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圣的边界:想起了利玛窦

2015-09-10张国刚

南风窗 2015年5期
关键词:利玛窦天主教祭祖

张国刚

究竟是对穆罕默德先知的信仰更神圣一点,还是言论自由更神圣一点?每个族群所坚持的“神圣”性,是否有边界?前不久在三亚,与朋友聚会,朋友的丈夫是欧盟官员,法国人,我这样问他。他给我说了一句,是他小时候孩子们玩耍都会说的俗语:My liberty stops where your liberty starts。翻译一下就是:我自由的边界,正是你自由开始之处。显然,神圣是有边界的。无论信仰如何神圣,也不能成为恐怖袭击的理由。无论言论自由如何神圣,也不能成为无端冒犯他人信仰的根据。

于是,不由得使人想起了利玛窦。今年是利玛窦在北京病逝405周年,倒不是因为这个日子,才想起了利玛窦,而是想起他在面对异域文化时,所经历的曲折,所采取的态度。

利玛窦(1552~1610)初次来到广东,踏上中国的土地,要将上帝的福音,向这个幅员辽阔而又人口众多的国家传播。他碰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如何向中国人讲清楚“God”这一人格神的上帝,汉语中哪一个术语可以表达天主教中的“神”,而不至于走了样?早在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古希腊—罗马世界之时,这个问题就曾出现。但是经历了宗教改革之后的罗马天主教,格外的娇气,不容许丝毫亵渎其信仰的纯洁性。利玛窦最早使用释道儒三家文献中都出现的“天主”一词来指称God。他在《天主实义》中用了几页篇幅,阐述“天”和“上帝”,就是指他所布道的真神。此后,虽然依然反反复复,但是,用“天主”来移译God(基督宗教的真神),得到绝对多数人的肯定。

利玛窦的另一个麻烦是,如何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祭孔与祭祖的信仰。这些风俗习惯是否违背天主教的一神论信仰?中国人祭祖,在祖先牌位前,供奉着肉、水果、香料等,还要焚香点蜡烧纸。祀孔礼仪在文庙举行,也包括对孔子牌位叩头和上香。这些祭礼在天主徒眼里几乎具有了宗教祭祀的所有外表,而且中国人甚至将牌位称为“灵位”。

利玛窦用心,也很务实。通过近20年(1593~1603)的观察,他发现中国礼仪中某些关键因素,并不具有宗教含义。例如焚香和叩头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都是表示致敬的行为,那么对逝者或其牌位焚香叩头,也同样只是敬意。祭祖和祭孔仪式,无非是向父母和知识权威表达尊敬罢了。利玛窦认为,儒学是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其中的观念和准则又通过士人影响大众。祭祖祀孔礼仪,是儒家教化行为之一,用祭祖来鼓励“孝道”,是为了维护淳风化俗的社会秩序,就本质而言,是在执行有关“孝道”的功能,没什么或根本就没有迷信的迹象。

利玛窦对中国礼仪的态度,充分体现了耶稣会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文化相对主义态度。利玛窦努力按照中国人的观念,理解中国礼仪,没有生硬地为中国符号注入欧洲式含义。他努力发现礼仪中是否有符合自然和理性的东西,从而能被允许,而不在于挑剔礼仪与天主教信仰的出入。为什么利玛窦这么“善解人意”呢?前提是他肯定中国文化的价值,并尊重中国人的权利。利玛窦这种“善解人意”的背后,不仅是他的天资颖悟,更在于他内心有一份谦卑和敬畏,唯有此份对于中国文化的谦卑和敬畏,所以他才能站在中国士大夫的立场上去理解中国。这样的理解,被称为“利玛窦规矩”。

令人遗憾的是,当世俗的利益以神圣的名义掺入进来之后,情况陡然生变。先是新任福建宗座代牧、巴黎外方传教会派遣的教士阎珰,来势汹汹地指责“利玛窦规矩”违背天主教义:(1)中国人的“天”是指物质性的天空,无论如何不是天主教的神;(2)中国人绝不是耶稣会士所说的那样,崇拜唯一真神,中国儒士几乎都是无神论者,孔子是“无神论之王与博士”,朱熹是毫无疑问的无神论者,中国皇帝则是当代的首席无神论者;(3)祖先崇拜就是迷信,因为中国人对他们的祖先有所祈求,崇拜孔子的行为也非常类似。

阎珰的指责得到了巴黎索邦(Sorbonne)神学院和罗马教廷的认可。特别是当在华宫廷传教士(他们曾帮助清政府,参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联名向康熙请求裁示之后,问题急转直下。康熙皇帝的批复肯定耶稣会士理解正确,“本日奉御批:这所写甚好,有合大道。敬天及事君亲、敬师长者,系天下通义,这就是无可改处”。

可是,当康熙批复的拉丁文译本,在1701年秋天送达罗马后,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糟糕。梵蒂冈极度震惊:耶稣会士竟然搬出一位异教徒国王,来判定宗教真理的是非!罗马方面立即派特使铎罗前往检阅中国教务,纠正“利玛窦规矩”的影响。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法国人阎珰的指责和罗马教皇的震怒,表面上是为了捍卫宗教的纯洁性,其实不乏世俗利益在其中作祟。18世纪的葡萄牙已经衰落,法国的崛起,梵蒂冈的不甘寂寞,都不愿意对远东的教务完全拱手,任由葡萄牙主管。这才是他们给葡萄牙控制的中国教务“找茬”的背后原因。

康熙皇帝一连3次接见罗马使者铎罗,均不得要领。召阎珰来热河陛见,康熙发现,阎珰汉语水平很低,如何识得我“中华大道”?于是,下令禁教。至此,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性质已然发生变化,教皇认为中国皇帝僭越了他的权力,康熙也坚信罗马正在破坏他的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争论也不再单纯是神学和非神学、正统和异端这样的辩论,而是中西权势者面对面的一场政治交锋。

1939年,梵蒂冈发表谕旨,允许中国教徒祭祖祭孔。可是,这份迟到的宽容,晚到了200年。

从“利玛窦规矩”及其后的中西冲突中,我们有什么感悟呢?我们发现,在利玛窦那里,“神圣”是有边界的。你“神圣”的边界,就是他人的“神圣”。不管是宗教信仰也罢,言论自由也罢,政治制度也罢,乃至人间真理也罢,其实都是有边界的。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正确,相对神圣的。人类社会走到今天,凡是坚持自我“神圣”,否定他人“神圣”的,就会走向冲突,走向战争。凡是坚持自我“神圣”的同时,也认同他人“神圣”的权利的,就会走向和解共生,走向和平发展。我们要大声讲出这个道理,同时,我们自己也要践行这个道理。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年轻的时候曾经十分激进。他为解决诸般危机,提出沟通行为理论,开辟了社会批判的新视野。哈贝马斯有一段关于普遍主义的名言,写在这里,对我们不无启发:

“普遍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在认同别的生活方式乃合法要求的同时,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对化;意味着对陌生者及其他所有人的容让,包括他们的脾性和无法理解的行动,并将此视作与自己相同的权利,意味着人们并不孤意固执地将自己的特性普遍化;意味着并不简单地将异己者排斥在外;意味着包容的范围必然比今天更为广泛。道德普遍主义意味着这一切。”

猜你喜欢

利玛窦天主教祭祖
CLOSE TOHEAVEN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洪洞祭祖
祭祖
从利玛窦与“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什么天主教?
天主教社会思想对社会正义的理解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澳门大三巴牌坊传递的天主教意涵 呼叫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