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站:从线下到网上
2015-09-10胡国强邹伟
胡国强 邹伟
当前,我省各地积极推进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建设,为闭会期间代表履职搭建了又一重要平台。
“我住在天封社区,建在大沙泥街上的垃圾中转站已经有很多年了,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希望代表能向政府部门反映一下。”针对网友的提问,宁波市海曙区人大代表劳玉莹认真作答:“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关注了,今年有一位代表在人代会上专门提交了相关建议,政府也已受理。我可以把这位代表的联系方式提供给您,方便您参与监督”。
第一次在海曙区江厦街道网上代表接待站值班,劳玉莹代表就接到了不少网友的“单子”。在她看来,线下联络站有时间地点限制,可老百姓的很多问题却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网上代表联络站可以实现与老百姓无缝对接。
从无到有的质变
截至2014年底,浙江全省已建成代表联络站2478个,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联络站网络体系。
“代表联络站刚成立不久,就有群众反映益民街16—18号店面物流公司噪音扰民。当月底,要求物流公司减轻噪音且晚上10点后禁止作业的处理结果便反馈给人大代表和来访群众。一个月后,代表联络站向来访群众作回访时,噪音扰民问题已大有改善,群众很满意。”海曙区白云街道代表联络站专职工作人员唐克俭介绍。
为解决民意表达的“最后一纳米”,早在2005年6月,宁波市海曙区人大就在白云街道设立了全区首个人大代表联络站。
然而,前来联络站反映意见的群众年龄结构失衡却颇受一些人大代表的质疑。“先后参加了近20次接待活动,竟没接待过一位年轻选民。”回想起6年前的情况,区人大代表陈沛然依然情绪激动,“不是年轻人没意见,是因为线下联络站活动都安排在工作日,年轻人都忙于工作,根本无暇来访。”陈沛然说。
针对此问题,从2008年开始,白云街道代表联络站就在全区率先试点网上接待群众。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下午,白云街道的值班代表要在街道的网上联络站与网民开展对话,并及时将网上反映的问题交线下解决,将线下解决的问题及时上网向选民反馈,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经过5年试点,2013年,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网上接待群众经验在宁波市海曙全区推广实施。
“代表网上接待群众,这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宁波市海曙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志国认为,“信息化让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代表与群众可以‘全天候’、‘零距离’地进行联系。”
有专家认为,网上代表联络站不是一种作秀式、导入式、外在式的实践活动,而是一种源于现实生活需要,满足实际要求,得到大家认可,是一种内生性的实践。
或许是这种基于内生性的创新提炼了可复制的共性经验。很快,同样的图景也在浙江其他地方不断复制。如绍兴市柯桥区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开通“选民留言”版块,收集民情民意;江山市人大搭建代表履职服务平台、议案建议办理系统和江山人大网三大网络交流载体,便捷常委会联系代表、群众;杭州市上城区人大通过网站论坛、微信群、手机APP等形式全面铺开代表网上接待工作;丽水市9县(市、区)共建成网上联络站10个。
2015年,全省各级人大开始全面推广网上代表联络站工作。从小到大,从实体到网络,我省代表网上联络站试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打通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纳米”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未来之路 马不停蹄
不可否认,我省各地的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探索,为选民联系代表,及时反映诉求提供了渠道,成为人大闭会期间代表履职的又一重要平台。
“2015年,推进代表网上联络站试点建设是省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重点。”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相关人士表示,建立健全网上代表联络站,今年要求在试点基础上总结推广经验,提高代表联系群众的全天候、便捷化和高效率水平。
据介绍,总的要求是,各县(市、区)在2015年12月底前完成1个网上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的试点。到2017年底,实现全省各县(市、区)至少建立一个网上代表联络站。
“人大搭台,代表唱戏”,网上代表联络站建好了,不能只是“装点门面”、“拉拉横幅”,否则易沦为“走过场”。为此,省人大常委会要求,“各地要有序推进网上代表联络站建设,各县(市、区)负责制定本地试点工作方案,具体组织乡镇(街道)开展试点工作。”
2015年7月,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丁桥镇开展“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试点工作,代表联络站从“线下”走向“线上”。
“以前是镇代表只在固定的‘选民接待日’才接待选民,现在有了网上联络站,选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反映问题。”丁桥镇永胜村村民金梦佳欣喜地说。
代表网上接访群众,收集整理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尽可能倾听大多数民众的声音,完善了民意汇集和表达机制,激发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也为人大代表更加广泛地反映民意提供便捷的平台。
但有专家指出,建立网上联络站只是第一步,真正发挥其作用还要迈好几道槛。首先是代表履职能力问题。他举例说,网络的及时性、草根性、互动性等传播特性,能使一件事情在短时间内被极速放大,反应稍慢或回应处理不当,就可能演变为公共事件。代表网上接待,对网民意见进行理性的过滤,能够部分克服网络民主的缺陷,这种过滤机制十分必要。
因此,代表对民众诉求综合、提炼、取舍就十分关键,从而也对代表的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目前各地试点过程看,一些代表甚至还不大擅长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在网上接待时有紧张情绪,影响与网民之间的沟通。
显然,发挥网上联络站实效,当前亟需加强代表培训,使代表素质能力及时跟上网络时代的要求。
其次,有人担心网络的无疆性、便利性可能带来井喷式的代言要求,成为参与接待的代表不可承受之重。纯粹个人性质的问题该不该管?因为历史和政策原因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该不该接手?何况,在匿名条件下,人大代表根本无法判断网上留言者是否为辖区选民。超出区域范围的群众所提问题该不该受理……诸如此类的疑问,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此,接待承受力、接待范围等问题也有待实践检验和理论上厘清。
再次,代表接待后的解决效率和监督效应不容忽视。网上联络站要有生命力,关键是要能解决群众所提问题。否则就会留下人大代表联络站 “没用”的印象。
网上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一种履职模式和载体。从目前的制度设计看,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发现问题需要向“ 一府两院”提出的,必须遵守特定的程序。而被监督者则可以衡量代表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等因素,自由决定是否采纳。这就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为一些职能部门故意推诿、消极拖延等留下了空间。
相形之下,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就带有较强的刚性特征。要进一步提高网上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效能,较为理想的办法是,人大代表的监督权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进行有效对接,以放大监督效应。
事实上,现有制度设计也提供了这种可能。根据监督法的规定,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是人大常委会确定议题的来源之一,这就为代表接待转化为常委会监督开辟了途径。
随着代表网上联络站建设向纵深推进,如何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的网上接待能力?如何对参与接待的人大代表构建起激励约束机制?如何建立代表接待与人大常委会监督的联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考验着代表网上联络站能否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代表履职脚步“不停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此,建立完善的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机制,适时制定出台《关于密切省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指导意见》,是我省推进代表联络站平台工作的另一着力点。
据介绍,省人大相关部门将充实联系内容、完善联系方式,扩大代表对常委会立法、监督工作的参与,推动我省全国、省、市、县、乡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入代表联络站,不断提升代表联系群众的实效。
“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得如何?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法治保障?”“政府、社会、家庭在养老方面的职责分工如何界定……”2014年10月中旬以来,夏宝龙、李强等29名省级领导干部人大代表,陆续走进全省各地的代表联络站,就《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草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这次来,我主要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和大家一起参与地方立法工作,为审议《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草案)》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每一位省级领导干部人大代表的开门见山,很快打开了基层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的话匣子,大家纷纷围绕条例草案的内容,从政府职责和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内容、人员等方面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15年,为进一步推进全省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省级领导干部或以人大代表身份或以调研组形式密切同各地代表和人民群众联系,更好发挥代表作用。
7月8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茅临生在海盐县秦山街道调研时表示,“基层人大组织工作要实,要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并及时将群众声音反馈给政府。县人大要充分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把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反馈给政府,推动问题的解决。”
8月3日,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厉志海率领的调研组到定海区马岙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联系群众主题活动。座谈会上,厉志海听取了定海区转型升级十大“组合拳”落实情况的汇报,基层人大代表和群众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十大“组合拳”落实积极建言献策。
在马岙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厉志海强调,定海区要根据自身的区域发展环境、产业特色等实际情况,增强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力度、精准度和协调度,全力促进该项工作取得实效。
种种迹象表明,处在不断探索路上的联络站,让代表真正与选民“零距离”,消减了基层民意断层现象,奏响了“互联网+”时代代表履职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