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微笑
2015-09-10余丽君
余丽君
【故事叙述】
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女要富养,男要穷养。”且不论这观念的正确与否,但至少它影响了对男孩教育的深层关注,也让不少家庭存在对男孩的教育误区。
记得那是在九年级开学这一天,小李(化名)父亲一脸紧张地拽着小李走进了教室。
“老师,这小子不老实,假期里一直想跑出去,不想读书。我就是不放心,所以,才押着他来学校给他报名,怕他拿了报名的钱跑了。”他很在意儿子,和我说话,可眼睛却一直没离开过小李。
小李不“平凡”。入学考试考了26分,平时爱挖苦数落人,三言两语不和,还会动手脚。
此刻的小李,脸一直扭向外,一个眼神也懒得撇给旁边的父亲。
开学后,我决定去家访。
小李一家租住在不足10平方的老屋里,拥挤局促的空间里,父子间竟然没有交流,甚至是眼神对视。从这生硬的距离感,看得出他对父亲的畏惧。我告诉父亲孩子的进步,从七年级开始,所发现的点点滴滴,小李听到表扬,有些不好意思,跑了出去。而对面他的父亲,默默地听了这些很开心,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小李还有两个姐姐,这臭小子从小就怕我,不听话,就打。现在他胆子很大,家里只有我管得住他。孩子不能太野……”
我一边听着,想起曾有一次想去拍拍小李的脑袋,善意提醒一下课堂要专心。谁知,那脑袋瓜愣是没让我摸到一根毛发,灵活地躲来躲去,似乎对手掌很反感。滑稽又熟练的防御姿势当时就让我心里冒出一句话:“他是不是经常挨揍啊?”
否则,怎么如此反应,像条件反射一样。
今天亲耳听到他父亲讲述管教孩子的方法,我更确定当初的感叹,是有更深渊缘的。
“这小子就是没有他姐姐乖,总惹事,我常说他,反正就是不能让他太得意……”小李的父亲继续说着。
我拿出作文,对小李的父亲说:“小李最近一段时间挺努力,作文有了一定进步,这里也有一些他想对你说的话。您可以看看。” 接过那张纸,小李的父亲静静地看着。
“……我和爸爸很少说话,他看见我也很少笑,很多时候,我都希望他能对我笑一笑,而不是总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当一件事情我做得很好的时候,多希望爸爸能够对我笑一下……不知道为什么,我渐渐不爱待在家里,也许因为不想看到那张严肃刻板的脸,这让我觉得家里很沉闷……其实,当我做错的时候,多希望爸爸能帮我,而不是总是训斥……”
“您对孩子是在乎的,但是他在慢慢长大,不可能靠巴掌管他一辈子,巴掌甩下是为了让他知道错了,但是次数多了也把他从你身边推得越来越远。做错的时候,指责是应该的,但是此时更需要您鼓励他勇敢承担,帮助他解决问题。您觉得呢?”
听了这话,他父亲征了一下,想了一会儿,有些不好意思摸着头说道:“我这人,平时是不太笑……呵呵……也没想到……唉,其实,我也舍不得打,就是急了,又是粗人一个,也没想那么多,总想着得凶点,管住这小子,唉,就是没想到这样的方法弄得现在他总躲着我,还想着离家出走……唉……”
“现在知道了还不晚,孩子在作文里写出的希望,我相信您一定会重视的。”
“还有一件事……”
“嗯?什么事?是不是那小子在学校里又不老实了?你告诉我,回头我收拾他。”小李父亲一听我还有情况要反映,习惯性地紧张起来。
“您看,如果又要‘收拾他,他更不敢和您交流了。其实,事情不像你想的那样坏,只是小李在和同学相处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同学们说他总能数出别人的不是,却从不思考和正视自己的错。他也总感觉班级中的人对他不友好,他也很苦恼,常闷闷不乐……”我一边说一边观察小李父亲,他的脸上没有愠色,只是微低着头,认真听着。
“将来他总要进入社会,如果在人际交往上一直磕磕碰碰,他也不会开心的,您也会担心的。现在他遇到了困难,进入青春期也更敏感,易冲动行事,您可以和他聊聊,你的人生和社会经验会帮助他思考,也可以和他说说养家的不容易,并不是让他现在就去分担,是让他了解身为男子汉的责任意识,学会理解你,也学会理解别人。”
小李的父亲长叹了口气,说道:“这小子,就是不省心啊,哪像他两个姐姐……”
“男孩的成长就像晚熟的果子,也许懂事比女孩来得晚些,但他也在努力,只是需要耐心和时间。多发现他的长处,肯定和赞扬他,他也多一份自信。您在他心中也不仅仅是一个父亲,有您这位老师来帮助和指引他,小李不会逊色于姐姐的。”听了这些,小李父亲不好意思地笑着点点头。
我把那篇作文留给了小李的父亲,他表示会保管好,也会好好想想孩子的话。
家访后不久,有一天上午,在学校里迎面碰到了给学校食堂送菜的小李父亲,他停车打招呼,对我说道:“老师,那天你走后,我和那小子谈了一下,你说的是,打是不能管一辈子的,和孩子聊了以后才知道我这个粗人也真是‘粗,一直只以为教育他不调皮就好,却一直忽略了他的想法和感受。那天我也想了自己的不足,以后一定改,总不能让孩子改错,自己却啥也不做啊。呵呵……”
再次,询问小李还想不想离开家了,他笑了笑摇摇头。周记里他写下了这样的话:“……那是我长大以来,爸爸第一次这样平静地和我聊天,没有了暴跳如雷,没有了威严的巴掌,只有坦诚的话语,虽然不多,但是我很高兴,爸爸心平气和地和我说了他在年轻时候也像我一样,爸爸说男人要有气量,多想别人的好,我听了,也想了很多……”
看着体育课上,在操场草坪上和同学聊天的小李,我的心里也多了一丝暖意。
【后记】
其实,不仅是像小李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家庭,我们身边有不少家庭是这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担任“执法者”,对男孩的教育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式,“打”+“呵斥”,粗放,简单,重“管”疏“教”,也未细思棍棒惩罚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具有较强的短时效应,却有长期隐患。面对这样的家庭,作为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上就要注意:
1.引导“狼爸”向“羊爸”转换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他的角色不应是单一的、严肃刚硬的“执法者”形象,男孩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如果父亲此时在家庭教育中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威,容易走进“威”有余,“理”不足的尴尬境地,从而使亲子关系紧张。教师可通过家访真诚交流,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接受意愿,表达的语气、口吻应平和,坦诚。帮助家长分析利弊,明白教育不得法,受伤的是整个家庭,及时劝阻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促使孩子的父亲转变“育”子=“管”子观念,更多关注“教”。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指导家长学会帮助孩子,让父亲明白自己也是男孩重要的人生导师。
2.鼓励“男孩教育”多一些“温情教育”
男孩的身心发展进程和女孩是不同步的,这也许使同龄的男孩的表现是“闹”而不是女孩的“乖”。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要引导家长正视这种差异,理性对待,不要因为孩子顽皮带来的苦恼而忽略男孩的情感需求。对男孩,多一些温情教育,让他感受爱、学会爱,而不仅是学会刚强。教师虽然不可能完全介入学生的家庭生活,但可以担任传声筒,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情感关怀。可以组织学生给家长写信,在家长会或者是家访时候交给家长,帮助他们学会倾听意见和感受,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如,给小李父亲看小李作文,了解孩子渴望父亲的温情关怀)。鼓励家长学会运用民主、宽容的语言和态度对待孩子,多交流,关注亲子沟通质量。
3.鼓励家长“多一双发现的眼睛”
作为教师,我们及时做好家校互通,沟通反馈给家长不曾发觉的孩子身上的优点。鼓励家长生活中对子女多一些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闪光点,发觉孩子的点滴进步,在恰当时机表达肯定,激励孩子,并不一定是要物质的形式,情感的表达同样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就像是鼓励的眼神和微笑会勉励孩子做得更好,(小李在作文里就表露了自己渴望得到父亲情感的奖励),也引领家长对孩子多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让孩子更自信。
也让孩子明白,爱,从不曾真正远离。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