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嘉陵江畔最柔美的记忆

2015-09-10简瞳

中国国家旅游 2015年4期
关键词:陈寿阆中嘉陵江

简瞳

我的故乡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自公元前202年汉高祖设立安汉至今,建城已有2200多年。这里民风淳朴,民俗优雅,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相映生辉。

列车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从平原渐渐驶入丘陵地带,离南充越来越近了。一个、两个……九个,每次回家,我都如小学生一般数着隧道,计算着家的距离,就像十年前第一次独自离家时那样。

小时候,家里的楼顶搭着一个鸽子棚,每天我都去喂食,看鸽子成群地飞出去,晚上再飞回来。爸爸说鸽子有归巢的本能,不管走多远,总能记得回家的路。很多动物都是恋家的,人也一样。对我来说,滚滚的嘉陵江水,古朴的石板路,青瓦屋顶的老街……关于家乡的一切,都是最柔美的记忆。

小时候,我总爱黏着爷爷。爷爷爱听戏,戏里唱着故事,《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爷爷听完就会把戏里的故事讲给我听。

爷爷最爱的是“三国”戏,桃园结义、赤壁之战、长坂坡救主……那些故事唱了千百遍,爷爷也讲了千百遍。爷爷说,那戏里演着历史呢。他还说,在我生长的这个地方就留有许多三国遗迹。

爷爷爱讲张飞,他说戏里总说张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叫他“猛张飞”,其实张飞智勇双全,还写的一手好书法。张飞在南充所辖的阆中驻守了7年,这位三国名将与阆中有着太多不解之缘,在阆中也流传着许多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张飞的故事,让人看到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的张飞。

中国大大小小的张飞庙可能有几十个,不过大多数都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张飞而修建的,并没有张飞的任何遗物。真正意义上的张飞庙全国仅存有3处:一处在张飞的出生地河北涿县,一处是在重庆云阳县城隔江相望的飞凤山麓,最后一处便是张飞在阆中驻守过的古城西街的汉桓侯祠。

阆中的张飞庙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存有明清时期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由山门、敌万楼、左右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大义千古馆、为世虎臣馆、巴西良牧馆、灵庥舄弈馆组成,占地两万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建造精美。庙中有许多张飞的塑像,包括一座难得的张飞文像,头戴冠冕,是清朝嘉靖年间追封张飞为“桓侯大帝”时所建。塑像两边是其长子张苞执蛇矛,功曹马齐捧丹书。左右两壁是岳飞草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立马铭”,据说是张飞的手书,笔法精湛: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溕,立马勒铭。

在阆中,随处都能发现张飞的影子,古城里每天都有张飞巡城的表演,皮影戏演着张飞判案的故事,“张飞牛肉”远销海内外,还有街头巷尾流传的张飞传说……

在爷爷讲的关于三国的故事里,除了张飞,还有一个戏里不曾出现的人物——陈寿。

爷爷小的时候,私塾先生告诉他:“陈寿晚年的时候,就在现位于南充西山风景区的万卷楼上写了《三国志》,《三国志》才是真正的三国历史,没有《三国志》也就没有后来的小说《三国演义》。”

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为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直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陈寿师承“硕儒”谯周,谯周在魏晋统一蜀汉的时候,为避免百姓遭受战火之灾,他力劝蜀主阿斗归顺魏晋。谯周和陈寿都是南充人,现在南充保存着关于两人的许多遗迹,谯周的族裔散布在南充、广安、巴中、达州等地。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研究的深入,万卷楼恢复重建,陈列着反映陈寿治学历程、官宦生涯和史学著作的汉砖、石刻、拓片、古画等,“草船借箭”、“桃园结义”等32幅线刻画,生动地反映出经典的三国故事,此外还有骑兽俑、木牛流马、水磨、人物、兵器、战车、战船、钱币、汉鼎等文物。在万卷楼,能感受到一些“三国味”和“魏晋风”,找到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关于三国的故事。

小时候,我喜欢与小伙伴攀爬南充遍地种植的桑树,摘满满一兜的桑葚,把手和嘴都染成紫红色才回家;也喜欢守着奶奶养的蚕宝宝,看它们长大、变成茧、被装进筐子里卖掉。

或许是因为嘉陵江水的滋养,南充特别适合桑蚕养殖,当年,桑、蚕、丝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以桑叶养蚕,小孩子就摘桑树上的桑葚吃。蚕变成茧之后被一筐筐送进丝厂,女工们抽出茧上的丝,蛹被卖到菜市场,变成餐桌上的一道菜肴。南充至今还有一些叫起来朗朗上口的与丝绸有关的地名,如桑园坝、丝绸村、丝绸路、丝绸一条街等。

当年,南充另一件与丝绸有关的大事,就是分量、热闹都不亚于过年的丝绸节。丝绸节在每年秋天举行,南充各个县、区的名、特、优、新商品在这期间参与展销,还有许多大型丝绸展览和丝绸时装表演。对小孩子来说,丝绸节就像是嘉年华,被妈妈们带着,去游乐场撒欢儿,吃好吃的东西。可惜现在这个节日已经消失了。

“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是那时南充的形象写照。“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在宋代诗人邵伯温的名句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千年之前的丝绸之城:万家灯火,照亮十里丝绸市场里涌动的人潮;可与月色媲美的绮罗,扮靓了春风轻拂的果城之夜。好一座繁荣兴旺的城市。

南充自古便是蚕丛之地。夏商周时期,发展日盛,据《华阳国志》记载,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的丝绸已成为献给周王朝的贡品。秦汉时期,丝绸业一跃成为南充的一大经济支柱,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唐宋时期,阆中和湖州是全国两大蚕桑中心,当时南充的丝绸产量和质量均称冠全国,有绸、绫、锦、绢、丝等十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供品,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化之誉”。明清之际,《继文献通考》说,四川丝绸以南充顺庆、保宁等地为最盛,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主要货源供应地。1915年、1925年南充丝绸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两次荣膺金奖,被外商誉为“万能丝”、“万能绸”。

要寻找南充丝绸文化的踪迹并不难,在市内许多街头雕塑及街道、大厦的命名中都可看到桑、蚕、丝的影子,阆中古城里还能发现许多卖丝织品的店铺。

“我们的老家应该在蓬安的。”爷爷在世时经常对我念叨这句话。

根据爷爷的记忆,我们的老家是在蓬安的周口镇,就在嘉陵江边上,太爷爷会从江边担水回去,那里有着青瓦片、竹篾墙、石板路……

爷爷离去后,爸爸带我去了爷爷的老家,它竟然还保留着爷爷记忆中的样子:青瓦片,竹篾墙,石板路。

因为纪念司马相如,当地人把周口镇改名为相如镇,老街和嘉陵江沿岸的老建筑都被保护起来,整体打造成一个景区——嘉陵第一桑梓。

相如镇建镇一千四百余年,巴蜀第一文人司马相如出生在这里,南朝梁武帝以其出生地置新县,以其名命县名,以其故宅为县治。至今还留有长卿祠、相如故宅、洗笔池、卓剑水、琴台、相如里、文君里等遗址遗迹。

秀美山水,孕育了司马相如的浪漫才情,造就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的著名爱情故事。浪漫千古流传,也吸引了众多名彦俊杰,或出仕为官,或传道讲学,或游历采风,唐代诗人元稹、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宋代大文豪苏轼、理学家周敦颐,清代思想家姚莹等,都在蓬安留下了众多墨迹和显赫的政绩。

猜你喜欢

陈寿阆中嘉陵江
登阆中腾王阁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陈寿不惧强权
嘉陵江东满福坝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在嘉陵江边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我的嘉陵江(组诗)
当康美遇见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