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大学季教育实验还是真人秀?

2015-09-10张明萌

南方人物周刊 2015年39期
关键词:上海戏剧学院艺术院校真人秀

张明萌

8名旁听生集结,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第一届名正言顺的旁听生,将和19名正式生一起学习声、台、形、表等专业课程。在这群自带青春荷尔蒙的学生背后,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教育实验,抑或真人秀?

看到湖南卫视与上海戏剧学院《一年级》旁听生全国招募通知时,宋妍霏才从韩国做完练习生回来不久,签约新公司的她正在拍戏。在韩国训练了3年,没机会上大学,平日看着以前的朋友发状态感叹大学生活她只能眼巴巴地羡慕,现在可以去体验一把大学生活,即使只有100天,她也很乐意地报了名。

邢菲刚从军区文工团退伍,练了十多年杂技,再也不想继续了。爸妈一心想让她当兵,她一心想“去外面看看”,看到微博推送,软磨硬泡,爸妈终于放行了。

在快手社区里,秋智宇是个红人。他真名吕绍聪,刚刚高三。这位编导口中“看一眼,想一年”的少年刚开始还以为节目通知是诈骗。

邵明明刚上大一,在绵阳师范学院学音乐。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他都不喜欢,军训完了找辅导员退学想学表演,一听辅导员说退学了考不上新的学校就没学历了,他就打消了念头。招募通知一发布他就报了名。复试的时候,明星教师佟大为分别对每一个人说“你被淘汰了”,轮到他时他赖着不走,不停耍赖要留下来。最后把佟大为逼走了。

加上出演过《我是路人甲》的横漂万国鹏、体育生佟梦实、“网红”张予曦、性格腼腆的赵顺然,8名旁听生集结,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第一届名正言顺的旁听生,未来的100天,他们将和19名正式生一起学习声、台、形、表等专业课程。在这群自带青春荷尔蒙的学生背后,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教育试验,抑或青春偶像真人秀?

《一年级·小学季》结束后,徐晴团队就开始讨论新一季《一年级》如何做。当时的湖南卫视,学龄前的节目有《爸爸去哪儿》,小学生的节目有刚刚结束的《一年级·小学季》,中学生有《变形计》,在此前选秀节目停办后,大学生群体失去了特定的关照,湖南卫视就将目标瞄准了大学一年级。

每年艺考都会爆出很多头条新闻,艺术院校也是离明星最近的地方,艺术类的学生高颜值、高能量,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比一般大学生更为激烈,是素人真人秀理想的对象。艺术院校一年级的大方向就这么确定了。

在摸底艺考学生时,徐晴她们发现,大部分艺考生通过了艺考培训机构培训,艺考一道坎、高考一道坎,同样的分数标准让这拨人特色趋同,尽管千里挑一,但仍觉个性不足。与学校沟通时,上戏希望通过开放倒逼学校内部改革。随着“明星班”越来越少,毕业生在社会立足难度加大,改革势在必行。艺术院校向来有旁听生存在,只是从未得到过官方承认。双方讨论,将旁听生制度作为上戏的正式制度,招募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生,也给正式生一种刺激,让他们明白:很多人进不了这个门,但他们希望获得同样的教育资源或者机会,并且机会到来时做得并不会比正式生差。

在这种制度下,上戏成立了“表演实验班”,包括14个表演本科、5个音乐剧本科和7个旁听生。旁听生是“野生”的,正式生是“家养”的。既然是野生,那就要足够“野”,个性一定足够鲜明,背景足够丰富。于是,徐晴团队分赴全国找人,加上主动报名,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表演的年轻人。经过初试复试,韩国练习生、杂技团成员、横漂群演、大学体育生、网红、高三学生、大一在读生……一群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加入了这个班级,从加入那天起,两个群体性格迥异,状况连连。

排剧的时候,正式生字正腔圆念台词,导演听到就会生气:干嘛呢,说人话。每到这时候,邢菲就会庆幸自己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大多数时候,他们有些自卑。邢菲还记得,第一堂声乐课要求唱歌,前面19个人都挺正常的,一到万国鹏画风就转了,他走上台唱了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吕绍聪唱国歌,宋妍霏来了段rap……每次到考试的时候,更是基本上被正式生“碾压”。

形体老师周楠认为,旁听生的“野”表现在上课态度上,第一节形体课她走进教室,谁是旁听生谁是正式生一眼就感觉得到。旁听生行为散漫,举止浮躁,“我觉得一个正式的学生,正正经经站在课堂,严肃听老师讲完每句话,如果这个过程中掐着胳膊叉着腰,穿个外套还交头接耳,我会觉得你是社会人,没有经过正儿八经的筛选。”为此,周楠在第一节课就严格规定了形体课的“规章制度”。

在助教袁姗姗印象里,旁听生比她读书时聪明很多。看到正式生里的葛洧吟等女孩,和当年的自己很像,懵懵的。旁听生有些社会经验,做事儿也成熟一些。

而在声乐老师余笛看来,这群人的“野”在于他们会主动“挑战”老师,遇上事儿反应比正式生更强烈。吕绍聪最开始上声乐课时,一对一辅导,他就是不开口,说自己一唱就想死。这种事儿是余笛此前从未遇到过的。“现在很多大学同学都会去揣摩老师想要什么结果,我再去迎合。但旁听生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牌。”

“我们到上戏的方式不一样,他们通过专业的学习训练、经过三试考上了上戏,我们只是拿梦想去试试这个机会,人物状态不一样。进入专业学习我们发现,我们什么都不会,我们会特别特别自卑,觉得他们非常非常优秀。后来才知道,其实他们也觉得我们优秀。这也是一个误会的产生点。”邵明明回忆。

双方的矛盾在一次外拍过程中集中爆发,佟梦实、宋妍霏和正式生葛洧吟一起去云南进行职业体验,因名额限制最终只有两人能够有体验机会,排名第一的葛洧吟看着佟梦实和宋妍霏相互推让心里不是滋味,深感被排斥在外,在镜头前彻底崩溃。

监制夏青发现,节目最开始,正式生是有一些优越感的,旁听生只是“节目组”,双方有天然的敌意在。这种敌意随着日常相处逐渐消磨并转化为互相欣赏,“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也都是孩子。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曾经有过激烈矛盾的宋妍霏和葛洧吟成了很好的朋友,宋妍霏羡慕葛洧吟唱音乐剧的专业嗓子,葛洧吟眼中的宋妍霏就像女神一样散发着光芒,自己怎么都比不上。

甄别制度在艺术类院校普遍存在。夏青在北京广播学院读书的时候,第一年是“试读”,试读过了才算正式学生,这一年户口都不能转,处处低人一等。周楠在上海戏剧学院念书的时候,一年级结束会甄别一次。而余笛在上海音乐学院念书时,一年级甄别一次,三年级甄别一次,整个4年无比紧张。

在这个班级中,甄别制度也是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100天的节目录制过程中,将进行几次甄别考试,若是旁听生排名垫底,则直接离开上戏。若正式生排名垫底,先降为旁听生,下次还是垫底,则离开。

对于一个节目来说,甄别制度是天然的激励点。总导演徐晴当然不会放过这一点:“既然这是实验班,那我们就把规则定得严苛一点。你得到了节目的陪伴,那就要付出更多的东西,不然你得到的一切就真的太轻松了。”

出于节目效果和教学需要,节目组请来了佟大为、袁姗姗、黄志忠、刘芸分别担任表演老师、助教、台词老师和形体老师,佟大为兼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从教学的角度考虑,现在艺术院校殿堂级的老师青黄不接,留在学校当老师的人可能没有演过戏,但还得教学生演戏。佟大为毕业于上戏,袁姗姗毕业于北电,黄志忠和刘芸都曾在中戏就读。拥有科班背景的明星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是传统的老师可能欠缺的。由于艺术院校多为小班化教学,即使25人也会分组上课,旁听生因此都分在了明星教师课上,全新教师的全新上课方式,针对全新的学生,颇有“试验”的色彩。

邢菲原以为参与节目录制,又是真人秀,那一定能玩个游戏,做做任务轻轻松松就可以了。没想到周一到周五都在苦学,每天早上出晨功,压腿上表演课。佟大为和袁姗姗每天都在课程内容上煞费苦心,模仿动物解放天性、带到大街上壁咚路人、请艺人好友来授课、体验影视剧拍摄现场……黄志忠用“黄氏教学法”把孩子们震得一愣一愣,有一期节目他还请来了好友胡军,在课上让男生们把自己的化妆品全砸了,裸着上身念台词,教他们“男人该是什么样”。几个男生身子很硬,刘芸帮着压韧带,一压就是3个小时……除去本来就有的常规课程之外,旁听生们还有不少外拍活动,职业体验、横漂群演……密密麻麻的安排让他们有点儿喘不过气来。

“做这个节目,开发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我们4个老师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经验上面来谈。比如他们前段时间有见剧组,我们就会告诉他们见组的时候应该要怎样、不应该怎样,怎么样能够赢得导演对你的喜欢。这些东西可能在专业老师那边学不到的。”袁姗姗说。

按计划,这批学生在100天的学习时间内要修完大学4年的内容,考虑到他们零基础,还要进行一些铺垫。如何实现呢?邵明明说:“我们要把正式生进学校之前的东西、进学校学的东西和他们还没有学到的东西全部学过来,我们的方式会更残酷一些。”

第一次甄别来得很突然。上戏给的旁听生名额只有7个,但最初招了8个人。他们比正式生早几天来到学校,在正式开学前有一位同学就要离开。在表演课上,佟大为和黄志忠因对课程内容不满产生激烈冲突,黄志忠扔飞凳子摔门而去,其他老师也夺门而出。在旁听生们不知所措的时候,佟大为告诉他们,刚刚是一场戏,第一场甄别就是还原刚刚那场冲突。就这样,真实与表演让人难以分辨。最后赵顺然离开了。

突如其来的离别让旁听生感觉到这里来得不容易,想留下更不容易。邵明明的话或许能代表旁听生的想法:“你要适应环境和制度,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你要把每天学的东西全部消化掉,你才能在这里生存下去。如果你做不到,那好,能适应的人太多了,你排队吧。你走了,你后面还有五千人、五万人,中国那么多想进演艺事业的人都渴望着这次机会,你不能适应了你就快结束,别耽误别人的学习生活。”

“甄别制度是真的要激发他们,并不是我要把谁搞走,不是为了甄别而甄别。当你真的做不到或者有大缺陷的时候,甄别你是对你负责任。”在夏青眼里,学校每一次甄别都很慎重。由专业老师出题,明星老师最初在甄别考试上只能旁听。

尽管目前节目呈现出的考试结果正式生大多优于旁听生,但他们仍然十分害怕被甄别。葛洧吟听说新的甄别制度后十分担忧,正式生们并不知道旁听生的实力,只觉得他们“都很有来头”。而正式生的水平招进来的时候都是相当的,真有一个甄别出去了,那其他人也很危险。即使专业课老师对他们信心满满,多次安慰说,“你们不可能被甄别出去的,毕竟还有两次机会”,他们也抱有疑虑。

从现实表现来看,正式生在应考方面高出一筹,按着传统的应试教育路子走上来,他们积累了足够的应变能力。能够考进上戏,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基本水平。以往的正式生被甄别,大多不是因为专业成绩差而是行为懒散或者违反校规。在摄影机的记录下,他们也不敢有一丝松懈,旁听生的努力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两拨人奋力向前,实验班的竞争气息愈发浓厚。良好的基础加上足够的努力,正式生愈发让旁听生难以追赶,在最初几次甄别,排在最后的都是旁听生。但第三次甄别中,宋妍霏拿到全班第一,让正式生心里都“哇”了一声。另一种教学方式算是有了些成果,这也验证了徐晴所说的:“他们只是没有机会,有了机会他们会珍惜,珍惜的结果是和你做得一样好,甚至比你做得更好。”

甄别之后还能留下的旁听生,可在第二年高考免去艺考初试,如果参加高考达标,则能够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就读。这学期的课业成绩计入正式学分。

老师给学员们上课

邢菲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收到编导的微信:记得戴麦,上电池。所有旁听生和部分正式生已经习惯了麦克风挂在身上了。即使采访的时候,他们也不忘隔一会儿摸一摸,看看麦是否掉了——别忘了,这是一场真人秀。

节目组在上海戏剧学院90亩的校园里,安装了88个摄像头,两个学生宿舍就各有12个,草丛里,灯柱上,门梁下,防不胜防。邵明明开始还想在镜头前注意下自己的形象,等第一期播出后,发现好多摄像机位置想都想不到,在密布的监控下,所有伪装都无用。主创了《变形计》以及去年的小学《一年级》等纪实类节目的徐晴团队,希望最大程度的记录学生的真实。湖南卫视还在上海戏剧学院搭了一个机房,实时监控,在10分钟车程之外的闸北租了一个机房进行剪辑。为方便两百多名工作人员的日常起居,他们还在学校机房楼上搭了一个食堂,厨子是从长沙带过去的。

因为拍摄对象是大学生,徐晴希望能够营造出大学的“梦幻感”。在开学前,他们对上戏进行了一些装修,路灯全部换过一遍,到了深夜校道上也会有暖洋洋的光;宿舍改装过,两台空调一个加湿器,中间大桌子两边6张单人床,整体精装;形体教室翻修了一轮,窗明几净,精致不少;毓秀楼的会客厅抽走了原有的大长桌,围上一圈上海味道的沙发……

在以甄别为主线的真人秀框架下,这群孩子的生活就在唯美梦幻和残酷现实之间游移。好不容易进了大学校园,邢菲憧憬着谈好多场恋爱,旷好多节课,交好多朋友,青春向上,风华正茂。就算是录节目,也是综艺感强于真实感,可这么多期节目看下来,越看越严肃,每一期都有冲突,为了这个吵架,为了那个争执,很不习惯。但她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就是她亲身经历的事情。

第一期宋妍霏就因甄别和赵顺然关系紧密,后几期佟梦实又多次向她示好。3个人之间充满了暧昧的气息。吕绍聪不想唱歌被佟大为拖去街头卖艺,邢菲因为不自信屡次崩溃,葛洧吟难以融入旁听生爆发激烈冲突,袁雨萱和佟大为吵完隔几期又和刘芸吵……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主线,围绕着甄别铺天盖地地涌过来,有时甚至会让人疑惑,这到底是有台本的真人秀还是演技很好的偶像剧。

旁听生本来个性出彩,且社会人行为具有连贯性,发生了争执一定会有挽回的行动,有放有收本身就构成了故事的逻辑链。于是,导演组根据老师的课程安排,对几位学生的反应做出预判。比如第二次甄别考英语,邢菲连字母都不会读,导演组推测她会有所行动。当她主动找搭档高旻睿吃饭,导演组会建议选一个光线亮一点的地方方便拍摄——徐晴说,这是导演组对拍摄干预的极限。

2000:1的素材量也让剪辑颇为困难,只能在兼具看点和紧凑结构的要求下取舍。邵明明在胡军和黄志忠的表演课上嚎啕大哭,絮絮叨叨说了一长串如何不淘汰吕绍聪又能让他自己留下来的话,剪辑到最后就只剩下黄志忠问:“你签不签字?”他答:“我签!”

“我们剪出来的一定是中心意思。情绪有放大,但在电视上呈现,放大了一些,你才是正常的点。这是做节目的规律。”夏青这样解释。这也是节目中激烈冲突一个接一个的原因。一年级像一场偶像养成,一个素人在艺术院校里,通过各种历练慢慢成长,有个性、有担当、有才华,或许可以通过这档节目脱颖而出。同时也在教化,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偶像。夏青的感受是:“漂亮的孩子多了,长得好的孩子多了,通过养成你会发现,不是凭空捏了一个偶像,而是让你看到了偶像养成的过程。”

在形似偶像剧的节目下,徐晴更想呈现的,是成为明星的艰难,“教育在中国永远都是一个有刚性需求的话题,永远都有。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想探寻真正的艺术院校是怎么培养人的,就像一年级的甄别,你在甄别别人,别人也在甄别你,这3个月就是现实的反应,也是浓缩的青春奋斗史。也想告诉观众,机会总是有的,你有想法、有热爱,行还是不行,我们告诉你。这些不是生活在海市蜃楼里的东西,只要足够努力,机会真的会有的。”

猜你喜欢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院校真人秀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少数民族表演教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以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西藏班为例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The view on teachers’corrective feedback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