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叙事视角探析
2015-09-10夏柳平
夏柳平
【摘要】20世纪6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罗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逐渐酝酿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叙事学。顾名思义,叙事学就是研究叙事的文学,叙事则是对故事进行叙述。而新闻,众所周知其定义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是概括性的叙述方式,因此新闻也是一种叙事。本文将从叙事学视角,对新闻写作视角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视角叙事学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因为社会传媒的不断发展,传媒界的新闻理念和新闻视角以及新闻叙事方式都在随之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闻传媒以及作为记者或是编辑的从业者们的新闻视角也在发生着变化。
众所周知,因为新闻是基于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这正符合叙事的定义。正如新闻人穆青所说:“新闻是一种叙事文。”虽然新闻也是叙事文,但作为一种通讯文体,新闻还有自己的独特性,由于新闻的特性是必须通过描述事件过程来揭示事情的真相,它的叙事结构、叙事方式等都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因此新闻的叙事视角也不同于传统叙事视角。
一、新闻的叙事性特点
“叙事又称为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来描述生活的过程,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或社会的事。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性作品则是直接的传达客观的事件。”①但是由于对事件发生过程描述的把握程度不一,因而描述结果显示的真实性就不一样。因此文学性的叙述和新闻叙述大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文学性的叙述加入了主观思想建构了一个虚构的空间,而新闻叙述必须是客观真实,当下发生之事。叙事以它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使得新闻更容易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新闻所具有的叙事性就是运用文学性的写作描写手法,将新闻的事实以叙述叙事的文学性写作方式展现给读者,赋予新闻报道一定的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②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新闻的真实性、显著性、接近性等特点使得新闻报道必须要将新闻事实当做一个叙事叙述出来。
“新闻的叙事性,既是新闻报道的文本显示的一种特点又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存在状态和一种新闻传播的态度,新闻所具有的叙事性是新闻媒介为了跟随社会发展得以生存和改革需要而对自身的进行的一种调整。”③
如对8·12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除了对爆炸事件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爆炸发生的过程以及结果的叙述,还增添了爆炸的细节描绘、爆炸场景的再现以及爆炸背景的交代。使其更加通俗化和平民化,满足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
二、新闻的叙述视角
视角一般来说就是作品中对其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事件立场和聚焦点而加以区分。④长时间以来的叙事角度基本上都是按照人称来进行划分的。即第一人称,它是叙述者作为事件里的人物从内在这个角度进行叙述的一种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就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和口吻从事件的外部出发进行讲述的一种叙述方式;第二人称,就是用“你”作为整个事件里的人物的一种特殊的叙述方式。法国的著名学者热奈特使用“聚焦”这个名词来分析概括不同的叙述视角问题,他将叙述视角分为了“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个方面。⑤作者或是编辑都可以通过对叙述视角的变换获得拉近或拉远作者与读者、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的不同效果。
1、零聚焦叙述视角
“零聚焦”一般情况下是指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性的叙述,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叙述者所描述和表达的比任何一个事件里的人物知道得都多。因此“零聚焦叙事”又被称之为“全知视角”,叙述者则以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形象和视野出现,叙述者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使出分身术一般的出现在不同的场景里,博古通今,深谙过去,预测未来,甚至可以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深处去挖掘其灵魂深处的想法和隐私。法国符号学理论大师罗兰·巴特在他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叙述学研究》中这样来解释全知叙述视角:“叙述者既在人物内部,又在人物外部。”由此可见,“零聚焦”叙述视角可以称之为全方位无死角。
现在的新闻界很流行深度揭秘或是深度报道,而零聚焦的叙述视角正好可以满足这种报道模式,即可以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进行描述分析。这种零聚焦的叙述视角可以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使得那些未知的、已知的、想知道的都可以深度挖掘。但是,这种“零聚焦”的叙事角度因为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会容易产生一种倾向即叙述者对报道中的人物及其命运或者事件发生的因果任意摆布,叙述者那种绝对的客观和冷静,使得读者不禁对其真实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
2、内聚焦叙述视角
“内聚焦”又称之为限知视角或内视角,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叙述者只是叙述某个人知道的事情,即只是从某个人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讲述事件。限制视角叙述的作品通常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一般是事件里的人物。对于这样的限知视角而言,其叙述角度有两个特征: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既亲历了事件的发生,又离开事件作为一个客观的分析者向读者进行描绘和分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使得事件更加可信;其次,由于使用了第二人称来讲述整个事件的发展,使得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其身份的限制,叙述者不能叙述他不知道的内容和情感,这种局限性很容易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缺乏真实和客观的说服力。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这种叙述视角是有缺陷的,因为叙述者的视野受到了限制——只能叙述自己的亲身体会、所见所感,不能对他人的感受和世界进行分析和描绘。这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只是在记者亲历性报道中比较常见。如《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篇报道《唐山大地震:不肯泯灭的记忆》,其中报道的开篇是这样写的:“1976年,我所在的部队医院,因为唐山大地震的缘故不得不从外地调往唐山。那个时候我刚从卫校毕业没多久却经历了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大地震,看着那片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的大地,那些死傷人民绝望而又无助的眼神,我……”⑥这时候这位记者所写的报道就不再是全知的了,叙述视角变成了第一人称“我”,成为了“主人公视点”。
3、外聚焦叙述视角
“外聚焦”又称为“纯客观视角”,它是一种第三人称视角的叙述。“外聚焦”叙述的特点就是叙述者以一个外界的观察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外聚焦”叙事就如同一位局外人一般,仅仅只是向读者叙述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言行,如同一台实时摄影机一般。
就当下的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而言,大多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讲述分析,即记者或是编辑以一种较为客观、清醒的旁观者的视角来还原事件的发生过程。第三人称的这种视角可以在纪实性的报道中增加可信度,降低因为主观因素或是情感波动造成的误解或是曲解。“采用第三人称进行新闻叙事因为摆脱了主观方面可能会产生的情感共鸣问题,因此为了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同时弥补情感共鸣这一缺陷,记者或是编辑通常会让事件里的‘人’来亲力亲为、现身说法。”⑦如有关体育赛事的报道:
“今天早上进行了男子跳远决赛,中国小将高某和王某第一跳同时达到8.13米,奥运会冠军李某跳了8.05米。第二跳王某跳出了8.19米,李某第二跳犯规,美国选手亨利跳出7.59米。关键的第三跳,美国亨利犯规,最终成绩定格为7.59米。李某第三跳跳出了8.08米,将亨利挤出前8名。中国跳远选手全部入围决赛。最后三跳,中国选手均没有超越前几次分数,英国选手卢瑟福在第四跳时跳出了8.45米的成绩、最终卢瑟福夺得了跳远比赛的冠军、新西兰选手利卡斯以8.25米获得亚军,中国选手王某以最终成绩8.19米获得季军。同时进行的女子铁饼决赛中,秘鲁选手科尔德利以63.52米获得金牌,巴西选手维科芬和安哥拉选手卡巴维勒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中国选手米苏莉第一头成绩为62.35米,此后5投均未有所突破,最终成绩排名第六。”
从这篇体育报道中可以看出,它所运用的新闻视角就是最常见的“外聚焦叙述”视角。从头到尾记者(叙述者)没有发表任何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有任何的感情倾斜,采用了一个客观、冷静的旁观者态度,不偏不倚公正的将世锦赛情况进行了描述。因此“外聚焦”叙述的视角是客观的、忠实的、朴素的。
三、对于新闻叙事视角的一些思考
想要创新出别具一格的“新”闻,首先就要打开思维、头脑风暴创新新闻叙事的视角。
视角是创新的前提,新闻编辑中,记者或是编辑都可能深有同感,看上去普通的事件往往会因为叙事视角的不同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闻,“新”字在首,由此可见“新”才是核心,同样“新”也是对新闻特点的概括,新闻要求时效性和真实性等等,因此新闻的叙事视角是否新颖、独到就是新闻报道能否独树一帜的前提。
新闻的叙事视角是多样的,除了以上的三种叙述视角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大众喜欢的新闻视角。如“以小见大”的新闻视角,社会上的新闻素材琳琅满目,而能被大众注意到的新闻可以说是冰山一角、少之又少。比如新闻视角可以从生活的“小事件”下手引出“大话题”,从而得到社会的舆论关注。再比如,可以使用引起“共鸣”的叙事角度去进行新闻报道,深入生活、抓住热点问题、引发民众的“共鸣”,就如古语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样的报道其可信度和吸引力必定很强。或者是以一种“俯视”的视角去报道,即站在高处俯视整个事件,用宏观的角度去报道事件。
新闻叙事角度就是叙事的方向,它决定了新闻的类型或是结构。新闻叙述视角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根据事件的性质、类型进行调整或是组合。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叙事角度,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新闻能够真实、客观的对事件进行描述,使得新闻内容得到传播和关注,进而引发受众的思考。
参考文献
①④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②③⑥张晓芸,《新闻叙事性探究》[J].《科技传播》,2009(9)
⑤热奈特:《叙述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⑦韩晓梅,《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J].《新闻世界》,2012(2)
(作者單位:宿松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