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之以渔 灵动课堂

2015-09-10朱萍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点拨激趣质疑

朱萍

【摘要】学生优秀语文素养的形成依赖于教师为学生留有自由广阔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关键词】自主探究;激趣;质疑;点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虽然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但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能力,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潜力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尽可能给孩子们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自由“飞翔”。我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一、感悟魅力,激发欲望

语文的魅力在于让学生了解它,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想要深入体味,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学课文第一课时,我们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魅力,体会语言文字的奥秘。看到他们一双双明亮而又好奇的眼睛,我知道他们已经被语文的魅力所折服,这时候便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不去想办法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那么这种知识的习得只能属于被动地灌输,会让学生从心底排斥新知识,最终变成一种负担。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时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将学生带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激发起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大屏幕出示台湾风光,诗情画意的画面中,飞出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目光,他们不住地发出“哇……哇……”的赞叹声,没有预习的学生不禁自言自语:这是哪里啊?怎么这么多的蝴蝶?好漂亮的蝴蝶啊!预习过的学生便都能猜出:这便是台湾的蝴蝶谷。于是,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看到的美景,学生发言踊跃,兴趣已经被完全调动起来了。“同学们想去亲近这些蝴蝶吗?它们生长的地方和同学们说的一样吗?”此时学生已是情绪激昂,一心只想看看书中的描述是否与自己想象的一致,因此读起课文来都格外认真,畅游在书海中!

类似这种写景的课文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如《鸟岛》《月亮湾》《春到梅花山》等,孩子们对于大多数的景点是陌生的,单靠书本的语言文字让同学们想象是极为苍白的,用上多媒体课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字之美与图片之美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更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二、尊重个性,引导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它看重的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以及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如教学《“黑板”跑了》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下“跑了”?提问学生什么可以跑了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小动物”“小朋友”“小偷”……随即我把课题补充完成“‘黑板跑了”,用红颜色将双引号着重标出,学生一下就议论开了,“黑板怎么会跑呀?”“黑板是怎么跑的呀?”“为什么黑板要加引号啊?”……可见,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而这些疑问又是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无须教师刻意提问。我将学生的问题在黑板上一一呈现,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学生兴趣盎然,读书、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我只需要做一个引导者和裁判员,课堂是他们的,知识也进入了他们的脑海。而这个过程,无疑也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仅仅从一个课题就能发挥如此极大作用的课文比比皆是:《晚上的“太阳”》《“番茄太阳”》《会走路的树》。教学时,我都用这样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自主研究的机会,尊重学生个性,放手让他们质疑、探究,既能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想这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书本,去思考,感悟,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适时点拨,明确方向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引”和“探”的关系,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认为关键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转折处”,或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无法解决某一知识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某种启发性的点拨,使学生“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如教学《燕子》一课时,有学生提到了对于“几痕”这个词的疑惑,认为“几根”更好一点,也易于理解。我并未急于否认,而是站在和他一样的位置提出:“对啊,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几根电线,文中却用‘几痕,而不用‘几根,这是为什么呢?看来,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进行探讨一下。”学生们立刻陷入了沉思,课堂也出现了暂时性的冷场。于是,我相机在黑板上画了一组虚线和一组实线,让学生观察比较两者的不同。不少学生看到这个形象生动的简笔画后豁然开朗:“几根”和“几痕”意思看似差不多,但“几痕”这个词更能体现出电线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特点,而“几根”一词却比较生硬。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我又在这两组线上,画上了音符和燕子,帮助他们想象,学生们思维一下子开阔了,答案也精彩纷呈。

自我探究的课堂,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锻炼能力,而且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虽然他们在学习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知识体系,在每一次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都运用科学方法,但这种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真正会学语文,喜欢语文。这种授之以“渔”的灵动课堂,必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宋均菊.生为本的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4(3).

[2]宋小燕.转变学习方式让探究走进课堂[J].小学时代(教师),2010(7).

[3]陈祖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撑起一片晴空[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点拨激趣质疑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趣 导思 引探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