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作+互联网”空间无限
2015-09-10
年中,在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读书会上,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提出,“各级人大要借助互联网、客户端等新媒介,着力开辟联系的新渠道、创设联系的新载体,努力打通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纳米’。”
网络社会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发展潮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作为上层建筑的人大制度,同样受到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的驱动,“人大工作+互联网”也由此应势而生。
近年来,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推广网上代表联络站,搭建代表网络履职平台,为代表“零距离”接触选民、“全天候”履职提供了便捷高效渠道。无论在网上征集监督选题、立法意见,还是听取民声民意,汇聚百姓智慧等方面,已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借助互联网来推动人大工作不断创新,我们尚处于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适应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不仅仅只是触下网,机械性地简单相加,而应该使人大工作和互联网思维、理念和技术等进行有效兼容,发生“化合反应”,从而推动人大工作的发展升级,与时俱进。
强化用户中心,做“亲”人大工作。人大各项工作作为落实“主权在民”的“产品”,要以人民这个“用户”为中心。这就要,做“亲”工作立场,向客户“套近乎”,信息沟通“不设防”,实现群众需求和人大工作的无缝对接,提升人民这个“用户”的“获得感”;做“亲”人大宣传,摘下“官方话语”的高帽子,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网民喜闻乐见的“群言群语”,从而为人大工作赢得更多的“粉丝”和“铁丝”,赢得百姓的“点赞”。
挖掘数据价值,做“精”人大工作。按传统的方法收集民意,难免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和无奈。人大工作要精准发力,可以借力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武器”,追踪百姓在生活中留下的“蛛丝马迹”,打捞和挖掘“沉默的声音”。同时,运用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把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发展规律,挤干潜伏在民意中的“水货”,留下可供人大工作决策参考的“干货”。
突出开放合作,做“透”人大工作。互联网弥合信息鸿沟,共享知识社会,让个体成为“通讯社”。面对开放的时代,人大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互联网,与“用户”开展多方位“合作”。升级服务平台,为人大代表提供共性的履职保障和个性的“私人订制”;着力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利用互联网扁平化特点,动员“用户”与人大一起参与人大工作的“产品生产和经营”,以此夯实民意基石,提升民主质量。
“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必然推动民主政治迈上新台阶。做好“人大工作+互联网”这篇大文章,空间也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