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2015-09-10陈德育
陈德育
历史情境教学强调历史场景的再现,注重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思考。以生为本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它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推进探究学习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高一历史《五四爱国运动》教学实例,就构建历史情境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同仁讨论。
一、讲究导入,先声夺人,激发兴趣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情感和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兴趣的开始,源于导入能否震撼学生心灵。如何导入,怎样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伴随共青团团歌,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五四运动”浮雕的图片为背景,用幻灯片缓缓展示五四青年节的由来。共青团团歌有着雄浑的节拍、跳动的音律,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作为共青团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可以把学生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导课能够吸引、震撼学生,使学生融入精心设置的历史情境中主动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同时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实现情感教学。
历史导入设计有三种类型:一是影音、诗歌、图片等导入,重在激发兴趣,为学生“神入”历史奠定基础;二是复习旧知,构建新旧知识的桥梁;三是整合本单元或本节课知识体系,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应把导入当作课堂的首要任务来抓,不管是哪一类型都要精心设置情境,导出特色与新意,导出激情澎湃,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设疑问,身临其境,归纳背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能够自主掌握的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师不要做太多无谓的讲述;学生无法自主掌握的,则通过引用材料、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归纳及总结得出问题答案。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做的不是太多的讲述,而应该是引导、点评和总结。
展示以下材料:“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围,是令人感到窒息、令人满怀悲愤的黑暗环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对有志气的爱国青年说来,剩下的只能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拼搏。”让学生深入鲁迅所创设“窒息而悲愤”的情境,阅读概括课本所展现的五四前国内和国际形势。教师进一步设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那是不是没有外交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的发生呢?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专业素养。
三、说影思疑,创新教学,出奇制胜
给学生观看视频:顾维钧《我的1919》片段,设问:(1)中日辩论的焦点是什么?(2)巴黎和会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反映其实质是什么?(3)从中国外交的失败,你得出了什么认识?以上的三个问题由易到难,让层次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让后进生也深入情境思考,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回答问题的快感。
播放五四运动的教学视频,完后用幻灯片展示视频中“游行队伍天安门演讲”“火烧赵家楼”“军警逮捕同学”“北京学生纷纷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释放、罢免曹、章、陆”6幅图,请语言表达能力、历史知识贮备都较好的学生上台结合图片为大家讲解过程。让学生走上讲台,生生教学效果会明显优于教师个人讲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总结归纳表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两个阶段结果有何不同?原因何在?学生分析得出“五四运动期间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第二阶段的五四运动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两个结论。
以生为本的教学重视教学过程而非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而非教学结果,重视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以生为本的情境设置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历史学科丰富的、生动的资源优势,更直观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生动性、历史人物的鲜活感。教学模式要灵活多样。将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辩论赛法、历史剧的表演、担当“小老师”等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辩论、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由表及里,探讨意义,提升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走出校门后,知识可能遗忘,但思维能力却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获得有益的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五四精神”这一子目是对五四运动内容的深化和扩展。五四运动的性质、影响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学生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考。创设多种情境,提供多样材料,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多维思考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指导学生从“革命性质、领导阶级、革命范畴、发展方向”等角度分小组讨论对比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以领悟“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这一观点。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情境,开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直接对话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訓练和提高。
难点的解决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对相关材料进行阅读、思考,要充分运用情境进行思维拓展。
五、谈古说今,弘扬五四,深化情感教育
五四运动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要让学生情挚而不失于偏,气昌而不失于激,强调爱国而有理性,民族利益至上而不盲目,这是历史教学的一种艺术。
用共青团团歌为背景,以对五四精神的弘扬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用课件放映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及新时期国家建设的相关图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二·九”爱国运动、狼牙山五壮士、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青年突击队、汶川地震后新时期青年学子赶赴赈灾等。在历史和现实当中架起桥梁,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心感其情,提升爱国主义情操。依托这一情境,组织学生讨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归纳为:继续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同时,联系生活事件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理性爱国的情感教育目标。
总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用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视频展示、角色扮演、分组探究等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最终实现三维目标。历史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必须依托史料;二是启发性原则,必须能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历史认识,提升思维能力;三是趣味性原则,必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