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塞罕坝锦蛇属动物初步研究

2015-09-09张学国

河北林业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蛇类红点塞罕坝

张学国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 围场 068466)

锦蛇属(Elaphe Fitzinger,1883)为蛇目游蛇科。资料记载全世界有50种左右,均无毒。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中国分布16种,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南和西南地区种类和数量均较多。百花锦蛇、黑眉锦蛇、三索锦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胆可入药,治风湿关节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整体去内脏泡酒、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1-4]。

1 研究地概况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 42°22′~42°31′,东经116°53′~117°31′。区域海拔高度 1500~1939.6m,面积 20029.8hm2。其中:核心区 7213.31hm2,占36.01%;缓冲区6083.89hm2,占30.37%;实验区6732.60hm2,占33.62%。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沙地移行区,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独特,生物物种丰富,生态景观变化多样,既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原,又有成片的沼泽湿地[5-6]。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专家教授共同组成调查组。在总体范围内,利用地形图和植被分布图,结合区域内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基于蛇类分布的植被类型,在保护区内调查了陆地样线110条和水系样线43条,分别选森林、灌丛、草地、湿地等不同生境进行采集。在采集过程中记录时间、地点、生境,形态学测量在实验室进行,测量头体长及计数背鳞、腹鳞,尾下鳞计数在解剖镜下进行,性别判定采用解剖法。通过观察所排粪便残骸来确定其食性[7]。

3 结果

3.1 形态特征和主要鉴别特征

本次野外采集共获白条锦蛇(Elaphe dione)(Pallas,1773)标本6条。外观形态:蛇体背面淡灰色或灰褐色。体背具3条浅灰白色纵纹,背面及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镶黑边的狭窄黑横斑;头背面具有一粗大暗褐色“∧”字形斑纹。眼后有黑斑,枕部具一对粗大黑纵纹。腹面黄白色或灰褐色,缀有黑色斑点。背面及体侧的鳞片具有红色小点。头圆扁平,与颈部稍有区别。体背淡灰色、或棕黄色,具有3条灰白色纵纹。并具有不规则镶白边的黑横斑。枕背有两块较粗大的纵行黑斑。

对各标本进行测量和鳞被计数(见表1),发现这些白条锦蛇雄性头体长585mm,尾长145mm,雌性头体长592mm,尾长136mm。吻鳞显露,鼻间鳞横阔而短;鼻孔侧开呈椭圆形。颊鳞1枚,眶前鳞1枚,具有1枚眶前下鳞;眶后鳞2(3)枚;颞鳞 2(3)+3(4);上唇鳞 8 枚(3-2-3)。下唇鳞11~13枚,4~5枚切前颔片;背鳞 23-25-19 行,背中央7~19行具微棱,腹鳞193~196枚,尾下鳞51~52对。

表1 塞罕坝白条锦蛇标本度量及鳞被计数

本次野外采集共获红点锦蛇(Elapherufodorsata)(Cantor,1842)标本 6 条。外观形态:头体背面淡红褐色或黄褐色,头背有“∧”字形黑斑,体背前段有4行杂有红棕色的黑点,逐渐形成黑纵线达尾背,腹面密缀不规则的小方斑。身体背面淡红褐色或黄褐色,头背有3条“∧”字形黑斑,体背面有4条棕黑色纵纹直达尾末端,纵纹为深棕色围边的红点连接而成,但尾部无红点,与这4条纵线相间的还有3条浅色纵纹,正中1条为红褐色,两侧为灰褐色;腹面前部淡黄色,中后部橘黄色至红棕色,杂以不规则的黑色方斑,交错相间排列成棋盘格状。腹鳞外侧与背鳞交界处有不规则黑点。尾腹面正中。

对各标本进行测量和鳞被计数(见表2),雄性头体长 560~620mm,尾长 95~120mm,雌性头体长560~715mm,尾长95~135mm。吻鳞较宽,前额鳞宽稍超于长,额鳞长度超过其与吻端的距离;颊鳞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2(3)+3(4);上唇鳞 7(2-2-3)枚,少数 8(3-2-3)枚;下唇鳞9~11枚,前3~6枚切前颔片;背鳞平滑,21(23)-21(19)-17 行;腹鳞雄性 178~185 枚,雌性180~186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58~65对,雌性 49~67对。

表2 塞罕坝红点锦蛇标本度量及鳞被计数

本次野外采集共获团花锦蛇(Elaphe davidi(Sauvage,1884))身体背面灰褐色,)标本6 条。外观形态:具3行镶黑边的深褐色圆斑,中央一行较大,两侧较小。背鳞起棱。身体褐色或灰褐色。体圆形,较粗,头略扁。头背有2条弧形深褐色斑,一条过眼斜向后直达口角,另一条向后至枕部。背中央身体两侧一共有3行镶黑边的暗褐色的椭圆形斑块,中央一行的圆斑大小是两侧圆斑的2倍以上,有1条不太明显的背中央线连接于大圆斑之间。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具不规则的淡灰色斑点。

对各标本进行测量和鳞被计数(见表3),雄性头体长 630~744mm,尾长 128~146mm,雌性头体长617~678mm,尾长129~150mm。颊鳞1枚,眶前鳞多数2枚,少数1枚;眶后鳞2枚或3枚;眶后鳞与前颞鳞之间常有1~2枚极小鳞,颞鳞2(3,1)+4(3);上唇鳞 8(3-2-3)枚;下唇鳞 11~13枚,前5~6枚切前颔片;背鳞除最外侧外,均具强棱,25(23)-23(21)-19(17)行;腹鳞雄性 173~182枚,雌性175~184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 65~70对,雌性 65~69对。

表3 塞罕坝团花锦蛇标本度量及鳞被计数

3.2 生态习性

白条锦蛇栖息于塞罕坝林区、湿地水域等各种环境中,是河北最常见的蛇类之一。生活环境多样,以鼠类、鸟类、鸟卵等为食,耐饿力极强。红点锦蛇半水栖蛇类,生活于近水的草丛中,喜在沼泽、河流及水泡附近活动。以鱼类、蛙类、蝌蚪、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团花锦蛇生活于平原、丘陵、开阔的河谷地带、山路旁及植被稀疏的沙壤土山上。多栖于较湿润的石下或草丛中。曾发现与蝮蛇同居在一个洞中,以鼠类、蛙类、蜥蜴及其他蛇类为食。

4 讨论

锦蛇属是我国北方分布广泛的无毒蛇。生活力强,耐饥渴。捕食鼠类,有益于农林业,可入药,为国家和河北省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应加强保护力度。对锦蛇属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蛇类加强保护,同时采用人工养殖技术。对蛇的食用、药用、贸易,应该坚决走人工养殖之路。野生蛇类具有强劲的捕鼠能力,不可再进行捕杀!对其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5 结论

本文对塞罕坝保护区锦蛇属的3种蛇的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的初步研究,丰富了我国锦蛇属在河北地区的相关资料。

[1]陈强,冯孝义.甘肃蛇类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88-91.

[2]赵肯堂.内蒙古自治区爬行动物区系与地理区划[J].四川动物,2002,21(3):118-122.

[3]樊龙锁,郭萃文,刘焕金.山西两栖爬行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141-142.

[4]江耀明,赵尔宓.中介蝮与草原蝰的食性观察[J].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资料,1978(4):10-11.

[5]黄金祥,李信,钱进源.塞罕坝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8.

[6]刘春延,赵亚民,刘海莹.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9.

[7]宋鸣涛.蛇类数量调查方法[J].动物学杂志,1991,26(3):30-31.

猜你喜欢

蛇类红点塞罕坝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2020红点最佳设计奖
蛇类发酵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蛇类食性及其对农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概述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经济蛇类养殖与开发利用
勘误
2017红点最佳设计奖
塞罕坝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