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马会的台前幕后
2015-09-10江迅
江迅
里程碑意义的会面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是自1949年两岸隔海分治66年来双方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面,令台海两岸实现历史性突破。期盼多年的“习马会”终于成真,两岸领导人长达80秒的历史性握手真实上演。
两位领导人的这次聚首,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历史性深远影响,双方就两岸和平与维持台海稳定现状交换了意见。
马英九任期还剩半年,原本外界预期,“习马会”在马英九任内是无法实现了。孰料,“习马会”终于峰回路转而令人震撼。由此,台海掀起的这一波巨浪,令全球刮目相看。
习近平是应新加坡总统陈庆炎邀请,国事访问新加坡,庆祝中国与新加坡建交25周年;马英九的新加坡之行,此前从未对外公布。11月3日深夜,一则“习马会”在新加坡登场的消息,由台湾亲绿媒体《自由时报》电子报率先披露,瞬间引爆社会舆论,刷爆中文媒体圈。
笔者从北京获悉,北京和台北原已商定11月4日同时公布“习马会”消息。由于马英九事先向他手下要员和有关部门披露新加坡此行,消息被绿营人士获取。也有一说法,是马英九先通知了美国,而美方秘密通知了绿营媒体而抢先引爆。台湾方出于无奈,3日深夜提前对外证实“马习会”实现,发言人陈以信称,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前往新加坡,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先生会面,就两岸议题交换意见”。两岸领导人会面一向是双方领导人追求的目标,马英九近年也多次重申,在“适当时机、适当场合、适当身份”下,不排斥与大陆领导人见面。陈以信说,马英九此行目的是“巩固两岸和平,维持台海现状”,不会签署任何协议,不会发表联合声明。台湾陆委会主委夏立言11月4日召开记者会,公开说明此行意义、咨商过程与安排细节。马英九于5日召开记者会,向全体民众报告。
11月4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按原定部署,宣布“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双方“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张志军透露,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这是经双方商定的,“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笔者从北京获悉,“习马会”并非突发性安排,谋划“习马会”在狮城举行,最后拍板是二十天前的10月14日。那是在广州举行的第四次两岸事务首长会议,即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委夏立言的工作会面上,在“闲聊”时,由张志军主动挑起“习马会”话题。双方就两岸领导人会面话题再度沟通,之前双方已磋谈数月。那次会面对能引发全球关注的“习马会”讯息,没有丝毫外泄。
据悉,互称“先生”,就是在这次会上定夺的。两岸领导人会面之前一直未能实现,“身份”和“头衔”是一大障碍。马英九看重自己的历史定位,“马胡(胡锦涛)会”也好,“马习会”也好,无疑将彪炳史册。在2014年北京APEC前,马英九一再表示可以“经济体领袖”身份赴京参会,但遭北京否定,国台办的理由依然是,两岸领导人会面不需借助国际会议场合。马英九深明自己任期所剩不多,若固执己见,“习马会”便无望,于是趋于务实。“两岸领导人”是双方都能接受的。2014年12月,马英九辞去国民党主席,连以党魁身份去大陸都没有机会了,“习马会”似乎更遥遥无期,但事实上,双方对在第三地见面逐渐达成共识。
2015 年11 月7 日,两岸领导人会面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习近平同马英九握手长达80 秒。
海协海基广州会议共识
在广州会议上,用张志军的话说,会面也算是“收获满满”,“除了就深化两岸发展交流的多项具体性事务达成积极共识,更重要的是,两岸一致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排除干扰,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让双方人民享有安全、安定、安居乐业的美好时光”。张志军介绍,他和台湾陆委会主委夏立言在广州会面时,再次谈到双方都认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对于两岸关系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此后,双方经过密切协商,就举行两岸领导人会面达成一致。
10年前,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破冰之旅,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面,国共两党60年后首度握手。此后,外间期待升温,为两岸领导人会见打下基础。大陆和台湾双方都对会面持开放态度。马英九第一任期内,国民党刚上台,需顾及的事多,“胡马会”的呼声尚没那么响亮。步入马英九执政的第二个4年,双方对会面的期待呼之欲出。双方两岸事务负责人实现正式和非正式常态化会面,巩固了两岸官方的政治互信。“张(志军)王(郁琦)会”与“张(志军)夏(立言)会”的成功,为“习马会”扎实根基。这两年,双方探讨的已是“何时见”、“何处见”、“如何见”的细节了。2014年秋已将“习马会”提上议事日程,相关各部门也曾沙盘推演作业。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会面能举行第四次,表明已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对于两岸和平发展意义重大。当时,针对外界对民进党倘若重新上台,两部门负责人工作会面将成绝响的担忧,这一次“张夏会”强调持续加强两部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互动,提高两岸事务处理效率,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前行。
否决APEC会议见面
2012年11月,中共召开十八大。多年来,北京坚持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国际会议的场合的原则。2013年10月,马英九将参加在北京召开的2014年APEC年会,实现两岸领导人会面的传言甚嚣尘上。对此,北京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表示,台湾方面人士参加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问题,应根据APEC有关谅解备忘录的规定处理。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国际会议的场合。北京希望在“一中框架”内谈两岸,不希望将两岸问题放到国际上谈,也不希望给其他国家插手的机会。两岸学界和媒体,呼吁“习马会”的声音不绝于耳,但终因时机不成熟而呼声渐渐淡去。
一度提议香港会谈
北京期待透过“习马会”形成两岸高层直接交流机制,让双方可以切实解决一些实质问题。大陆会要求台湾加快推进两岸货物贸易协议商谈,年内取得积极成果,推动服贸、租税、飞安等已签协议尽快生效实施。前些时候,北京两岸问题专家曾建议,选择“九二共识”签署地香港举行“习马会”,符合“家事家办”原则,香港以其独特地位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只是香港社会近来的泛政治化,不适宜举行“习马会”。
新加坡以往就乐于担任台海两岸中间人角色,这次又居中斡旋。11月7日下午3点,习近平和马英九在香格里拉饭店会面,而后共进晚餐。两岸领导人在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携手振兴中华等方面的共识,对今后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加坡颇具特殊历史意义,能避免敏感的政治议题,它所处的位置,距离北京和台北都不远,这座狮城一再写进台海两岸互动史册。
毋忘汪道涵思想遗产
再过一个月,即12月24日,是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逝世10周年。22年前,即1993年4月,汪道涵和辜振甫的首届“汪辜会谈”,也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打破了海峡两岸40余年政治上的僵局。
面对今天“习马会”,人们纷纷缅怀汪道涵。当年在新加坡,汪道涵说,为了中华民族包括两千万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两岸应更具前瞻性地去面对未来,没有什么不能坐下来谈的问题。尽管該次会谈定位为“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但毕竟是海峡两岸40余年来首次由高层人士直接会面商谈,在两岸关系上写下历史性一页。汪道涵强调,一个中国要牢牢坚持,两岸协商一定要做到平等,即一个中国、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他提出著名的“共同缔造论”,把邓小平的“谁也不吃掉谁”和江泽民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作了最佳演绎。汪道涵的对台新思维中,强调统一的过程就是两岸融合的过程,人民情感的融合;两岸利益结合,经济为先;融合需要时间和耐心;统一分步走,对话,求同,再协议。
从“汪辜会谈”到“习马会”,紧锣密鼓登场,全球中国人期望两岸关系能继续在“深水区”难中求进。
“习马会”成果及意义
1.见面就是意义,共识就是成果
虽然“习马会”没签协议没发表共同声明,但却达成了多项积极共识。按照中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的概括,包括肯定2008年以来的成果,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加强沟通对话,扩大两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民众等。
实际上,这些共识就是成果。共识之下,“习马会”已透露出下一阶段两岸交流一系列的“新招”、“实招”:
设立两岸热线,有助双方及时沟通,避免误判,处理紧急问题。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可以先建起来。
两岸可以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发挥好各自优势,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两岸同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对货物贸易、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等问题,可以抓紧商议,争取早日达成一致。
大陆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欢迎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
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
支持鼓励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
2. 首开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先河,迈出里程碑一步
此次“习马会”,可以说两岸领导人表现出极大魄力与担当,搁置争议、克服困难,首开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先河。无论未来台湾政局如何变化,都已立下了典范。马英九更是在记者会上表示,这是两岸领导人会面常态化的第一步。
3. 见面为未来两岸关系“立下铁桩”
此次“习马会”,两岸领导人达成的最大共识概括起来莫过于八个字——“重申基础、亮明底线”,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这无疑为未来两岸关系“立下一根铁桩”:台湾任何政党都不要触碰“台独”这根底线。
有评论人士指出,在新加坡的这次见面,不仅提升了“九二共识”的国际能见度,还实际上提升了“九二共识”的神圣性和不可动摇性,更加主动地掌握了议题设置权、话语主导权和规则制定权,将民进党暧昧不清的“维持现状”立场逼入死角。
从更大的格局看,此次见面还放大了两岸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的共同心声。不管是谁上台,台湾任何政党都不敢贸然违背这个两岸关系的大趋势。(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