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武陵山大裂谷 北纬30度的喀斯特秘境

2015-09-10莫方华屈浩然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裂谷巴人武陵山

莫方华 屈浩然

武陵山大裂谷曾是巴国遗民的根据地,他们在武陵巫师的带领下求雨、求子、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大裂谷内绝壁千仞,喀斯特地形随处可见,茂密的植被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猕猴一边“打劫”路人,一边帮山民驱赶野猪,守护庄稼。青天峡地缝最窄处不足一米,几乎终日难见阳光;地缝尽头的老君洞拥有长达 8.3 公里的喀斯特溶洞奇观 ;“万丈坑”已探明垂直深度 841 米,位居全国第二。

在中国中西部的大地上,有一条地跨渝、鄂、湘、黔四省市,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大山脉——武陵山。置身在武陵山腹地,满眼所见或峰峦叠嶂,或陡坡深谷,当这条山脉延绵到重庆市涪陵区南部时,腾跃、挪转之间形成了一处令人惊叹的绝景——武陵山大裂谷。

是沧海桑田的地质剧变,造就了大裂谷无数鬼斧神工的奇观。

武陵山大裂谷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5% 以上,植物种类超过2000 种,珍稀树种四处分布,珍禽异兽闪跃林中,素有“动植物王国”及“地质博物馆”之美誉。在绿荫葱茏的大峡谷中,分布着一处处奇观异景:薄刀岭、石夹门、如来神掌、铜墙铁壁,还有水晶湖、一线天、万丈坑等。

谷内遍布险峰、绝壁、地缝、巨洞、溪流,险峻的地势虽然阻断了山里人家的炊烟,却也让这一方净土长期与世隔绝,如世外桃源般地存在:古色古香的草木屋、乡村四合院,衣着古朴、生活简洁的山民,还有那直白、泼辣、明快、铿锵的民歌民谣,都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恍如隔世的时空穿越感……

古聚落遗迹

巴国的巫卜遗韵

在世人眼中,北纬30度是一条奇特的纬线,它贯穿了“四大文明古国”,纬线附近还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等人文和自然奇观——而武陵山大裂谷,也正好处在北纬 30 度附近。

与埃及金字塔等历史奇观一样,武陵山大裂谷也是古代文明的活跃地带。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活跃着一支著名的族群——巴人。根据《华阳国志》记载,早期巴人的活动中心位于鄂西的恩施地区,但由于楚国的强大,巴人不得不将活动的主要区域西迁到如今的重庆地区,而武陵山大裂谷所属的涪陵正是中心区域之一。

公元前316年,秦国攻灭蜀国后,为了夺得水道而进逼楚国,又让国尉司马错领兵灭掉了巴国,随后设置巴郡,将巴地纳入秦国的版图。巴人中的一支在灭国后,沿着乌江一路来到了武陵山大裂谷,见这里地势开阔、风景优美,而且四周环山,仅有一条峡谷能外出,易守难攻,便选择在此繁衍生息,谋求复国。

后来,司马错操练水师,为攻打楚国做准备,当司马错在枳(今涪陵)视察时,他敏锐地觉察到了大裂谷中这支蛰伏的巴人的威胁,曾数度想出兵攻打,但终因大裂谷险峻陡峭的地势而被迫放弃。最后,他遵循秦惠文王“巴人治巴”的政策,采取招安的办法。

向来“吃软不吃硬”的巴人,被司马错的诚意感动,选择投身秦国,成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生力军——巴人狂放尚武的性格,以及他们出色的操舟技术,为司马错后来锻炼水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领陇西的秦军,以及由巴蜀军士组成的大军十余万,采取迂回战术,逆乌江而上,开始了伐楚战争,最终击败了楚国,夺取了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

如今,那群被始皇帝盛赞的“巴人先锋”留下的遗迹,以及他们后人传承下来的巴国古风遗韵,依旧能在大裂谷中找到,古代巴文化与本土农耕文化相互融合,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武陵山民俗文化。

古代巴人信奉巫教,讲究“天人合一、人神相通”,一旦有事,就会找巫师进行问卜,举行祭祀活动——在大裂谷内的“银子山”上,尚留有巴人的祈雨台,上面还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记载了古代巴人祈雨活动的来龙去脉。据谷内的老人讲,直到上世纪50年代,当地都还保持着一种风俗:每当久旱不雨,当地百姓就会共同凑钱,宰杀一头猪、一只羊,备上香烛、纸钱、鞭炮等,请巫师开路,一行人爬上银子山顶,对着那块石碑祭拜、祈祷。等

巫师作完法之后,将石碑放下来平躺在地上,不出3天,必定大雨倾盆。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当草木萌发,百花吐艳时,当地的百姓还会聚集在大裂谷内的水晶湖畔,举行盛大的欢庆活动。他们首先用纯净的湖水进行洗浴,然后还要筹备丰盛的宴席,当夜幕降临,大家便围着篝火咂酒对歌,粗犷而随意的舞蹈迸发出无限的热情;一些婚后多年无子的男女,还会在巫师的带领下,去到大裂谷里分别象征男女生殖器的“生命之根”和“生命之源”前,焚香叩头,祈求拜祭;而那些尚未结婚的青年男女,则在人群中寻觅着自己的意中人,期盼一场美好姻缘的开始……

来自远古的自然绝景

帮人驱赶野猪的猴群

巴文化遗迹虽在大裂谷中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但大裂谷真正的诞生史,却远比巴人历史更为久远。根据专家考证,武陵山大裂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2.5亿年前的古生代二叠纪时期,那时的武陵山区还是一片海洋,无数动植物的尸体以及泥沙在海洋中沉积。

随着一系列造山运动,这里的海洋渐渐退去,成片的山峰隆起,而原先的沉积层,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也变成了坚硬的岩石。在大裂谷内的景观“铜墙铁壁”(石头形成的巨大峭壁)上,到处镶嵌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动植物化石,清晰可见。经过亿万年的风化,整面崖壁都呈现出铁锈般的红色,每当太阳照耀在崖壁上,便会放射出万道金光。

与“铜墙铁壁”相对的风垭口,是观赏“铜墙铁壁”最好的地方,1100米的海拔高度,以及开阔的地势,为这里提供了良好的视野——站在风垭口上,大裂谷内林、泉、瀑、崖、洞、潭、溪、坑、缝等地质奇观历历在目,尽收眼底。

大裂谷内最险峻的景观,莫过于大裂谷尽头一条长约1.5公里的地缝。地缝最窄处只能一个人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通过,堪称“一线天”。

大裂谷内最险峻的景观,莫过于大裂谷尽头一条长约1.5公里的地缝。地缝最窄处只能一个人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通过,堪称“一线天”。

大裂谷内最险峻的景观,莫过于大裂谷尽头一条长约1.5公里的地缝。地缝最窄处只能一个人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通过,堪称“一线天”。

资料显示,大裂谷内的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动植物超过2000种,其中不乏香樟、楠木、水杉、红豆杉、银杏、鹅掌楸等珍稀树种,以及云豹、猕猴、棘皮蛙、苦恶鸟、娃娃鱼等珍禽异兽。在垭口上,我们还碰上了当地的山民刘吉庆,他告诉我们,这谷里最厉害的动物,不是传说中的豹子和毒蛇,而是猴子。在大裂谷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着为数众多的猕猴。大概在上世纪末,这些猕猴为了争夺地盘,居然将在“獐子堡”生活的獐子全数赶走,从此当起了这座山头的“山大王”。平时,它们向经过这里的路人讨要食物——如果你给它们糖块或者花生,它们会大方地放你通过,但若是敢欺骗它们,则会遭到报复。据刘吉庆讲,曾经有个人将薄荷糖给了猕猴,结果薄荷糖的刺激性气味惹恼了猴子,它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竟然狠狠地扇了那人一个耳光,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醒目的血痕。

在山民眼中,这些猕猴也并非完全顽劣不堪,过去大裂谷内的山民种植玉米和红薯,多有被野猪糟蹋,即使山民日夜看管照顾也无济于事。后来,山民们引来了猴子,这些猴子虽然也有偷掰玉米棒子的习惯,但比起野猪的破坏力要小得多,更甚的是,但凡野猪闯入时,猴子们为了保护给自己提供粮食的玉米地,还会成群结队地攻击野猪,或捡起石头扔,或用棍子驱赶,或跳到野猪背上又刨又咬,最后野猪只能落荒而逃……

“一线天”和中国第二深竖洞

神秘而壮观的喀斯特秘境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裂谷还只是一处与世隔绝的贫困山沟,沟里居住着少数土家族人家,他们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每月一次步行10多公里,到乡场上用自家的山货换回一点盐巴、煤油,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甚至连几十公里外的涪陵城都不知道。

直到上世纪末,这里的宁静才被打破——在这道与世隔绝的大裂谷里,某天突然闯入了一支外国探险队,其领队是英国著名探险家布朗,他带领探险队进入大裂谷之后,立即被当地的喀斯特地貌所吸引,在向当地山民咨询后,得知这里有一条叫做“青天峡”的峡谷,便决定率领全队继续深入。而沿着裂谷内的云梦溪一路顺溪而下,布朗很快就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两侧的山峰越来越高,峭壁越来越陡峭,峡谷的宽度越来越窄,最终头顶的天空被挤成了一条线,形成了罕见的地缝景观。

在地缝的尽头,探险队发现溪水流入一个巨大的洞窟——这让大家兴奋不已。不料,正当大家准备进入探洞时,却遭到了山民的阻止。山民告诉他,这个洞叫“老君洞”,里面囚禁着一条蟒蛇精,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少有人涉足。

固执的布朗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他拿出各种材料与照片给山民看,表示自己经验十足,不会有危险。在说服山民后,他领着队员,带着绳索和一周的干粮进洞——遗憾的是,考察队进入 4 天后,仍未完成全面探索,为了安全,只好无奈地撤出。

但是,这座喀斯特洞穴内部的神奇景观和特殊构造也因此面世,令地理学界震惊不已:洞里到处是五彩斑斓、形状各异的石钟乳、石花、石笋、石柱、石台地;分布着神奇的暗河、瀑布、间歇泉;入口处不远,还有一个巨大的溶洞大厅。这个大厅高达60多米,地面直径100多米以上,可以摆一个足球场。尤其神秘的是,只要在大厅里稍微弄出一点儿响声,立刻就被扩散为旋律优美、婉转回环的音乐声,在整个溶洞经久不息地回荡,堪比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武陵山大裂谷的种种神奇之处,自然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为了彻底弄清裂谷和老君洞的情况,他们还特意请来国外洞穴探险专家,花了大半年时间进行探索,终于探明老君洞全长 8.3 公里,直通乌江……

而随着照片被世界各国媒体转载,大裂谷内神奇的地缝景观和奇特洞穴之名不胫而走。后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科考队伍,纷纷来到武陵山大裂谷探测、考察,最终发现,这里不仅有构造复杂的横向喀斯特溶洞,还有许多深不见底的垂直洞穴。

武陵山大裂谷雄阔壮美、气势磅礴,两岸层峦叠嶂、峭壁如削,瀑布直挂绝岭、飞泻而下,峡谷迂回婉转、幽深迷离,谷底奇石叠垒、溪流淙淙。

武陵山大裂谷雄阔壮美、气势磅礴,两岸层峦叠嶂、峭壁如削,瀑布直挂绝岭、飞泻而下,峡谷迂回婉转、幽深迷离,谷底奇石叠垒、溪流淙淙。

大裂谷景区内最深的一处垂直洞穴,是当地人口中的“万丈坑”,因为每到冬天,就有大量乳白色的烟雾从洞口冒出来,所以又叫“万气孔”。过去,这个洞的深度一直是个谜,但据说从洞口扔一块石头下去,等多久都听不见回音。从2008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洞穴探险队伍,先后多次对万丈坑进行考察,但最终也只探测到了841米的垂直深度,再深的地方就因为地形太过复杂而无法深入了。不过就这个不完全的841米的深度,已经在全国已探明的竖洞深度中排名第二位。

猜你喜欢

裂谷巴人武陵山
英勇善战的巴人
诗二首
过武陵山区
英勇善战的巴人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裂谷 地球上最美丽的疤痕
P2P信贷平台在武陵山片区扶贫发展中的应用前景研究
裂谷热
试论土家民族的历史渊源
地球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