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模型研究

2015-09-08蒋一平

现代情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

蒋一平

[摘要]现有关于粘滞知识的研究主要从粘滞知识成因出发,探讨粘滞知识转移的模式,提出降低知识粘滞的对策,粘滞知识的测度鲜有提及。图书馆情境下,本文根据DIKW层级模型,梳理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借鉴Shannon信息熵理论,提出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基本模型;并根据测度模型的特征,提出对图书馆的启示。

[关键词]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2-0036-05

1 研究背景

粘滞知识最初是Von Hippe在研究技术问题时发现的,中外学者围绕粘滞知识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

1.1国外研究现状

一般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情境将国外粘滞知识的研究分为3个学派,分别是技术创新过程学派、组织内转移学派和组织间转移学派。

技术创新过程学派以Von Hippe为代表,探讨如何通过处理粘滞知识来实现技术的创新,提出相应的创新管理工具;组织内转移学派以Szulanski为代表,探讨组织内部粘滞知识的成因与影响因素、转移影响因素、转移过程及促进转移的措施;组织间转移学派以Simonin为代表,关注组织间粘滞知识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及促进组织转移的对策。这3个学派尽管探讨的情境不同,但探讨的内容均围绕粘滞知识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降低知识粘滞的对策。

1.2国内研究现状

为了探讨国内粘滞知识的研究现状,在CNKI以“知识粘滞”or“粘滞知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进行相关性筛选之后,检得52篇文献。这些文献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2.1概念

学者们对粘滞知识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成本论:知识转移的成本或知识流动的难度;知识论:难以转移和流动的知识。成本论着重探讨的是知识转移要付出的成本或代价;而知识论则立足于研究这部分无法实现转移的知识本身。知识粘滞描述的是特定状态下的一种特殊属性,是指知识在转移或共享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障碍,从而表现出来的阻滞和缓慢状态。

1.2.2影响因素(知识粘滞的成因)

粘滞知识的影响因素(或称之为知识粘滞的成因),始终是国内学者研究与探讨的热点,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对于粘滞知识影响因素的归纳于总结也不尽相同,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表述如表1所示。

大部分对于粘滞知识的研究是基于知识转移或共享的普遍情境,也有探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情况,如张春勋等探讨了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知识粘滞成因;王毅等讨论了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黄安强等研究了企业内部粘滞知识的影响因素。

1.2.3相关理论模型

国内学者对粘滞知识进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如:曾款等提出了团队内部粘滞知识转移概念模型;王毅等提出了粘滞知识转移模型;梁启华等提出了企业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管理框架;张玲玲等提出了知识密集型企业粘滞知识转移模型;黄安强等提出了粘滞知识转移的W-S-R模型;赵梅等根据Szulanski G的理论提出了粘滞知识转移的四阶段模型。张春勋等构建了基于fuzzy-set和D-S理论的知识粘滞程度综合评价模型。

从国内外粘滞知识相关研究的综述中不难发现,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基本一致,主要是分析不同情境下粘滞知识的成因或影响因素,从而探讨粘滞知识转移的模式,提出降低知识粘滞的对策;明确而定量地提出测度粘滞知识的研究还鲜有出现。本文将探讨在图书馆情境下,具体测度粘滞知识的方法。

2 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原理

尽管专门研究粘滞知识测度的理论还不多见,然而对于信息测度、知识测度的研究则已然是丰富而成熟了,其中Shannon信息熵测度方法给出了十分规范的公理化定义,对信息测度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并在通信领域获得了实际成功的运用。

2.1Shannon信息熵测度理论

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在日常的统计分析中,常利用概率作为衡量不确定性的指标,因此可以推断出信息的度量应是其概率的函数。

2.2图书馆情境下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对于图书馆的读者而言,阅览文献之前,文献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未知与不确定性的存在,借阅文献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未知与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比照Shannon的信息定义,可以认为读者借阅文献的行为是一种寻求信息、探索知识的过程。然而信息与知识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讨论图书馆粘滞知识之前,需要先明确这两者的关系。

DIKW层级模型对信息与知识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经量化之后可构成逻辑上科学合理的概念链:物理信息经社会传递转化为可接收的客观信息;可接收的客观信息经主体吸收,转化为主观信息;主观信息经结构化成为知识。根据这一理论模型,文献是载体化的信息,图书馆作为文献中心,其文献信息的传递情形可用图1表示。

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是物理信息,文献信息进一步细化,包括:纸质文献信息、电子文献信息。这些文献信息中可传递的信息S是有效的,是客观信息,不能传递的信息则是无效信息,本文只讨论有效客观信息S的转移问题。

可传递的信息S由于受到图书馆的情境因素(如:图书馆服务模式、组织文化、硬件条件等)、知识特征因素(如知识本身复杂度、系统性等)等多方面的限制,具体实践中无法实现全部的转移;其中传递给读者的部分,变成了主观信息;剩余部分则成了粘滞信息日,日在改变受限因素的情况下,能实现传递。

到达读者端的主观信息S1由于读者认知因素(如读者知识水平、接受意愿、信息素养、信任感)等方面的影响,实践中很难被全部吸收,但本研究探讨理论上的理想状态,认为主观信息存在全面知识化的可能,因此认为被读者接收的部分变成了读者的知识K1,尚未接收但存在接收可能的知识便成了粘滞知识K2。endprint

根据以上的论述,存在以下数量关系:S1=S-H,K2=S1-K1

本文研究探讨的便是粘滞知识K2的测度方法。

3 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模型

3.1测度模型的理论基础

根据信息熵理论,图书馆的信息量应是其信息符号传递概率的函数。图书馆两种文献类型传递概率的表征各不相同:纸质文献主要是通过读者的借阅来实现知识的转移,因此可以用纸质文献的借阅率来表征传递概率;电子文献知识常以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形式存在,因此可以用数据库的下载率来表征传递概率。

说明:本例中3本图书包含有效信息总量S为317000bit,经过例中的借阅行为,实现转移的信息S1为304391bit,粘滞信息H为12609bit;根据本文的假设,实现转移的信息均有可能转化为知识,因此本例中3本图书的知识总量S1为304391bit,其中真正为读者吸收的知识K1为264391bit,粘滞知识K2为40000bit。

5 对图书馆工作的启示

对于图书馆而言,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能力,就需要不断探索降低图书馆信息与知识粘滞的程度,根据图书馆粘滞知识的测度模型,图书馆降粘途径可以从三方面考虑:

5.1为每种文献找到合适的读者

依据信息熵极值性特征(见(6)式),当每种文献的借阅率相等时,图书馆的信息量实现最大值,因此降低图书馆的信息粘滞,要努力为每种文献找到合适的读者,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一种文献的作用。

5.2为每位读者找到需要的知识

根据信息熵扩展性特征(见(5)式),当只是多了一个概率近于零的事件,则它对于集合的熵值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增加借阅率低的文献,图书馆实现传递的信息也是无增加的。因此需要努力从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增加借阅率高文献、增加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文献。

5.3增加读者与图书馆知识的接触机会

根据粘滞知识测度公式(10)式,粘滞知识量是与条件概率是成反比的,因此降低图书馆知识粘滞,就要提高读者与图书馆知识接触的概率,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让读者走向知识,通过构建开放便捷的平台,使读者轻松获得知识;另一方面要让知识走向读者,通过不断加强宣传推广,从而提高文献的关注度。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去图书馆坐坐
图书馆
图书馆里送流年
夜间的图书馆
图书馆里的小惊喜
图书馆 Library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