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应对策略与原则

2015-09-10谢晓凤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原则现状

谢晓凤

【摘要】文言文学习关系到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到民族自豪感的确立和个人完美人格的塑造。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应对策略,最后总结了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原则。本文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应对策略;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师大师生说,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文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目前,新教材中虽然增加不少文言文的篇幅,但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的飞跃,文言文教学依然不尽如人意。正如学生所说,他们对语文有二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基于此,笔者在此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作一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最后提出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原则。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师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

目前,文言文教学大部分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上。把原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变成零碎的心灵鸡汤式的解读,忽视了对文言文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的挖掘,对古人的智慧与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更无从谈起。学生则喜欢人手一本文言文翻译书,以为会个别词语翻译,会句子翻译就是学好了文言文,缺乏对文言文整体的语感体验。

(二)学生文言文基础积累不够

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一些古诗词,也学习过一些古代的名言警句,但毕竟没有系统地接触过文言文,有限的阅读积累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难以独立进行。笔者曾经调查过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情况,发现极少数学生(不到5%)有自己阅读文言文书籍习惯,大部分学生则只是按课文进行学习。这样,导致学生文言文的底子薄弱,语感缺乏,积累不足。

(三)缺乏文言文学习的氛围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交流与运用。由于有英语学习的交流途径,不少学生的英语都比文言文学得好。我们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有无数优秀的作品,古代文言文著作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由于没有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没有用文言文表达的需要,缺乏文言文的熏陶,直接导致我们民族文化的断层,传统精神的缺失。这是我们当代教育的失误与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其实并不高,在表述上都是要求学生“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对于初中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围绕中考指挥棒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考点。这样,学生其实很难体会文言文那些表达上的妙不可言的意境,也体会不到古人炼词造句的艰辛。

因此,文言文教学可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恢复并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理应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有更多的发挥与提升。

二、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应对策略

初中文言文学习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可以改进的地方不少。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我们的认识,使师生对文言文学习重视起来。我们要把文言文学习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才能找到我们学习的动力,才能拥有历史使命感,才能发挥师生真正的潜能,实现最大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把文言文学习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今天,我们的孔子学院都开遍了全世界。当全世界都在学习中文时,我们更应该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好,并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在各方面其实都有值得我们后人骄傲的东西,我们的历史记载的文明有五千年,这些古人的智慧都是值得我们后人骄傲与自豪的,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而这些文字记载的东西也需要我们学生通过文言学习看得懂,方能谈得上继承弘扬。

(二)把文言文学习与乡土文化结合起来

我们的方言其实不少就是文言文。如我们平时说“吃饭”,就是古汉语的“食饭”,“汤匙”我们说“调羹”,还有“肥皂”本地话是“胰子”,很多本地话其实就是古代文言文的表达。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家庭,很少有家长和孩子说本地话,都以为本地话很土气。我们要逐步更新观念,让学生结合文言文的学习把当地方言也掌握好,否则,我们的地域文化也会后继无人。

(三)加强经典诵读,强化语感训练

现在,不少地方在提倡经典诵读,认为孩提时代是进行经典诵读教育的最佳时机。当我们加强了经典诵读,学生就会形成他的灵魂,就会强化语感训练,就会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把文言文的表达熟练掌握。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和尚念经会在头脑中形成专注的α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可以体验到宁静的宗教体验,智慧因而得到开发。因此,学生对经典的反复诵读也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形成他们的灵魂。

(四)拓展文言文学习途径

文言文的学习单单靠教材其实是不行的,那样会使学生学习起来变得索然寡味。只有课内外结合,拓展文言文学习的途径,才能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热情更高。除了教材课文阅读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言名著阅读、传统经典阅读,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结合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了解传统文化,在浓浓的乡情乡俗中寻找古文化的影子。还可以就某个主题或者专题展开研究性学习等等。

(五)提升文言文的学习层次

如果我们的文言文学习仅仅停留在有限的篇目中,那么我们就无法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我们学习文言文仅仅把精力放在字词句的翻译和语法的分析上,我们就体会不到文章内在的意境。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学习文言字词、语法,更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作者的时代,体验作者的心灵,从而提升文言文学习层次。当然,提升文言学习层次,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原则

(一)文以载道原则

古人认为,写文章一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这就是“文以载道”。我们学习古代文言文,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正能量。如,读罢《〈孟子〉二章》我们分明可以从中领略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而品读《岳阳楼记》,可以读出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

(二)诵读吟咏原则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是很讲究诵读吟咏的。在他们摇头晃脑地诵读吟咏中,时光走过了几千年,但那种意境却分明超越了时间,依然能够深深打动今天的你我。中国的方块字是空间文字,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其意境。老子的《道德经》,今天读起来还是那样的亲切。

(三)重视意境原则

中国的文言文特别适于吟诵,如吟诵《桃花源记》,在目驰神迷中沉醉在天下承平的治世理想。吟诵《送东阳马生序》,就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些经历过时光涤荡的文字,至今读起来仍然是字字千钧,令人回肠荡气。

许多流行歌曲是对中国传统文言文的借鉴或者改造,如毛宁的《涛声依旧》就是对古诗《夜泊枫桥》意境的套用。虽然歌词变化了,但那种意境还在。

(四)重视积累原则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文字障碍、陌生背景、教材缺乏连贯性、衔接失当、学时太少。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慢慢积累。如“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与今天的“辍学”的“辍”同意,都是“停止”的意思,但现代的“妻子”与古代“妻子”不一样,现代“妻子”仅仅指配偶,古代却指“妻子和子女”。又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代却是“行走”的“行”的意思。这些都要在平时积累,慢慢领悟,并举一反三。

(五)古为今用原则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文言文由于其“文以载道”的特点,极富教育功能。如韩愈《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荀子鼓励后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体现了文言文具有无以估量的教育潜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也多次引用古代文言文,如2013年6月,在墨西哥参议院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就引用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之,今天文言文的学习关系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关系到我们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关系到我们完美人格的塑造。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经典诵读成为学生的最爱。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走出自己新天地,才能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并在古文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如仓.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J].商业文化(半月刊),2011(12).

[2]李艳华.中考和初中文言文教学[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3]贾建堂.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实施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原则现状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