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土壤限制因子改良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研究

2015-09-09叶达吴克宁赵华甫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农安县耕地质量土地整治

叶达 吴克宁 赵华甫

摘要:基于农安县农用地分等工作数据,确定影响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的土壤限制因子,探索对应的土壤改良方法并判定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分析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对农安县典型试验区存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和土壤酸化程度3个土壤限制因子在不同组合模式下进行改良,国家自然等别最高可提升一等,国家利用等别最高可提升一等,最大提升效果可将国家自然等别指数从1 756提升至2 345,将国家利用等别指数从1 003提升至1 242。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提升耕地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土壤改良;耕地质量;土地整治;农安县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5-3651-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5.016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soil factors to the quality of arable land,and get Nongan County,Jilin Province as a case. Based on date from farmland evaluation in Nongan County, making sure what soil factor limit the quality of arable land and proposing targeted soil improvement method. Then calculate the degree of arable land quality and analysis the effect of soil improvement to the degree of arable land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soil factors exist to limit the quality of arable land in experimental zone, they are soil organic content, soil construction and soil pH. Through improvement of these soil factors in different combination, the national natural degree of arable land quality from 11 to 10 and national utilizable degree from 10 to 9 at most in Nongan county. Correspondingly, the national natural degree index of arable land quality from 1 756 to 2 345 and national utilizable degree index from 1 003 to 1 242 at most. Soil improvemen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rable land quality enhancement.

Key words: soil improvement; arable land quality; land remediation; Nongan County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后备资源匮乏,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将占用大量耕地。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挖掘产能潜力则是破解耕地保护难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方法[1]。土壤作为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之一,是植物生长的基地。作物生长需要的具体条件虽然各有不同,但除阳光外,其余的条件全部或部分是由土壤供给的。在《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中,其所推荐的13个农用地分等因素中有9个与土壤直接相关[2-5]。由此可见,土壤对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耕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多关注于田水路林村等方面,缺乏对耕地不良土壤性质的有效改良措施,使得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6-13]。何冠谛等[14]在喀斯特地区进行的土地整治研究对土壤有所涉及,但偏重于土壤调查。在土地整治中引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的主要措施[15-17]。张德才等[18]应用5年耕地土壤定位监测取得的数据,对作物产量、肥料施用和土壤主要养分属性状况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良土壤的途径。吴金华等[19]结合陕西省神木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了相关因素对土地等级的影响,提出了土地整治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工程内容。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提出要将耕地质量提升一个利用等别,基于此,本研究针对不同土壤限制因子提出改良方法,明晰在差异化投入水平下进行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影响,为转变耕地整治模式、提升耕地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符合中国土地整治的基本方向[20-27],有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1 研究区概况与典型试验区确定

1.1 研究区概况

农安县隶属吉林省长春市(124°31′-125°45′E, 43°55′-44°55′N),位于长春市西北约60 km2的松辽平原腹地(图1)。目前,建成区20 km2,常住人口23.2万人,初具中等城市规模。全县总人口120万,其中农业人口90万。根据2011年农安县土地变更调查,全县农用地面积436 183.68 hm2,耕地面积390 160.21 hm2。农安县耕地等别(利用等别)分布表现为高等地和低等地少,代表较优效益的中上水平的利用等别较多。其中9等别地最多,10和8等别地数量相当,这3个等别的面积之和为367 718.17 hm2,占全县耕地的94.24%。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农安县农用地分等工作以及农安县耕地质量等别成果补充完善工作。

1.2 确定典型试验区

为便于进行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影响的对比分析,根据农安县耕地的质量状况,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且存在多个土壤限制因子的田块作为试验区。试验区位于农安县西北部的西林村,面积346.04 hm2,县域内与其质量状况相似的耕地面积较大,存在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酸化程度3个土壤限制因子。试验区一年一熟,基准作物为水稻,其在农安县的位置如图2所示,试验区耕地质量情况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技术路线

农用地分等指标及其分等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土地生产力形成的机理[28],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来衡量耕地的质量,能够客观地揭示耕地生产力,理清土壤因素对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明确土壤限制因子改良的实际作用效果,为耕地保护、耕地整理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29]。农用地分等别有3个层次的评价成果,即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土壤限制因子改良直接影响的是自然质量等别,而利用等别体现的是实际生产能力,因此,选取国家自然质量等别和国家利用等别作为衡量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提升效果的指标。

首先通过对农安县耕地质量情况的调查分析选择典型试验区,再确定此试验区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土壤限制因子,并提出针对各个土壤限制因子的改良措施。在对试验区存在的土壤限制因子选取一个或多个进行不同组合模式改良后,根据农安县农用地分等流程再对其进行分等评价,以此评判试验区改良后的耕地质量情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提升的影响。

2.2 耕地质量等别转换模型

在判别改良后耕地的质量等别时,为使评价结果全国可比,需对评价县级成果进行国家级转换。按照省等与国家等转换关系,将农安县计算的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结果对应转换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利用等指数,并依据规定隔断划分出国家级农安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按照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确定的吉林省农用地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确定农安县耕地省级等指数向国家级等指数平衡转换模型为:

ZG=ZS×2.088-110.836;

LG=LS×1.311 6+371.44;

式中,ZG表示国家级自然等指数;ZS表示省级自然等指数;LG表示国家级利用等指数;LS表示省级利用等指数。

依据等指数平衡转换规则,计算汇总单元的国家级等指数,按照400分的等间距确定国家级自然等别,按照200分的等间距确定国家级利用等别。并按要求转换成1等别最优、15等别最差的表示方式。

2.3 不同改良组合模式设计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关于吉林省农用地分等工作推荐因素的规定[3]与土壤限制因子筛选方法[30-32],结合农安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试验区耕地质量土壤限制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酸碱化程度。针对这3个土壤限制因子,提出不同的改良组合模式,借此对比分析在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影响。

探索单个及多个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影响。单因子改良指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一个进行改良;双因子指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两个进行改良;3因子改良指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土壤限制因子全部进行改良。不同改良组合模式设计如表2。

3 改良效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试验区改良前后的耕地质量情况(见表3),可以明晰在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的提升效果。

在单因子改良模式下,即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强烈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一个进行改良的情况下,耕地的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均有提升,但国家自然等和国家利用等可能均有所提升,也可能仅其中之一有所提升,亦可能两者均没有变化,这是由于一个耕地等别对应的指数是一个区间,单个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后的耕地质量指数可能无法越过原有的等别区间。但从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的变换情况可知,即使是单个土壤限制因子的改良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耕地的质量水平。

在双因子改良模式下,即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强烈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两个进行改良的情况下,耕地的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均有明显提升,国家自然等和国家利用等提升的概率与幅度与低投入水平下相比均有所提高,但也并非两者均必定会提升,这是由于一个耕地等别对应的指数是一个区间,而选择进行改良的两个土壤限制因子可能限制强度并没有达到能够引起改良后的耕地质量指数超越原有的等别区间的强度。但明显可得出的是在双因子改良模式下,耕地质量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比较容易直接引起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

在3因子改良模式下,即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强烈土壤限制因子均进行改良的情况下,耕地的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均显著提升,国家自然等和国家利用等也均有所提高。由此可以得出在3因子改良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提升耕地质量等别的效果明显。

4 小结与讨论

在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的影响程度不同。3因子改良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往往能直接提升耕地质量等别,对提升耕地质量效果显著;双因子改良模式下,耕地质量等别是否提升取决于改良的土壤限制因子的限制强度及其在耕地等别评定中所占的权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耕地的质量水平;单因子改良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往往不能直接提升耕地质量等别,但其耕地质量指数一般会有所提升,对提高耕地质量的效果比较有限。

对农安县典型试验区存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和土壤酸碱化程度3个土壤限制因子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并在组合模式下进行相应改良,国家自然等最高提升1等,国家利用等最高提升1等,最大提升效果将国家自然等指数从1 756提升至2 345,将国家利用等指数从1 003提升至1 242。

根据东北地区农用地分等国家利用等指数和标准产量间的关系[28],本研究的最大提升效果经计算可转化为标准粮产量从12 283.77 kg/hm2提高至14 673.58 kg/hm2,每公顷增产2 389.81 kg,增产率达到19.46%。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9亿t,粮食进口8 000万t[33],若考虑同样增产23.34%,则可实现粮食增产11 478.48万t,实现粮食完全自给。

吉林省农安县农用地分等评价7个因子中6个为土壤限制因子。因此,农安县的耕地质量等别与土壤质量状况有极密切的联系,相较于部分不以土壤质量状况为主决定耕地质量等别的地区,本研究可能不具有典型性。在进行以土壤限制因子改良为主的耕地整治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项目区耕地土壤限制因子的限制强度及强限制因子的数量,并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项目预算,确定合理的投入水平,以期制定出合理高效科学的能够提升地力,提高粮食产能,符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耕地整治规划方案,本研究对这些方面的考虑尚还不够全面,可能对现实意义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曾 靖.我国多角度粮食区域划分及粮食安全形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397-2400.

[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规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3]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第51期[C].北京,2006.

[4] 胡存智.农用地分等定级理论与方法研究[A].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5] BOUMA J,DROOGERS P. A procedure to derive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J]. Geoderma, 1998,85:101-110.

[6] 邹利林,王占岐,王建英.西藏农田土地平整工程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0):287-292.

[7] 胡 甜,鞠正山,周 伟.我国土地整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1(4):22-28.

[8] 何 灏,师学义.基于景观格局的农用地整理道路规划布局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1):232-236.

[9] 刘文平,宇振荣,郧文聚,等.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2):233-240.

[10] 李玉芳,荀文会,贾艳萍.沈阳市农村土地整治模式与策略探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9(1):109-112.

[11] 洪舒蔓,郝晋珉,艾 东,等.基于人地关系的黄淮海平原土地整治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4):251-259.

[12] 冯应斌,杨庆媛.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175-182.

[13] MCGEE T G. Managing the ruralurban transformation in East Asia in the 21st century[J]. Sustainability Science,2008, 3(1): 155-167.

[14] 何冠谛,林昌虎,熊源新,等.喀斯特山区农用地整治项目区土壤调查及改良利用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7):83-90.

[15] 黄 河.GIS支持下的莆田县耕地基础地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32(2):245-249.

[16] 徐志平.福建省基础地力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18(3);134-138.

[17] 张玉娟,周 勇,宁晓锋,等.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土地整理项目分析与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增刊1):172-176.

[18] 张德才,罗 颖,刘 涛.湖北省主要耕地土壤地力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4(3):53-55.

[19] 吴金华,吴国栋.基于RRM模型的神木县土地整治规划生态风险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3):76-82.

[20] 周 娟,袁珍贵,郭莉莉,等.土壤酸化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改良措施[J].作物研究,2013,27(1):96-102.

[21] 邵 华,石庆华,赵小敏.基于GIS的江西省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6):1137-1141.

[22] GUO Z B, WANG D Z. Effects of introduction of two kinds of legume species on soil quality in semiarid loess plateau [J].Agricultural Scienc&Technology,2013,14(2):384-388.

[23] 吴克宁,赵 执,赵华甫.耕地等级质量提升的途径[J].中国土地,2013(8):48-49.

[24] 张佳文,薛 强,郭 科,等.江西德兴大坞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及演化趋势[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9(6):129-134.

[25] 李有志,谢永宏,李 峰等.洞庭湖湿地杨树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2):234-249.

[26] 毛志刚,谷孝鸿,刘金娥,等.盐城海滨盐沼湿地及围垦农田的土壤质量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1986-1992.

[27] 杨永利,张 清,刘忠阳.一种滨海盐土的综合改良方法[P].中国专利,2008.

[28] 吴克宁,程先军,黄 勤,等.基于分等成果的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51-55.

[29] 李天杰,郧文聚.土地质量、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06(2):19-23.

[30] 宿庆瑞,迟凤琴,邢 哲.黑龙江省几种主要耕地土壤肥力限制因素的数学分析与筛选[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3):31-33.

[31] 张贝尔,黄 标,赵永存,等.华北平原典型区土壤肥力低下区识别及限制因子分析[J].土壤学报,2012,49(5):841-848.

[32] 周 建,张凤荣,张佰林,等.规模效应、生态安全、限制因素耦合的农用地整治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4):758-765.

[33] 朱晓禧,方修琦,高 勇.基于系统科学的中国粮食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6):11-17.

猜你喜欢

农安县耕地质量土地整治
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
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形势下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
农安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