闻记者》杂志通过大量文章揭露了日本对华阴谋之真相,也用匕首投枪似的文字,痛斥某些国人卖主求荣的汉奸行径。在第一期的文章中,《平市记者日伪观光团纪实》一文,作者将个人在北京了解到的这一所谓“记者观光团”之劣迹,细陈于纸上,愤然曰“该团此行不但我国报人之污点,且为我民族之奇辱”。④除此之外,《新闻记者》更承担起社会预警的角色。第二期在题为《日本威逼筑沧石路》的本刊特写中,作者陆诒在文章开头便疾呼“沧石路成,中国亡”⑤,警示民众“一条铁路线的伸展,对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和控制,往往会引起为虎添翼的作用”。⑥第一期“我们的日记”栏目主要摘录4月21日至5月15日这25天里各地新闻报纸上“令人痛心的新闻”,共29条,多转自于《申报》、《新闻报》、《时报》、《大公报》等其时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报纸。而在这29条新闻中,竟有21条和日本有关。包括《华北日军大规模演习》(申报4月24日)、《日人在上海走私殴伤关员》(大公报4月24日)、《天津日军擅捕农民》(时报4月30日)等。从这些报道不难看出,当时日本军方正加紧对中国的相关活动,民间层面的中日纠纷也日渐增多,而这些都预示着战争的阴霾正逐渐笼罩着中华大地。《新闻记者》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为普通读者敲响战争的警钟。

“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要破坏我们国内的和平统一和团结御侮的工作;为了要缓和他们国内政治和经济的严重危机,于是就在七月八日上午五时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圖实现他的以武力占领我们华北国土的阴谋!”⑦——这是第三期《新闻记者》中《卢沟桥抗战史》一文的开头,这篇文章全景式地报道了这场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可憎的面目,展现了前线第二十九军英勇杀敌的顽强气慨,号召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这是这本《新闻记者》杂志在全面抗战打响以后对战事进行的最深入的一次报道,而这也标志着该刊物的抗日热情被推向了最高潮。

二、为民作喉舌

《新闻记者》第一卷第一号的月刊出版纪念上,曾有钱宗泽所题四字:“为民喉舌”。在《江西两报人被捕详记》这篇通讯中,记者严品藻详细记录了其时江西教育厅长程时煃及警察局长黄光斗非法诱捕健商两报负责人引起报界轰动的事件,批判当地官僚对报纸合法舆论的打压,“诚为南昌新闻界近年来未有的不幸事件”、“激动了江西新闻界同业的愤慨而作一致步骤的抗争”。⑧

1937年6月25日,民国著名的“七君子案”在江苏高等法院作第二次审理。《新闻记者》也对庭审过程做了详细的报道。在关于这起案件的报道《沈案第二次审理》一文中,记者将沈钧儒等人坚持抗日救国立场,在法庭上进行不屈不饶的斗争描写得细致入微,也将法官的窘态一览无余。记者通过这种对庭审现场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抗日救国立场,也借机抗议谴责了其时政府对“七君子”等爱国人士的迫害。

三、对于新闻事业及新闻教育的关注

《新闻记者》,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报纸刊物,其最大的特色在于把关注点放在新闻记者这一群体本身,供新闻同行之间交流。在《我的报馆与我的工作》一文中,将报人一日的工作详尽叙之于纸上,将新闻后台展现在读者眼前,拉近读者与新闻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上海报工的一般状况》更是聚焦于报工这一新闻事业最底层工人的日常生活,唤起民众对于劳苦大众的关注。在《新闻记者的职业病文化病与传染病——我们的资产就是健康》中,作者将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身体精神出现的各种病况做了有意思的描写,并逐一“下药”,期冀能唤起新闻同行在辛苦工作之余能够对自身身体状况保持关注。

对新闻教育的关注,是《新闻记者》这本杂志最具特色的地方。在第一期《致读者》一文的尾部,便附有“中国新闻学暨外国语函授学校报名入学的广告”。第二期《致读者》篇末,也附有一则“民治新闻学专修学校”的招生广告,而这所新闻学专修学校,更是由顾执中等人于1928年在上海集资创办。在《从绥远新闻事业谈到边疆新闻教育》一文中,该刊物在全国新闻事业尚处于萌芽时期,便已将对边远地区新闻事业的关心提上议事日程,并较早地提出边疆新闻教育应当加强少数民族的新闻人才培养,这一观点对今天边疆地区的新闻教育事业来讲,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美国新闻事业的嬗变》一文中,作者介绍了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较早提到了新闻自由的相关概念,不啻为近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教育的开始。在《我们应该读哪一种报纸》中,作者万母解释了为什么要读报:“一为找消息”、“二为求意识”、“三为寻学问”,⑨在挑选哪种报纸进行阅读这个问题上,则要考虑它是“代表哪种阶级的报纸”、“报纸上是写的什么东西”,⑩这些都有力地指导了普通读者建立科学合理的新闻观。

《新闻记者》从第一卷第二号开始,便在刊物最后设立《读者信箱》这个栏目。这一栏目的设立,使得读者能够在读罢将感受、建议反馈给《新闻记者》的編辑,在频繁的互动中拉近传受之间的关系。一些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而丧失教育机会的新闻爱好者,能够通过这一栏目发表自己的新闻作品,接受专业编辑的指导。此外,许多的失学青年更是将《新闻记者》这本刊物看做良师诤友,从中接受生活和学习的再教育,而该栏目收到的一些读者来信一般也由刊物主笔顾执中亲力亲为地给予回复。诚如读者所言:《拥护<新闻记者>的主张》,该栏目也馈之以《给读者以有力的指导》。毋庸讳言的是,在那个时代能够享受到系统教育的青年人毕竟只是社会中的极少数,许多有志青年便是通过这种与报刊编辑的互动,重拾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对学习的热情。从这点上来说,《新闻记者》也在其时扮演着为失学青年提供新闻教育的角色。

四、广告与生活服务

《新闻记者》作为一本在市场环境里流通的杂志,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亦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其时的《大公报》、《申报》一类市场大报相比,《新闻记者》的主办方并没有什么资金雄厚的财团提供财力和物力上的保障,因而它想要保证日常经营,也就更为依赖广告收入。

《新闻记者》二期中出现的广告内容包括工业制造(“‘滤不费劳’机油精炼器”)、医疗保健品(“艾罗补脑液”、“龙虎商标人丹”)、运动器具(“标准运动器具”)、药号(“德心堂国药号”)、知名医师专家(“国医茹十眉”)、图书出版(“中华书局《非常丛书系列》”)、新闻院校(“民治新闻学专修学校”)等类型,基本上涵盖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能感知到的领域。有意思的是,作为一本新闻专业月刊,《申报》及《申报周刊》、《时报》、《武汉日报》等报纸的宣传广告也登上了这本《新闻记者》。第一期共有各类广告17则,第二期21则,其时的广告居然也包括“吴良材眼镜”这种至今仍存世的“百年老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杂志上不以时代为转移的广告,见证了一个品牌的传承与发展。

《新闻记者》上除了广告以外的另一个服务就是为读者提供出行服务,在第一期及第二期杂志的尾页,都附有一则“陇海铁路简明时刻表”,包括各站名、车次及时刻表等信息,方便读者出行。

结语

中国新闻史上的这第一家《新闻记者》,虽然存世仅数月便因战祸而夭折,后世知之的也不多,但作为创办于全面抗战前夕的一份试图“为民作喉舌”、“以笔当枪”的杂志,它在中国报刊史上的历史地位不应该就此被忽视。顾执中老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新闻教育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之际,不仅坚守在新闻教育的岗位,更是积极投身于办报救国的活动中去,以笔为战,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的拳拳赤子心。种种这些,都应该被后人所铭记。

参考文献

①吴元栋,《寻访五十年前的〈新闻记者〉》[J].《新闻记者》,1992(7)

②③④⑧顾执中编:《新闻记者》创刊号,1937-6-5

⑤⑥⑨⑩顾执中编:《新闻记者》第一卷第二号,1937-7-5

⑦顾执中编:《新闻记者》第一卷第三号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新闻记者
公示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我是新闻记者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民族新闻事业发展探析
公示
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