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城市“互联网+”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2015-09-10张永民
文|张永民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加快推进中小城市“互联网+”工作的快速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在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独特引领作用,推进“互联网+”工程的实施,结合众多中小城市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中小城市“互联网+”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国发〔2015〕40号文件为指导,围绕践行“区域发展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平台聚集、模式创新、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互联网+”工作 ,进一步促进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强化规划导向、政策扶持、基础配套、市场监管等方面职能,全面优化“互联网+”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发展“互联网+”工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企业在平台搭建、模式创新、深化应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推动中小城市“互联网+”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二)创新驱动,示范推广
进一步突出扶优扶强,重点推进一批适宜开展“互联网+”的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鼓励和引导“互联网+”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在中小城市“互联网+”特色领域、重点项目、运营模式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
(三)主体聚集,融合发展
积极吸引“互联网+”龙头企业、知名企业落户中小城市,全面促进“互联网+”在传统产业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互联网+”的产业规模,深入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和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
三、工作目标
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实现中小城市“互联网+”工作在全省有地位、全市达一流的目标。
“互联网+”农业方面:建成中小城市集物流、信息、技术、生产、加工、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园。开发一批农业特色产品,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工业方面:加强“两化融合”建设,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推进办公自动化、产品研发信息化、成品销售信息化、生产制造信息化。加大宽带通信硬件建设力度,建设宽带城市、智慧城市。
“互联网+”服务业方面:推进互联网在金融、旅游、餐饮等服务业上的广泛应用,并取得实效。
“互联网+”民生方面:推进互联网在社区服务、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取得实效。
四、重点工作
围绕“互联网+”发展目标,中小城市重点推进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电子商务
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以城市服务中心为依托和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咨询、专业培训、信息对接、快递物流、法律支持、资金奖励和办公场所等公共服务和产品包装、推广策划、网页设计等特色服务,不断完善和充分发挥服务、扶助功能。
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套体系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与现代仓储集中化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大力支持商务集团建设物流园,推进“百县千乡万店工程”,引进快递物流公司融入商务集团物流园,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培育一批信誉良好、服务到位、运行高效的本地中小型快递物流企业,提高配送网络的城乡服务能力和农村覆盖面。
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电商主体。抓好淘宝村、腾讯馆、京东库(店)的建设,扶持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吸引一批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回乡创业;培育一批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商,为电商企业提供平台开发、信息处理、数据依托、应用系统和软件运营等外包服务。
积极引进电子商务基础开发项目。积极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本,开发建设办公楼宇、加工厂房等电商配套项目。
做好电商人才培训。依托商务集团和大中专院校等单位,整合城市职业教育和社会力量,开办电子商务培训班,着重面向农村创业青年、城镇待就业青年、青年学生和生产流通领域企业负责人,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培养网络经营人才。
(二)互联网+农业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提高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惠民、信息致富的目标。
推进农村信息化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完善并推广应用农业信息综合平台,加快整合建立涵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信息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培养,完善农村信息服务支撑体系。积极鼓励农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林、水产品销售渠道。
建设网上农产品电商集聚平台。依托阿里、腾讯、京东等著名互联网企业特有的网络销售渠道优势,推进中小城市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引导农特产品电商企业(网店)入驻,开展当地特色农产品网购活动,实现农特产品优质高价。挖掘和整合本地农产品资源,建立“企业+经营团队+网店”的三方合作经营模式,集中宣传和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
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利用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等平台,引导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为当地村民提供网络代购和各类产品销售等服务,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建设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重点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培训、农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应用、指导辖区电子商务发展等,不断提高乡镇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三)互联网+工业
推进“两化融合”,着力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一是加快基础通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高速互联网村村通宽带项目、互联网宽带接入提速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企业产品设计研发数字化、生产装备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产品智能化和市场营销电子化,促进本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化深入应用的机遇,依靠投资与科技创新驱动,大力引进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在中小城市落户的大型重点企业建成生产控制、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及产业链企业间信息集成系统,着力提高主要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竞争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在工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满足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重点加强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业园区信息服务能力。
(四)互联网+服务业
着力推进现代商贸配送物流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服务业与物流业对接,发展专业化、网络化、全流程的物流服务,构建城乡共同配送物流体系。
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推进前海迈信互联网金融项目,在中小城市大力扶持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
拓展信息服务领域。以专业化、精品化、规模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用好美团等应用软件,积极开拓信息查询、移动短信、IP电话、视频会议、远程教育、旅游一卡通、互动娱乐、多媒体服务业等网络增值服务。加强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网络的安全保障能力。
(五)互联网+旅游
大兴智慧旅游工程。加强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以游客为本,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构建以旅游管理部门、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为主体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智慧旅游体系。
智慧导游。通过互联互通平台将中小城市所有景区、星级饭店、游乐场所、旅行社、星级农家乐在百度地图等导航软件上定位,并自动显示周边的旅游信息,包括景区、酒店、饭店、娱乐、车站、购物广场、俱乐部等方位和详细信息,从而让游客更加方便。
智慧导购。将优质的旅游产品(包括景区门票、酒店住宿、餐饮、特产、车票等)在成熟的网络平台(如美团、大众点评网、携程等)串联销售,打通网上购买平台。
无线网景区全覆盖。各景区大力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工作,推进A级景区和高星级农家乐实现无线网全覆盖。
旅游卡系统。依托重点A级景区,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建设集景区门禁、充值消费、信息采集等功能的电子年卡,为游客提供“一票通行,全年畅游”,旅游商家打折消费、支付等服务。
(六)互联网+教育
按照“三通两平台”的模式建设中小城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整个平台涵盖教育门户网站、教育信息数据库、教育教学资源库、远程教育主播平台等,并实行协同建设、分级管理、资源共享。
深化教育门户网站建设与应用。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电子教育政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网上公开,拓展公众互动平台功能。到2017年,学籍管理、教师数据库、财务管理系统、基础年报系统、招生考试系统、学生资助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得到全面整合。
建立完善教育资源网。整合开发中小城市教育资源库,建立开放的、外联的城市教育资源网。本地教育资源开发重点:一是分学科组织市内各级各类教师筛选、制作和上传“微课”等各类优质教育教学共享资源;二是组织市内特级教师、名校长、名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将其治学、办学和教育教学经验与成果进行录播展示。到2017年,建成内容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含有学习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内容的教育资源网,为全市广大师生教与学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
搭建远程教育主播平台。以现有的城市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为基础,完成市级主播会场与各级各类学校主播教室建设。到2017年,全市学校都能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同步课堂。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实行名师主教、乡村教师助教的模式进行教学,省市县精品课程争取互动或录播共享。
开发数字化学习港。开发建设城市数字化学习港平台,为全市师生便捷阅读、快速查询和在线学习创造条件。一是通过整合、开发和购置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公共数字图书、电子期刊和教育视频课程;二是通过网络空间、教育博客等方式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的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三是依托名师资源和运营商开发视频家教点播系统,通过空中课堂,进一步规范课外辅导行为,提高课外辅导质量。
保障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全员培训,加快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校长队伍、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网管人员、实验员和图书管理员队伍建设。
(七)互联网+智慧社区
通过打造智慧社区为社区百姓提供便利,从而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推动城乡社会的进步。
建设社区互动平台。利用现有的网站、QQ群、微信等平台,将社区的活动信息进行及时传播,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社区动态。
建设城市公共数据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采集、共享使用的原则,加快建设公共服务、邻里社交、便民生活服务、志愿服务等四大公共基础数据库,完善并推广,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支撑智慧城市业务发展
建设支付平台。积极推进居民“一卡通”工程,整合资源,拓展居民卡在商业消费、公共事务中的应用,实现水、电、气、交通、通信、医疗等领域的便捷支付,构建涵盖各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商业便民服务体系。
(八)互联网+卫生
构建中小城市卫生建设“1131”网络框架,即:一个管理中心,一个网络平台,三大应用体系,一张居民健康卡。逐步建成以市、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公立卫生院的信息网络。
一个管理中心。在市、县卫计局设立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心,负责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确定各阶段具体工作并组织实施,组织卫生人才信息化相关知识培训,指导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
一个网络平台。搭建区域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市级管理平台,实现卫生系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市卫计局之间,县卫计局与市卫计局之间、县卫计局与县内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更好地为公众、行政部门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管理服务。
三大应用体系。一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院收费管理、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品管理、病案管理、处方管理、人事后勤管理、资产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模块以及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二是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居民健康档案、基层卫生信息等模块。通过建立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不断更新,实现对全市居民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三是建立完善中小城市卫生信息网,在不断完善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查询窗口、网上论坛等功能。
一张健康卡。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EHR),记录居民从出生到计划免疫、历次体检、保健、随访以及门诊住院治疗等一生中重大健康信息。健康卡可实现网上挂号、费用查询、病例查询等功能,与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卡、银行卡对接后,将实现刷卡、缴费、结算和自动转帐等功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中小城市推进互联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市长任副组长,市直各单位为主要负责人、各县区行政一把手为成员,负责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由市政府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另设8个专职办公室,分别是电子商务办公室、“互联网+农业”办公室、“互联网+工业”办公室、“互联网+服务业”办公室、“互联网+智慧社区”办公室、“互联网+旅游”办公室、“互联网+教育”办公室、“互联网+卫生”办公室,这些办公室主任分别由各部门负责人兼任。
(二)强化资金保障
从2015年到201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5000万元,用于“互联网+”产业引领、企业(网店)扶持奖励,培训贴息及相关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全力优化环境,打造政策洼地,大力引进一批重点创新项目,倾力扶持“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全市“互联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具体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实施。
(三)强化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有效宣传渠道,普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知识,广泛宣传报道“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示范点和典型人物,提升示范效应,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不断提高中小城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工作的影响力。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城市特色产品进行广泛宣传,全方位、多领域、高密度的宣传介绍城市网销产品,进一步扩大中小城市知名度。
(四)建立考评机制
按照全市统一制定的工作方案(1+8)进行分解处理,按月份、季度进度进行检查督办,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考评结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并加大“互联网+”工作分值的比重,促进中小城市“互联网+”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