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美,寻找中美关系的“新共识”
2015-09-10任蕙兰
任蕙兰
9月25日,奥巴马夫妇在华盛顿白宫南草坪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参观波音公司商用飞机制造厂。这是习近平在波音公司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致辞。
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白宫与奥巴马总统握手的镜头定格为历史。时光闪回到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毛泽东主席握在一起,开启了中美交往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中美最高领导人的握手永远是两国关系乐章中最高潮的部分。
提前7个月宣布访美
在这次访美之前,习近平和奥巴马已经建立了不错的私谊,这是他第三次和奥巴马会晤,前两次“庄园会”与“瀛台会”,一次发生在美国,一次在中国,都是以“不打领带”的轻松方式进行的。
“庄园会”是两国政府换届后中美元首第一次会晤,2013年6月7日至8日,习近平抵达加利福尼亚州,奥巴马带他参观了安纳伯格庄园,两人除了共进晚餐,还在庄园里漫步交谈,共处了8个小时。这次会面让双方对“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有了初步共识,并且在气候变化、贸易、两军交流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中方宣布应邀参加2014年环太平洋军演。
一年之后,两位元首又在一起散了一回步,地点换成了中南海瀛台。奥巴马在2014年APEC会议之后应邀访华,和习近平会晤,两人聊兴不减,相聚了5个多小时,远远超出原本安排的时间。奥巴马带着“对中国的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执政理念的了解”,以及28项重要成果清单,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美气候合作协议,满意地离开。
事实证明,每一次元首会晤都令中美关系有所进展,“庄园会”为两国关系定了调,而在“瀛台会”之前,原本由于南海问题产生的矛盾,加之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前防长哈格尔指责中国,中美关系一度情况不佳,直到奥巴马和习近平“瀛台夜话”,双方达成了一些默契,令2014年被奥巴马标志为“中美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外界见识到了元首会晤对于两国增进互信、管控分歧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过去一年中美关系时有波折,但就签证互惠、军事互信、贸易谈判以及抗击埃博拉和反恐等问题达成了多项协议与共识,犹如在逆流中前进的船只。
前几次会晤取得的积极效果,令这次习近平访美从一开始就受到外界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这次访美的意义很重大,对中国来说,这是本届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另外也是中国十八大以来对外战略布局的延续。习近平主席已经出访过世界主要国家,美国还没正式访问过,2013年的庄园会不算是一次正式的国事访问。美国还是个空白点,习近平主席出访美国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完成了新一届领导的对外战略布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达巍表示。
尤为特别的是,美国方面今年2月就宣布了这次习近平访美,提前了7个月,有别于以往提前一两个月宣布元首出访的外交惯例。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也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白宫提前半年就宣布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的消息不同寻常,显示了美中关系的重要性。外界对此的感受是,新年伊始,中美两国领导人就把改善两国关系这个盘子摆在桌子上,开了一个好局。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显示出中国是奥巴马“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美俄关系因为乌克兰危机趋冷的局势下,亚太对美国的意义愈加重要。奥巴马外交与安全最高级的顾问苏珊·赖斯2月6日在布鲁金斯研究院宣布习近平访美时,也宣布了亚太地区其他三位领导人的来访,包括日本的安倍晋三、韩国的朴槿惠以及印度尼西亚的佐科。不难发现,美国将中国放在这样一个框架下,既表现了对中国的重视,也符合亚太政策平衡的考虑。
当然,提前7个月宣布访美,给了中美两国外交官充足的时间,就一些重要问题达成共识及协议,以便为中美领导人的会晤作铺垫。
提前敲定的元首访问给两国关系调了音准,因此今年6月底举行的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尤为丰富,无论是“建立互信措施”首次明确列入成果当中,或是“海事合作”以独立一部分的形式单独呈现给人们,还是“军事合作”在整个清单中的位置提前,都显示中美关系在回温。
从8月开始,中美两国的高官陆续互访,扫清访美路途上的障碍。8月底苏珊·赖斯访华,缓解两国在南海、黑客、汇率以及全球股灾等多方面问题上的情势。9月上旬,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率公安、安全、司法、网信等部门有关负责人访美,直面网络安全这一核心分歧之一,双方决定在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等问题上开展执法合作。这些频繁的互访显示出双方努力管控分歧的诚意。
在这样的气氛中,在9月3日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驻华大使博卡斯代表美国出席变得顺理成章,“表达了美国对纪念活动的极度尊重”。
“这次习近平访美是这两年中美高层交往比较良好势头的继续,明年肯定还会有,奥巴马很可能还会来访,元首频繁互访对两国之间释疑增信有良好作用。”达巍说。
为中美关系“降噪”
南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横亘于前,当前中美关系可以说并不平静。从9月7日劳工节开始,美国正式进入大选季,各种关于中美关系的杂音、各种奇谈怪论也随之出现。
两党候选人为竞逐党内提名斗争激烈,中国再次成了最大的“靶子”。美国共和党参与总统候选人争夺战的一些政客,公开要求白宫收回对习近平访美的邀请。
威斯康星州州长斯考特·沃克尔就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人艰难地应付着由中国经济放缓和中国人为操纵经济造成的大规模股市下跌。”他还说:“此时此刻,奥巴马总统不但不应该以国事访问的贵宾礼仪迎接习近平,反而应该严厉追究他们变本加厉危害美国利益的责任。奥巴马总统在美中关系上应该多显示一点骨气。”当天,共和党参选人特朗普表示,他“早就警告过美国不要过于依赖中国”。
当然,针对“取消习近平访美”的言论,美国政府不以为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约翰·柯比明确表示,习近平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对于美中关系而言至关重要。柯比说,美中两国目前确实因为南海、黑客、汇率等议题出现摩擦,但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中两国才要进行高层次的互动,习近平9月访美也属于这一范畴,两国最高领导人会谈将为总统提供解决问题乃至缩小两国分歧的机会。“美中将共同努力,确保此访取得成功。”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在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表达了力挺的态度,“我与习近平主席有过多次交谈,他是一个很有决断力的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我认为他是最杰出的中国领导人之一。”
“美国大选期间出现了一些奇谈怪论,比如说有议员建议,取消这次访问。候选人卢比奥说,虽然不至于取消,但应降格接待。对于这些候选人、国会议员的奇怪说法,只是拉选票的招数,我们没必要认真对待。”达巍表示。但这说明美国民间确实有这样的声音,很多人认为美国对华应该更加强硬,所以政客才会作这样的表态。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习近平主席访美,如果顺利成功的话,对稳定中美关系应该说会有正面作用,有助于塑造美国对华的战略判断,所以可以说这是一次关键时刻的重要访问。”达巍说。
在这个时刻,习近平作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美,意义堪比1979年邓小平访美和1993年江泽民访美。从历史来看,高层互访是中美关系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美关系发生困难和挑战的时候,“高访”能够解决很多难题。
1979年邓小平访美是在中美建交后第一次领导人访美,而1993年江泽民赴西雅图参加APEC会议时与克林顿会晤,是1989年美国对华制裁后首次元首会晤,两次会晤都具有破冰意义,为中美关系带来转折性的变化。
“相比转折时期的那些访问,这次访美比过去更为艰难。”达巍认为。
他解释道,当时中美关系的态势和现在不同。邓小平访美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中美在战略上合作很多。当时仍是冷战时期,在国际大环境下中美战略利益高度契合,有共同的敌人。邓小平访美时,大势是一种顺势。在顺势下访问,效果会特别好。
江泽民访美时,本身看大势似乎不好,但20多年后回过头去看,当时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政策难以为继,美国自己国内有很强的力量要求美国政府调整这样的政策,尤其是美国商业界。这样的背景下江泽民访美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通过访问助推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那两次访问结果都比较圆满,有很重大的历史意义,访问之后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现在相反,美国国内推着把对华关系往强硬方向转,而不是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调整,也不像邓小平访美时美国国内对中国高度期待。现在美国对华的氛围都不如那两次。所以这次访问很重要,因为形势不是那么有利,访美非常关键。”达巍说。
“元首会晤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希望在一个比较困难的大趋势下稳定中美关系,主要目标是稳中有进。习主席访美肯定有助于促进中美之间的沟通了解,理性客观地看待理解国际背景,我们期待这次访问会产生增进相互了解的积极效果。”
关键时期要建立“大共识”
美国学界很多人认为中美关系到了“临界点”,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认为,中美关系“离悬崖越来越近”。然而近十年来,中美之间并没有发生类似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这样高烈度的危机,而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对抗性却明显提高。为何中美关系有些变化?
9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南草坪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达巍认为,一个基本结构性的因素是,世界秩序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中国和美国都和过去不同。中国在快速地崛起,中美实力对比发生改变,因此中国对外战略和美国对外战略都和过去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关系发生困难是一个天然的趋势。这种紧张的趋势是无法避免的。
“中美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变。过去中美两国对整个国际秩序、以及中美两国在这个国际秩序中的位置都是有共识的。过去国际秩序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1979年以后中国想要融进去,美国也想把中国拉进来,这就是原来的共识。1979年时邓小平访美会非常顺利,和这个共识有很重要关系。”
在过去35年里,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是“接触”。即通过与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诸领域的密切交往,将中国拉入其主导的国际体系,一方面实现美国自身的战略与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则希望塑造中国的发展方向: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政治上向西方民主制度靠拢,在国际事务上成为美国“领导地位”的支持者与配合者。换句话说,希望中国变得更像美国,更亲美国。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对美战略则可以用“融入”一词来概括:通过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来实现现代化。中国加入了主要的国际机制,接受了主要的国际规则,经济、社会与外部世界高度融合。不过在“融入”的同时,中国政府坚持“以我为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对外开放可能造成的各种安全风险问题高度警惕。
简言之,1978年底之后,中美一个要“融进去”,另一个要“拉进来”,围绕中国融入国际体系问题,两国形成了一个“大共识”。
“大共识”的存在,帮助中美度过了台海危机、炸馆、撞机等困难时刻。尽管这些危机有时烈度很强,但是由于有“大共识”的存在,中美基本可以“就危机论危机”,不至于对对方的根本战略意图、战略走向发生怀疑。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融入”体系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随着国际地位提升,近两年中国提出“亚洲安全观”等新理念,“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构想,从国际体系中的追随者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引领者之一。与此同时,中美最终目标的分歧日渐扩大。
今年春季以来,美国战略界隐然出现了一场对华战略的辩论,一些学者呼吁美国政府从根本上反思自1970年代以来美国八任总统的对华战略传统。“美国觉得过去把中国拉进来亏了。以后还拉不拉中国?美国国内的辩论和这个有很大关系。学界很多人觉得过去的政策错了,被中国利用了,探讨下一步该怎么办。因为没有形成新的共识,所以会有很多矛盾。”
“过去的共识已经松动了,未来中美能不能找到这种大的默契、大的共识来稳定中美关系?中美两国内部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大家都在讨论这个事。”达巍认为,重新寻找并确立“大共识”,是稳定未来中美关系的关键。一个中美两国领导人和民众都能接受、都真心相信的“大共识”,会助推中美关系发展。
当然,未来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会有别于过去,美国从被追随、被模仿的中心地位,逐渐向更为平等和“普通”的位置移动。习近平在2012年首次提出与美方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巍的解读是,两大国在同一个国际体系内共同生存和发展,将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而在当前中美关系的整体气氛下,稳住中美关系,关键词在于“合作”。基辛格说过,很多问题单靠中国和美国是无法解决的,比如气候、环境、防核扩散、防止大规模武器扩散和网络安全问题,元首会晤有助于“推动双方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达巍也认为,“中美之间应该多谈一些合作,看看能在正能量上做些什么。”
“质变”是不可承受之重
在美国反思对华政策的同时,中国国内也在反思和美国的关系。民间越来越趋向于对美国“说不”,“货币战争”等提法大行其道,都说明国内对美国也积攒了很多不满。未来中国应该怎么发展?中国对外应该持什么态度?国内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现在中国社会比较多元,什么样的声音都有。我们自己怎么看美国,怎么看中美关系,是很重要的。媒体、民众对中美关系的看法,这些年有很大变化。我们自己要想清楚:美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中美关系是不是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美国?”达巍说。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在声音比较多元化的时代。他认为,现在社会上观点比较多,理性的声音不够大。“现在有很多不太专业、不太理性的声音,我们应该充分讨论,大家能逐渐形成一个主流的看法,建立在充分的信息获取和理性的思考基础上,这样主流的观点可以推动我们的政府。”
他对中美战略的基本判断是,中美关系不能坏,不能发生“质变”。“中美虽然有很多矛盾解决不了,吵来吵去可以,但中美分歧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中美都承担不起关系极度恶化的代价,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对两国老百姓也没有好处,这个基本的前提需要去坚持。”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中美经济互相依存,中国股市下跌,美国股市也立即出现连锁反应。同样,美国经济出现危机也会影响中国,中国掌握大量的美元外储和美国国债。对美国来说,由于中国巨大的体量以及中美相互依存,中国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离开国际体系,对美国来说代价也都过大。
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
“中美双方合则两利,如果关系急剧恶化,不但对中美两国是不可承受的,对全世界来说也是一种灾难,这是需要明确的。”达巍认为。
两国都在思考,各自应该如何发展?中美战略应该怎么走?中美关系对各自有什么意义?两国内部都有很多不同声音。“如果两国主流都认为我们只能在一个体系内共同生存和发展,那么以此为‘大共识’就是可能的。”
盘点习近平和奥巴马交往过程
第一次通电话
2013年3月14日,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晚上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
习近平:互相尊重扩大合作,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奥巴马:美方愿同中方加强合作,确保亚太地区安全、稳定、繁荣。
庄园会晤
2013年6月7日至8日,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
没有欢迎仪式,没有21响礼炮,不打领带,两场会晤,一次晚宴,一起散步……习近平同奥巴马面对面会晤和交流,时间加起来超过8个小时。此次会晤不仅是两国政府换届后中美元首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和交流,也是中美高层交往中的一个创举。
庄园会晤中,中美两国元首围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习近平同奥巴马微笑比肩、双手再次紧握的照片瞬间传遍世界,奥巴马将一把用加利福尼亚州红杉木制作的长椅赠送给习近平。
习近平:中美关系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奥巴马:现在是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可以把美中关系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共赴盛会,但不回避分歧
2013年9月6日,习近平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G20峰会会见了奥巴马。双方就朝鲜半岛局势交换了意见。
2014年3月10日,习近平和奥巴马通了电话。
习近平:中方对一切有助于乌克兰局势缓和的建议和方案“持开放态度”。
奥巴马:美方愿同中方保持沟通。
2014年3月24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习近平在海牙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奥巴马:鼓励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批评俄。
习近平:就美国攻入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服务器的报道向奥巴马施压。
2014年7月14日,习近平在巴西福塔莱萨出席第六次金砖峰会应约同奥巴马通电话。
习近平强调:中方一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对美关系,愿同美方一道,坚持以互相尊重和建设性方式处理好分歧,确保两国关系始终沿着积极方向发展。
瀛台夜话
2014年11月10日至12日,奥巴马出席北京APEC峰会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与奥巴马会谈,双方就中美关心的安全、经济等问题“坦诚地、非公开地”交流意见,话题甚至涉及到了治理腐败。
11月11日晚,在中南海瀛台,两人深入交谈,时间从之前安排的3个小时延长至5个小时。原定安排是6:30开始在瀛台散步,随后到涵元殿小范围会见,然后香扆殿小范围晚宴,最后是迎薰亭茶叙,计划9:15结束。事实上,每个环节都大幅度延迟,原定30分钟的会见持续90分钟。习近平说,吃饭去吧,不想让客人饿肚子。奥巴马说,还想和你谈几个问题。原定90分钟的宴会持续近两个小时,原定30分钟的茶叙持续近1个小时。直至深夜11点多,两人才挥手告别。
习近平向奥巴马介绍瀛台历史。他表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会晤主题是新型大国关系,其间他们谈到中国经济、中国改革、中国依法治国、人权和主权……话题极为广泛。奥巴马用了一句非常动情的话概括,今晚的交谈非常深入,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的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执政理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