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吕吉人的归去来
2015-09-10谢奕青
谢奕青
江南,烟雨,小桥,幽巷……
一场梦,一支歌,一段记忆,一片乡愁,在游子的心头和笔底,渲染,铺展。
吕吉人纸上铺开的平江路,便是他的乡愁。
第一次看到吕吉人的画,是威尼斯斑斓的水和风情的桥还有精致的贡朵拉,那时候年纪还小,惊呼原来中国的水墨还可以这么表达!一位在纽约多年的中国画家,用中国画传统笔法把西洋景致画得淋漓尽致。直到我成年后去威尼斯,坐在贡朵拉上,船儿穿过水道,我竟然发现我仿佛穿行在他的画里,不是在威尼斯画派的油彩画布上,而是在吕吉人新工笔重彩的生宣上。
三十多年前,传统绘画功底扎实的画家,从上海画到美利坚,看遍西洋经典,参透其中奥妙,打通中与西的界限,重又把水墨工笔呈现出新的华彩。
这新的华彩是画家对于艺术语言的思辨到思变,切切实实落到了他的宣纸上:纯正的传统山水笔法,排布透视着眼于西法,敷色铺染则中西合璧,最终呈现出饱满丰富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在他的绘画的表现里,油画块面的肌理、干笔水彩的塑形敷色和传统笔墨的线条以及焦点散点透视结合的构图布局贯通融会,一体呈现。工而不匠,一扫板滞之气,可以说,他三十年持之以恒、孜孜以求,以独特的视觉表现建构当代工笔重彩的个人风格,气局卓然。
近二十年间,画家往来于国内外,从都市纽约和水城威尼斯画回浦江之滨和古镇凤凰,直到近年的江南。
这是画家的归去来,氤氲在记忆中的江南,渐渐舒朗,渐渐明晰。画家写实,实则写意,更是写心,这真实可触的姑苏街巷,你寻得到也寻不到。
于是,我看到,画里的那些繁花古树,是小桃灼灼柳鬖鬖;那些老桥倒影,是斜晖脉脉水悠悠;那些河街窄巷,是两岸人家接画檐;那些寂寞深宅,是绿芜墙绕青苔院……
如果你细细地品画,在看似温婉宁静的画面上,你可以读到干湿幻化,浓淡韵味,渲染皴擦,线色张弛,读到传统笔墨的吐纳呼吸,读到吕吉人既工致又散淡的情性。
诚如艺术评论家徐明松先生所言:“正是因为吕吉人处在一个与以往所不同的历史节点上,他旅居海外三十年间,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正在崛起的历史节点。因而,故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成为他创作的新视角。在一怀乡愁追溯历史纵深的文人意绪的同时,他把视野拓展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上。……在组画《平江街》里,无论是静谧空寂的场景还是似闻人语人影翩然的行迹之地,从昕晖里泛着倒影的《平江晨光》到驻足桥头街坊四邻闲谈的《晨风飘乡音》,这股乡愁贯彻其间,不绝如缕。这些描述故乡的作品多是他于客居纽约记忆所作,在在渲染了这般情绪。显然,在这些写实的画面里会洋溢且升华出婉约迷离的诗性意象。”
而在这个银杏落叶遍地金黄的美丽季节,身为美国美术家同盟执行会员、美国专业画家联盟会员、日本日中水墨画研究所海外理事、上海交大客座教授的吕吉人先生以姑苏遗迹平江路为主题创作“平江新图”系列作品在朵云苏州艺术馆展出,理所当然地引起“故乡人”的怦然心动,遐想无限,同时也应视为中国山水画的崭新成果。
苏州平江路是画家的一阕声声慢,情真意切,委婉悠长,笔墨凝固了老时光,仿佛你我皆可不问尘嚣,静入画中。然而,吕吉人的平江路又是灵动的,一汪碧水,一簇紫藤,一只小猫,一个背影,汩汩的生机从画面里漫溢出来,这是朴素生活最原初的美感。
秋深,清风,画船听雨眠……
信息
上海观复博物馆入駐上海中心
中国最高的博物馆、在上海中心37层,海拔173米的“空中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于11月7日建成开馆,这个博物馆由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四座常设馆以及一座临展馆构成。上海观复博物馆拥有丰渥的文物藏品,还在入口大厅为公众呈现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历时3年研发制作、用青金石材质、以古法打造的青花水磨石地板和以活字印刷阳文字模为设计创意、运用工艺繁复的金刚喷砂刻字工艺的上千的生僻字文化墙,唤起人们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关注。为了充分发挥双层幕墙结构的上海中心为大楼独创的“空中大堂”空间,观复博物馆还首创了两座体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空中花园——中式园林“半亩园”和西式庭院“Olive 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