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过节之诘问
2015-09-10李莉
李莉
【摘要】艺术节、体育节……如今各级各层的“读书节”也如火如荼地风行开来,各种形式的推广和借鉴,不禁引发思索:读书需要过节吗?推广和借鉴的实质何在?我们应该抛却形式的复制,汲取阅读深入推广的内核,为了书香校园建设、书香童年的打造不遗余力地发挥学校、教师职责。
【关键词】读书节;内核;诘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4月2日,是安徒生200周年诞辰纪念日。那天的哥本哈根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安徒生大使”,中国的大使是姚明。窦桂梅在《玫瑰与教育》一书中将这次纪念活动称作一场充满“喧哗与骚动”的游戏。[1]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全世界轰动的“大活动”之中,是否有人关注过儿童——《安徒生童话》最大的读者群怎么想?儿童的阅读兴趣是否因此而提升?多少人就此深刻思索过?
一、何为读书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这个日子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维加三位著名的文学大师都是在4月23日逝世的。
世界阅读日的确立,目的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借由这个节日,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和儿童推广阅读;向不同年龄段的成人宣传重视阅读、终身学习的理念。虽然这个世界性的读书节,还未被中国民众广泛知晓。但是在一些城市、一些组织,特别是各类学校,已经引起了强烈的重视。有的学校选定每年固定的时间,创办读书节,赋予一定的主题,虽然形式、内容有所区别,但是初衷都指向阅读,引发参与的人重视阅读、践行阅读。
二、读书节现状
笔者调查走访了本市中小学读书节相关情况,发现各类学校在这个隆重的节日里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举措:
1.拟定读书节相关方案,确定主题。
2.开幕式。
3.年级、班级读书活动推进。
4.读书节期间优秀作品展示。
5.闭幕式暨表彰发奖。
大致的开办流程确定了,主办方为了达到既定的效果,开始想方设法“创新”、制造亮点——即事后可以大肆宣传或者可供他人借鉴的地方。
于是,我们发现,各种新鲜抢眼的元素融入到了读书节活动中:
1.隆重而革新的开幕式。
有的学校提前评选了“爱书天使”宣传读书,有的学校打造书中人物玩穿越,有的学校精心编排和读书相关的展演节目;有的学校搞全校经典诵读……
2.作品展示五花八门。
书画作品、原创读书标语、手绘书签、读书笔记、手抄报、征文比赛……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老师、学生为了成果展示真是大费脑筋。
3.名人效应发挥到位。
读书节,自然少不了榜样的作用。学校纷纷邀请著名作家、知名校友进校园,和学生零距离接触。
三、热门节日背后的冷思考
如安徒生纪念活动相似,如此热闹的校园读书节,确实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也锻炼了一批孩童,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更需要一些满足、欣慰之后的“冷思考”——埋下“节”的种,是否收获“读”的果?
读书节的初衷是为了推进阅读,形式繁多的活动也是为了助推阅读效果,可是这些新颖、独特的形式真的触及“阅读”本身,触及儿童内心需要或唤醒了其阅读的热情和期待了吗?深度审视各类读书节,回归小学校园的读书节现状,反思的结果发人深省。
(一)改革阅读课程
儿童阅读的推进,仅靠形式上、氛围上的营造是远远不够的。崔峦指出:“阅读不仅是课外的事,儿童阅读应该纳入我们的语文课程,要使儿童阅读‘课程化。”
首先,要改革以教科书为内容的语文课堂,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授之以渔”,通过补充材料、产生疑惑等形式调动学生阅读期待。并引入课外的阅读资源,比如低年级绘本推荐引读、中高年级经典名著的推介,都是可以而且应该走进课堂,为儿童阅读服务的。
(二)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主体
读书节,很多时候都是学校在发力。真正实施阅读或者组成阅读联盟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所以应该重视“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阅读联盟。教师应推进班级阅读良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习惯,并在班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实行班级共读,并适时反馈,让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走进课堂、滋润课外。美国自上个世纪开始,就推广家庭每日阅读,并通过跟踪比对的方法,肯定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2]教师,还应利用家长会等途径,动员家长亲近阅读,定期推广优秀家庭的成功经验,努力让每日阅读习惯成自然。
(三)确立科学的阅读评价体系
现行的读书节活动,总少不了总结表彰。这就是健康的评价体系吗?阅读,为儿童服务。就要让儿童成为评价者的一员,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肯定优点,弥补不足;评价同伴的阅读面貌,吸取优势,指出改进之处。针对不同的阅读主体,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针对优秀教师的“阅读推广先进个人”,针对亲子阅读的“书香家庭”,针对阅读习惯优异的“读书达人”。评价考核的细则,应该直接指向孩子阅读的面貌以及表现出来的学识丰厚、理解能力强等综合素质的彰显,而不应该过于功利地评判学业成绩。
读书,不是不可以过节。而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探寻儿童需要什么,儿童从中切实获得了什么。读书节,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和预想,多一些有精神内核的创举,儿童阅读面貌的改观便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窦桂梅.玫瑰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南:南海出版社,2009.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