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大选,照例“恨”中国

2015-09-10韩洁颖

新民周刊 2015年38期
关键词:希拉里特朗普

韩洁颖

2012年5月4日,北京,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右)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联合声明发布会。

虽然距离2016年11月的美国总统大选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两党参选人也只是刚刚拉开“党内互撕”的大幕,有关中国的话题却已被频繁提及。

其实,在美国历次选战中,“中国牌”总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工具。只是今年,围绕着南海、网络安全、人权以及亚投行等一系列问题,中美两国“近身博弈”的次数不断增多、力度不断加强,美国国内对华强硬的声音也因此甚嚣尘上,加上习主席访美与正在到来的美国大选周期重合,所以这次中国“躺着也中枪”的现象比往常来得更早也更密集了一些。

真是“四年一度大选日,中国花式躺枪时”呀。

花式躺枪各种黑

一贯以对华强硬立场博取眼球的美国民主党参选人希拉里再次朝中国发起了猛烈攻击。

7月4日美国独立日那天,来不及欣赏庆祝日烟花的她在一场造势集会上将矛头指向了所谓的“中国黑客”,指责中国“窃取美国的商业机密”和“大量政府信息”,并宣称中国“试图入侵美国国内一切不会动的东西”。

6月初,美国人事管理局表示,因受黑客攻击,420万美国现任和前任雇员的人事记录外泄。虽然美国家情报总监克拉帕认为“中国是最大嫌疑人”,但美国政府也只是隐晦地表示“中国可能是此案的幕后牵线人”,像希拉里这般耸动、夸张甚至是言之凿凿的言论还是没有过的。“希拉里对中国攻击美国电脑发出了迄今为止最强硬的指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这样评论。

她在演讲中补充道,她希望看到中国的“和平崛起”,但美国需保持充分警惕。“中国的军力增长非常迅速。”希拉里称,中国在南海“建立的一些军事设施威胁到了与我们有协约的国家,如菲律宾”。她还告诫美国人不要犯错,“他们(中国)知道他们在竞争,为了获胜,他们会做一切他们能够做到的事情”。

路透社称,希拉里评价中国的语言似乎远比奥巴马民主党政府通常使用的言论激烈许多。希拉里现在是民主党总统竞选提名的领跑者,对于她此番言论,白宫一名官员拒绝置评。

但这种“出格”的做法没能止住希拉里不断走低的支持率。虽然仍旧是民主党内最受欢迎的候选人,深陷“邮件门”的她,支持率自6月以来下跌21个点,从63%跌至42%,创十余年新低。“这令希拉里获得民主党党内提名的可能性有所下降”,《华盛顿邮报》表示。另据民调显示,55%的美国民众对希拉里应对“电邮门”的方法感到反感,超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她不诚实且不可信”。

即便如此,“相较于共和党,民主党对华的态度还是要温和很多。”美媒评价道,一半的民主党人对华反感,而共和党内的比例高达63%。“共和党关注和焦虑的问题也更多,包括债务、网络安全、贸易逆差等等。”

先来看看共和党内最具搞笑精神的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根据咨询公司“美国调查”公布的最新数据,自6月以来,特朗普的支持率不仅扶摇直上,遥遥领先党内竞争对手“官二代”杰布·布什,更首度以45%超越了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希拉里·克林顿。这是特朗普迄今赢得的最高支持率,也是2013年12月以来共和党内对提名的候选人最高的支持率。

《赫芬顿邮报》总结发现,这个号称自己身家87亿美元、人称“大嘴巴”的参选人最喜欢一个词:China(中国)。在网上一个3分多钟剪辑视频里,宣布竞选仅三个月的特朗普在各种场合讲了241个“China”!

“I like China.(我爱中国)”“I understand the Chinese mind.(我深谙中国人心理)”“I beat China all the time.(我一直不断抨击中国)”根据重要事情讲三遍的原则,特朗普对中国可谓“爱”得深沉。

但实际上,特朗普是一位真正的“中国黑粉”,对中国的戒心从两次涉华言论中可见一斑。

他的首次参选演说提到中国24次,也就是平均每4分钟提1次。他指责中国和墨西哥令美国人民失业,“美国人找不到工作,因为根本就没有工作。中国人和墨西哥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

谈到当选后的举措,特朗普表示,美国正处于困境之中,“中国在贸易方面扼杀美国,而我当选后就要带领美国击败中国”。

在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节目采访时,特朗普对华的轻视和傲慢外溢。他认为“中美之间最大的不均衡是智商”。“我早就警告过美国过于依赖中国,”他对福克斯电视台说,“好些年前我就在谈论中国,这是因为要是中国形势变糟,我们也会被拖累;我们和中国的关联太紧密了。我想说,中国正在陷入麻烦之中,所以我们应该开始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

就连回答如何遏制墨西哥非法移民这样的问题,他也不忘拉中国下水。

“这简直太简单太简单了,”特朗普解释道,“你知道中国的长城吧,很长时间以前就建好了,它全长1.3万英里,这的确是大工程,而我谈的和它相比只是小儿科。墨西哥将为这堵墙埋单,我能确保一切办妥。”

“墨西哥在美国发了大财,从贸易的角度说他们将成为新的中国。他们正在边境‘杀死’我们。不过,我对墨西哥还是心存敬意的,过去几年中,有数百,确切地说,数千墨西哥人为我工作。”

他还在推特上发表评论表示:“市场暴跌,都是因为计划不周以及允许中国和亚洲主导议题。这可能会变得很糟!”

但特朗普又承认自己喜欢购买中国商品,因为它们价格低廉。

“我刚刚卖了一套1500万美元的公寓给一个中国人。我是不是应该不喜欢他们?……我喜欢中国。世界上最大的银行来自中国。你知道它的美国总部在哪里吗?就在这座楼里,特朗普大厦!”

“他们的领导人比我们的领导人聪明,我们不能这样下去。这就像找新英格兰爱国者队和汤姆·布兰迪去和高中橄榄球队比赛。这就是中国领导人和我们领导人之间的区别。”(新英格兰爱国者队是著名橄榄球球队,汤姆·布兰迪是该队的四分卫。)

这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说法还真跟特朗普本人的发型一样,让人风中凌乱呀。

而原本备受外界看好的杰布·布什的民调支持率戏剧性下跌,8%的支持率与神经外科医生卡森并列第三。

总是试图与父兄做切割的他似乎更偏好强硬的外交政策。除了指责奥巴马“优柔寡断”,呼吁“提高军费,重建美国军事力量”、“有必要维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外”,他也不打算沿袭家族“对华友好”的传统路线。

在首度对华立场的表态中,杰布·布什称“中国是威胁”,但他也表示“还是要与中国往来,因为美中经济关系存在相当大的利益关系”。

其他陪跑者对中国也是咄咄逼人。针对奥巴马要以最高规格款待即将来访的习近平一事,共和党的后起之秀马克罗·鲁比奥公开抨击,“我们不应该为他(习近平)铺红地毯。奥巴马政府应该取消或降低活动规格。”

另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报道,威斯康星州州长、共和党热门人选沃克尔则向总统奥巴马喊话,要求他借此向中国“展现美国脊梁”。

另一名共和党参选人、新泽西州的胖州长克里斯蒂指责奥巴马政府举债过多。他对福克斯电视台表示,中国现在是美国债券的最大买主,如果中国市场进行一些调整,将对美国产生巨大影响,而这是因为“现在的总统不知道如何对巨额开支说不”。他呼吁白宫终止这种做法,不再大举借债。

特朗普是真正的“中国黑粉”。

从1949年起已成传统

事实上,大选期间拿中国说事、对华疾风骤雨早成美国政坛一项传统和“规定动作”。路透社直言,打“中国牌”绝不是什么新鲜事,要知道中国已经专注躺枪60多年了。

两年前,美国媒体就对历届美国总统竞选打出的“中国牌”进行过详细的介绍和梳理。

文章表示,中国出现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事实上,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朝鲜战争,再到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时期,‘谁丢掉了中国?’一直是美国社会辩论中频频出现的话题”。1952年的总统辩论中,被艾森豪威尔将军指定担任副总统竞选伙伴的尼克松指责当时的杜鲁门政府应该为“丢掉了中国”负责。

1960年美国历史上总统大选的首度电视辩论中也有“中国”的身影,“如何协防台湾”是当年辩论的一个主题。当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在辩论中脱口而出了两个白人世界几乎没有人听过的地理名词——金门和马祖,肯尼迪要当时一心想“复国”的蒋介石放弃这两个战略要塞。

之后,随着苏联的崛起,美国总统电视辩论调转枪口朝其猛烈开火,“中国”色彩逐渐淡化下去。除了1980年,里根不遗余力攻击与中国建交的卡特总统外,1984年里根与蒙代尔以及1988年老布什与杜卡齐斯的“交战”中,均没有提及“中国”议题。

报道还认为,美国总统大选中,对中国的指责最严重的一次恐怕是在1992年。那一年,当时民主党候选人比尔·克林顿与老布什就“中美关系如何定位”这一议题展开激烈辩论。专家分析指出,正因为民主党深信中国问题是老布什的软肋,以此对其穷追不舍、步步紧逼。

1996年的总统电视辩论,中国被偶尔提及。寻求连任的克林顿与多尔就“中美‘战略伙伴关系’之争”陈述各自观点,在强调如何为美国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时,克林顿谈到了知识产权在中国的情况。

2000年,小布什在竞选中称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而非克林顿政府所说的“战略伙伴”,并表示要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贸易政策以及与台湾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但是,在正式的总统电视辩论中,中国只是在涉及到全球变暖的问题中出现。

美国总统竞选一直爱打“中国牌”。

2004年的辩论中,小布什与克里就中国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在谈到如何处置伊朗和朝鲜核武器的问题时,竞选连任的小布什多次提及中国可以帮助解决朝鲜核问题。他说: “我们现在与朝鲜展开新一轮对话,不仅包括美国,还有中国。 中国对朝鲜有很多的影响力,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

作为挑战者的民主党候选人克里也认为中国会在朝鲜问题上与美国合作。“我们可以与金正日进行双边会谈。我们可以找到这些武器,我们也可以得到中国的支持,因为谈判的结果也会让中国获利。”

此后,“中国牌”一度沉寂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那年的大选中,“中国牌”呈现全面重返美国政治舞台中心的架势。“自金融危机以来,经济事务逐渐取代反恐议题回到美国公众和政治人物关注的首要地位。随之而来的是两党在选举中大打经济牌,以振兴产业、拉抬就业为选民注射强心剂”,作为美国的债主和竞争者,中国屡屡中枪也在意料之中。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说:“控制政府开支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之所以陷入目前的困境就是因为开支失去了控制,我们欠中国5000亿美元。”

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对中国在亚非地区的“活跃”表示出担心和忧虑。他在辩论中还提到,“美国必须在教育上加强投入,以免美国孩子在数学和科学方面落后于中国”。

《纽约时报》统计显示,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中至少29位两党候选人负面炒作了中国议题,他们甚至投放了专门攻击中国的电视广告,其中包括了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中国教授”。

这则由支持共和党团体制作的政治广告,暗示20年后中国“控制”了全球经济,美国成为中国的“打工仔”。在2030年中国北京某大学的课堂上,一名中国教授正在讲“全球经济学”。该教授说:“为什么强大的国家都会走向灭亡呢?古希腊、罗马帝国、不列颠帝国、美国,因为它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美国政府企图以庞大的开支和税收来摆脱严重的经济衰退,巨额的所谓刺激开支、庞大的医疗改革、政府接管私有企业,债务累累。”说到这里,教授不怀好意地笑着说:“当然,我们是他们的大债主,现在他们都得给我们干活儿。”广告结尾时响起英语旁白:“你可以改变未来,你必须改变未来。”有美国媒体评论说,该广告造成的影响堪比1964年美国大选时民主党推出的负面竞选广告——“采雏菊的女孩”,将长远地留在美国人的记忆中。

再到2012年,“中国牌”被奥巴马和罗姆尼打得满场飞。第一轮电视辩论中,罗姆尼三次在国内经济和贸易问题上提到中国,称“要在贸易问题上打压中国”。而在第二场辩论中双方至少三次提到中国,罗姆尼继续抨击中国是“骗子”,表示他“入主白宫第一天就将启动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的程序”,而奥巴马则称在新能源问题上不能输给中国,并指责罗姆尼投资公司替中国制造仪器监视美国人。最后一轮辩论中,“中国的崛起和明天的世界”甚至首次作为一个单独的辩题出现。《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感叹道,这次选战中“抨击中国”的现象可能是中美建交以来最恐怖的一次。

中国式“替罪羊”

都说美国政坛有一条铁律:“只要你攻击中国准没错”,这似乎也成了各党参选人的重要遵循。不论是希拉里、特朗普还是杰布·布什,马克·鲁比奥,对中国可谓是“硬气”到不行,选举语言无一不透露出狂妄、自大和嚣张,毫无理性和责任可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上台后会兑现选举承诺,严厉打击一洋之隔的遥远邻居,甚至可以断定,不管他们中的哪个最终如愿,就任后的美国政治家们还是得回归现实,跟中国搞好关系。美国媒体对此有清醒地认识,“无论候选人在竞选中如何承诺要对中国强硬,但一旦当选,‘实用主义’外交政策会占据上风”。

例子比比皆是。在竞选时曾狠狠敲打中国,却还是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选举时痛批老布什“讨好北京”,纵容“北京屠夫”的克林顿,在担任总统的八年间,不仅同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每年都延续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小布什痛批过克林顿政府的外交政策,在辩论中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者”,但上任后,马不停蹄承认了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9·11”恐怖袭击后,更称中国是“利益相关者”,主张应该继续与中国交往, 鼓励其融入国际社会。任期内小布什先后4次访华,超过历届美国总统。

既然如此,那为何参选人们还是会两面三刀、表里不一,一头“痛骂”、一头安抚中国呢?撇开炒作、博人眼球等外在因素,最根本的还在于“中国议题”强大的鼓动性。

总体看来,“中国议题”的美国竞选中的炒作和演变分为两个部分。以2008年为转折,前一部分以政治为主、经济为辅,围绕台湾、人权等问题,两国争吵不断。后一部分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对华“围攻”大多以经济与就业为焦点,再涉及政治等诸多方面议题。

受捞取选票的短期政治利益驱动,美国政客大多将攻击中国作为选战的主要策略。因为议题内容和方向的选择与选民的现实关切密切相关,以最直接的议题触动选民的神经,鼓吹他们支持并选择自己已成投票定律。金融危机涤荡后的美国社会,经济发展持续下滑,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经济和就业成为参选者主要的考题。而将经济复苏缓慢、失业大军不断壮大的原因归罪到中国,是国内普通民众容易接受且深信不疑的,因而起到缓解不满、转移压力、鼓吹选民情绪的效果。换言之,中国议题是美国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的外延,是参选者转移选民视线的幌子,“当对经济颓势毫无良方、甚至回天乏术时,美国两党就会不约而同地转向负面指责与推卸责任,中国就成了替罪羊”。他们通过说一些针对中国的“过激”言论塑造自己的对华观点和政策倾向,以此证明自己与前任政府的不同:对中国了解,对中国强硬,自己应对中国很有一套。只有让选民相信这一点,才可能得到很大一部分人的选票。

当然,中国议题蹿红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综合性和代表性。从经济到贸易、从地缘政治到虚拟空间安全问题,再到环境保护、人权等等,中国的风吹草动都与美国国内经济与政治利益密切相关,涵盖当地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对这群候选人而言终究是一个绕不过的议题。

虽然对中国逢美大选必躺枪的现象,我们已经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看花开花落,并且短期内美国政客们的嬉笑怒骂也不会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质的影响。但也有担忧认为,长期下去会扭曲一些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印象,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美国人。

此说法不无道理,就像传播学中框架理论那样,受众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接触到的信息来理解整个社会,从而形成自己对现实的定义。在长期、循环接受来自参选者传递的负面信息后,选民们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必然会受到限制,这势必会产生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大家对真实的认知和误判。就连希拉里也承认,自己对中国的最初印象源自媒体有关尼克松访华的大幅新闻报道。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不断加深的敌意。2005年,不足30%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怀有敌意,现如今这个数字上升到54%,与之相对应的,受访者对华的好感度也由最初的42%左右降至38%。试想一下,见惯了贴有“汇率操纵国”、“黑客问题”、“崛起与威胁”等负面标签的中国报道,选民们尤其是年轻选民们将会在脑子里建构起一个怎样的中国形象?也恰恰是这些人构成了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和方向。

军事关系:双方重申共同致力于落实两国两军领导人共识,促进持续性及实质性对话与沟通,进一步推动中美军事关系发展。双方完成了关于空中相遇安全和危机沟通的新增附件。双方同意继续就“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的其他附件进行磋商。中国海军将应美军太平洋总部邀请参加“环太平洋-2016”演习。

亚太事务:双方就亚太地区事务深入交换了意见。认为中美在亚太地区拥有广泛共同利益,面临共同挑战。

气候问题:两国欢迎2015年9月15日至16日在洛杉矶举行的第一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取得的成果,并期待2016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届峰会。两国联合发布了最新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确定中国要在2017年建立全国范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向发展中国家低碳项目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同时限制公共资金对国内高碳项目的投入。

金融市场:中方在维护、进一步加强并推动国际金融机构现代化方面有重大利益,美方欢迎中方不断增加对亚洲及域外地区发展事业和基础设施的融资支持。鉴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参与度和参与能力不断增加,美方欢迎中方在国际金融框架和拓展的双边合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反恐合作:双方将寻求在广泛议题上加强反恐合作,包括如何应对外国恐怖作战分子跨国流窜、打击恐怖融资网络、加强有关恐怖威胁情报信息交流。

反腐领域:双方将致力于加强两国反腐败和执法部门间的合作,共同打击各类跨国腐败犯罪活动。美方将与中方一道,在2016年中方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加大打击跨国腐败的力度。双方同意加强在预防腐败、查找腐败犯罪资产、交换证据、打击跨国贿赂、遣返逃犯和非法移民、禁毒和反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网络安全:中美双方同意,就恶意网络活动提供信息及协助的请求要及时给予回应。各自国家政府均不得从事或者在知情情况下支持网络窃取知识产权,包括贸易秘密,以及其他机密商业信息,以使其企业或商业行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建立两国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

猜你喜欢

希拉里特朗普
希拉里: 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特朗普邀巴西进北约秀“特殊”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变色啦!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特朗普访华
参考译文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