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新挑战和新出路
2015-09-09利嘉伟郭又绮
利嘉伟 郭又绮
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而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又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制造业升级势在必行,主要路径有二:通过供应链变革,从最低成本国蜕变为最佳成本国;实施工业4.0战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近年来,“新常态”已成为中国经济最热关键词。中国原先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转向内需消费为主;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要向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化时代”过渡。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看似在被削弱。然而,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贡献下降是一个普遍而必然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在大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被撼动。例如美国政府近期就宣布要复兴美国制造业,将“美国制造”带回美国。奥巴马政府已经意识到制造业对创新和就业的重要贡献。
与服务业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相比,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意义更加重要。2013年制造业占GDP比重将近30%,制造业整体收入达9万亿元,2008年至2013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速达16%(见图1)。此外,制造业为全社会提供1亿多个工作岗位,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之一。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保障和就业角度,制造业对中国经济依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我们更要关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渐失
近期推出的BCG全球制造业指数研究将出口排名世界前25位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进行了量化比较。报告选取了工人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能源成本、汇率水平作为决定制造业成本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曾是中国制造业的突出比较优势,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人口红利消殆尽,这一优势在不断流失。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达到峰值,之后将慢慢下降。同时,在15-35岁的人口群体中,农村人口占比在不断减少,而城镇年轻劳动力对收入的期望在不断提高。此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而中国在2005年达到了7.6%,实际上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出现的东南沿海中小型制造企业“用工荒”已经凸显出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
工资水平的飙升也是劳动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BCG全球制造业指数研究显示,2004年,中国工人经生产效率调整后工资不到同时期美国工人平均工资的1/4,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然而在10年内,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飙升近三倍,而同期美国工人的工资只上涨了27%。
生产效率增速下滑且低于成本增长增速。中国制造业起步晚,基础较为薄弱。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中国当时拥有1亿工人,美国是由1000万工人完成的,这个数字说明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较为低下。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生产率也有了飞速提升。据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测算,2004年之前,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平均增速能达到15%。然而从2005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生产效率增速较前期有明显下滑,基本维持在5%-10%的区间。与此同时,工资水平和能源价格等成本却快速增长。例如2011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生产效率较2010年增长6%,但制造业工资增速为15%以上。
能源价格优势在降低。过去低廉的能源价格是中国制造业的先天优势,特别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然而BCG全球制造业指数研究显示,从2004年到2014年,中国工业用电价格上升了66%,而天然气成本更上涨了132%(见图2)。同时,全球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工业用能源价格虽然低于德国,但仍显著高于美国。以天然气为例,中国2013年含税工业用天然气均价约为每立方米0.3美元,而美国天然气含税单价仅0.13美元。
此外,中国能源价格机制存在先天不足,价格传导机制不能正常工作,终端用户不能感受到上游能源成本的变化,整个产业链被阻断,这意味着短期内相对紧俏的资源性产品会有所上升,而一些下游能源相关制造产业必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相比之下,随着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全面推进,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产量大幅增长,天然气等能源价格逐步降低。美国能源要素成本降低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复兴。
重要的一点在于:虽然中国煤炭储量丰富,但出于环境考虑,并未对其进行广泛使用。除页岩气外,中国没有大量的清洁能源。同时中国尚未对页岩气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随着对清洁环境的追求,中国的能源价格将继续上涨。
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升值了近25%,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的货币则兑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投资中国,但同时也极大地侵蚀了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中国在服装等传统出口行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均有所下滑,而越南、孟加拉国和墨西哥等国则开始赢得更大的份额。总体而言,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的上升步伐已经放缓,而在欧美的市场份额已经停滞甚至开始下滑。
供应链效率有待提高。目前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端效率较低,无论是从ERP、MRPII等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是从物流、仓储等外部资源的支持上,中国制造商与跨国制造企业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提升供应链物流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是加强制造业的关键之一。中国总体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近20%,而美国这一数字为9%。也正因此,GDP中约有22%是由存货构成的,相较美国10%的水平,整整多了一倍。
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失,面对印度、越南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低成本优势的竞争压力,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面临进一步被稀释的威胁,并且已经出现逐渐被取代的趋势。如果中国企业一方面丧失制造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又始终落后于发达国家,那么,中国制造业会在国际分工中被动地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制造业升级势在必行,主要路径有以下两条:endprint
供应链变革:从最低成本国到最佳成本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企业注意到仅仅关注劳动力成本是不够的,应该将生产多要素的综合情况加以通盘考虑。全球市场的透明化、自由贸易以及便捷的信息交流使得企业能够从世界各地方便地采购各类商品,中国已不再是全球采购中那唯一价格低廉的目的地。
另外,随着工业在欧美国家的日益发展,制造业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采购需求增加,中国单纯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已远不能满足需求。BCG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博士(Hans-Paul Bürkner)对此评论道:“对于中国来说,其制造业一开始是得益于低的劳动力成本,但是现在已经逐步发展起完整的生态体系——比如数以百计的制造商为苹果(Apple)提供零部件,然后再完成组装。所以,认为能够把制造业、工厂完全移向东南亚或是非洲,只是因为那里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现代制造业事实上需要一整个生态体系:好的基础设施、物流体系,这些都需要有机地组合到一起。所以我认为,中国仍然会是制造业大国。当然会逐步迈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活动会转移到越南、缅甸、印尼,但是仍然会是通过全球供应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因此,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将是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最有力途径。
应该指出的一点是,盲目追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一项危险之举。这样的优势将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而逐渐消失。同样的情况曾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和七八十年代的韩国身上。中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庞大的劳动力储备使中国得以将低成本的优势维持足足30年。除印度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够在劳动力储备方面与中国相媲美。由于大量制造业工作岗位寻求的是低成本的劳动力,因此越南等中小国家将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劳动力成本明显上涨的情况,这将使那些率先来到这些市场寻找低成本劳动力的企业再次重新考虑他们的选择。
工业4.0: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工业4.0的概念源于德国,它是指20世纪70年代制造自动化技术之后的第四波工业创新浪潮,它以自动机器人、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九项数字工业技术为基础。在这次工业转型中,传感器、机器、工件和IT系统将在整条价值链上融合到一起。这种实体设备与互联网相互连接的制造系统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对错误进行预判,并能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工业4.0技术将大大提升制造效率,推动经济转型,改进劳动力就业结构,并最终改变公司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
欧洲、美国和亚洲的企业已开始采用工业4.0的相关技术,争夺新时代制造业霸主地位的技术竞争已拉开大幕。BCG分析预测,德国制造业因生产效率提升创造的产值达900亿-1500亿欧元。除生产资料以外的可变成本将降低15%-25%。工业部件制造企业将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提升(20%-30%),例如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率将提高10%-20%。
面对工业4.0浪潮,中国制造企业必须积极寻求技术升级,否则在工业3.0时代裹足不前的中国企业必将被强大的竞争对手所淘汰。可喜的是,尽管技术一直不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但在一些新技术的引进中,中国并没有落后于传统的工业强国。例如中国制造企业的机器人技术采用速度比其他国家更胜一筹。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以及韩国的机器人技术采购量占全球总量的近80%,这一比例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保持稳定。而BCG的分析研究显示,走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前沿的国家,将在劳动力成本节约方面获得最大收益。按正常的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并扣除其他生产力提升手段所带来的成效后,到2025年,先进机器人技术预计将使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降低18%-33%。在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技术市场之一——中国,自动化生产的进一步普及将对工厂薪资的迅速提升和制造工人招聘难度日益加大所造成的成本竞争力下滑起到有力的缓解作用。今年5月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显示了中国政府对升级制造业的坚定信心和承诺,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
工业4.0技术的浪潮已开始席卷全球,对于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来说,这是一次绝好的转型机遇。无论接受与否,中国制造企业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力争成为乘风破浪的弄潮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