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级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

2015-09-10刘宝

新闻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阜阳晚报时政

刘宝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媒介传播理念、形式以及关注点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对于地市级晚报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吸引力,如何善于挖掘新闻的“热点”,让更多的读者乐于接受?笔者以颍州晚报为例,浅析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只有在内容上不断贴近读者,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报道视角上更加平民化,时政新闻报道才能越来越具有亲和力。

【关键词】地市级晚报时政新闻创新

对于地市级晚报来说,时政新闻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当地读者获知地方党委和政府方针政策、政治活动的重要载体,报道范围多为新近发生的政务和党务新闻,以及重要的社会事件,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意见和价值观。

然而当下一些地市级晚报时政新闻报道仍存在报道形式单一、内容空泛以及深度不足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很难得到读者的认同。

一、地市级晚报时政新闻报道困境

因受眼界较窄、思维固化等影响,一些地市级晚报习惯了传统报道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官方视角展开报道,重点突出领导活动,部门工作动态,文件材料的照本宣科等,加上语言较为严肃枯燥,缺乏可读性,久而久之,渐渐脱离了读者的关注点。

报道形式单一:时政新闻相较其他新闻题材,对政治性、政策性的把握要求更高,但报道形式单一。比如市政府举行某场会议,记者报道时程序化倾向明显,导语多为我市举行了某场会议,某领导出席,正文则为领导讲话。这种报道不仅不符合晚报的定位,更不能被读者接受,仅仅报道会议流程,不仅形式呆板结构固化,也让整个稿件味同嚼蜡。

报道内容空泛:相对于省级和中央级媒体而言,地市媒體时政类报道范围较狭窄,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占据较大篇幅。不少记者满足于会议拿材料、活动拿介绍的做法,多停留在简单的事件叙述、数据罗列上,将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以说教的方式灌输给读者,能够多方位进行政策解读的则较少。同时,为避免时政类新闻报道的差错,一些编辑记者倾向于使用通稿,新闻同质化现象明显,报道内容空泛。

二、地市级晚报如何改进时政新闻报道

面对存在的弊端,报道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地市级晚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求突围之道。

1、对时政新闻进行软处理

地市级晚报可对时政新闻进行软处理,将时事新闻报道“硬发布”变成适合当地人的“家乡话”,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时政报道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比如2015年8月初,阜阳举行发放首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活动,按照传统报道模式,记者可能会围绕这一活动展开采访,包括领导现场的讲话、相关部门的实施情况等。然而对于不少读者来讲,更关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过程,以及农民到底能够得到什么好处等。对此记者可以补充采访相关部门,土地是如何确权的?原来每个地块都有坐标,误差达厘米级;农民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原来承包地将变成农民手中的“活资产”,除了依法土地流转外,还能对权证进行抵押贷款等。通过重新找新闻热点,不仅避免了时政报道严肃有余活泼不够的弊端,还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再比如每年三月份,阜阳都会实施禁渔暨增殖放流活动,记者在采访这一活动时,还可以补充采访水产管理部门、相关渔民市民等,从而了解禁渔后各方的态度,有点有面、有事例、有比较,从而通过不同角度对同一题材进行充分透视、展示和阐释。这样形成的组合报道既不失消息的时效性,又有专题的广度和深度。

2、挖掘时政新闻的“辐射性”

国内每一时期都会发生较为重大的时政新闻,对于地市级晚报来说,如何将国内大事与本地时政新闻报道结合起来做文章,挖掘时政新闻的“辐射性”,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比如,2013年“神十”飞天,其中阜阳有300颗麦豆种子伴“神十”升空。记者获得这一线索后,后方编辑部立刻意识到这是一重大题材,毕竟当时举国关注“神十”飞天,而且又有阜阳本地的元素,所以编辑部让记者立刻和市农科院联系,以短小精悍的消息题材,在时政新闻版头条刊发阜阳麦豆种子伴“神十”升空的新闻,立刻引起了本地读者的广泛关注,并获得当年度安徽新闻奖二等奖。

不仅如此,为了让这种辐射效应进一步延伸,第二年麦收期间,编辑部又安排记者追踪报道这300颗麦豆种子的种植情况,刊发了《太空良种在阜开启新旅程》的稿件,基本上对这一事件的追踪做到了有始有终。

再比如商合杭高铁项目,同样是国家层面的一个重大工程项目,但因该工程在阜阳设置高铁站,将结束阜阳无高铁的历史,因此我们关注商合杭高铁的进展情况,自然会引起本地读者的极大关注。

甚至国家出台的大别山扶贫区政策等,作为地市晚报都会充分挖掘时政新闻的“辐射性”,把共性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地市级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亮点”和“卖点”。

3、以平民视角挖掘时政新闻

如何把时政报道写得活泼?对于会议或者活动报道,日报可能会以传统的报道模式来写,但地市级晚报可以变换角度,甚至变换文体,努力做到“跳出会议报道会议”,既要盯住上头,又要目光向下,要为会议、活动、决策报道找一个“点”,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来“支撑”,既报道官方声音,还必须有老百姓的感受。

比如记者参加市里组织的农贸市场环境卫生整治现场会议,如果仅仅写会议本身几无亮点,但记者将落脚点放在农贸市场环境整治涉及到的群体,比如清洁工、经营户、管理者等,听听他们的心声以及态度,不仅丰富了报道内容,还反映了老百姓的利益诉求。

再比如,记者曾参加阜阳城区18所学校基础设施集中开工仪式的报道,记者发现这18所学校有10所是新建学校,仅仅采访这个集中开工仪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仪式结束后,记者又补充采访了几所新建学校附近市民,从市民角度来谈建新学校的好处、意义,以及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这样稿件除了有官方声音外,还有老百姓的观点态度,让报道更具有层次性。

同样,对有关部门下发的文件、通知进行解读,时政新闻报道也有脉络可循。记者在报道文件、通知的内容外,还应报道上述文件、通知实施后对当地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方面可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解读外,另一方面离不开相关群体代表的看法。

比如阜阳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机动车污染减排有关事项的通告》,记者没有仅仅报道通告本身,而是结合通告,对市环保局污控科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由他对通告进行解读,这样枯燥的材料内容就能转换成这位负责人的语言讲述出来,语言更便于阅读,也利于读者理解。此外,记者还延伸采访了机动车主,最终写出“二环路以内,无绿色环保标志车将限行”稿件,从而跳出了文件报道的范畴,丰富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层次,自然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猜你喜欢

阜阳晚报时政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关于把阜阳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