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常态下看河南

2015-09-08严全治教授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2期
关键词:协整河南省科技

■ 严全治 教授 赵 冉(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00)

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常态下看河南

■ 严全治 教授 赵 冉(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00)

本文在从科技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两方面分析河南省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利用1991-2013年的地区GDP、R&D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数据,采用协整及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新常态 经济增长 R&D经费投入 科技活动人员 方差分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这也预示着在调整经济增速和经济结构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对发展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引擎。新常态下有机遇也有挑战,河南省同全国一样,在新常态下面临着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呈现出自身特有的阶段性特征。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河南省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在分析河南省科技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代表性指标且跨度较大的时间序列数据和协整及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而得到更有价值的提高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科技创新投入现状

(一)研发经费投入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引擎,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体现在R&D投入。因此,科技的进步依赖于充足的R&D投入,R&D投入的数量与使用的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R&D经费投入规模与强度。1991年,河南省R&D经费投入仅为0.65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06%,直到2012年该比重才突破1%。河南省R&D经费投入的总量是逐年扩大的,特别是《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加快创新型河南以后,研发经费投入增速明显加快。2013年的数据显示,河南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到达355.3486亿元,占全国总投入的3%,年均增速33.17%。如表1所示,从中部六省看,河南省在R&D经费投入总量中排名第二位,但是与其他省份差距不大,其中湖北省投入最多,江西省投入最少。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惯例,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实现要求R&D投入强度要达到2%以上。2013年,河南省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1.11%,与全国2.08%的水平相差近1%。

R&D经费投入结构。通过分析研发经费投入的结构可以发现,企业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如图1所示,1991-2013年期间,全社会R&D投入中用于试验发展的投入远超过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而基础研究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应用研究来源于社会投入和政府投入,试验发展来源于全社会投入,在财政投入总规模稳定的情况下,试验发展投入相对增加,说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投入在增加。

(二)科技人员投入

科技人才总量。2011年,河南省颁布《河南省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中指出,科技人才是河南省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大力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科技研发环境。2008年,全省科技人员数超过20万人,随后逐年稳定增加,2013年达到33.0257万人,6年内增长近160%,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约31人。同时2013年全省研发人员为21.63万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为15.25万人,较2008年增长近209%,增长势头迅猛。研发人员中博士、硕士为2.8万人,占比13%。这体现了河南省科技人员数量上的较快增长,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研发人员数量也稳步上升,科技人力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表1 2013年全国与中部六省R&D经费投入情况

表2 河南省科技人才主要分布情况

表3 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4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表5 LNGDP的方差分解

图1 1991-2013年河南省R&D经费支出结构

可以看出,河南省在人才总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匮乏,特别是两院院士、国家863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省部长江特聘教授等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较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科技人才开发投入不足,能够解决重大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少,科技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科技人员结构。企业、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是河南省科技人才的主要集聚地。结合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分布情况,2013年,企业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以及研发人员数量分别达到23.05万人和12.51万人/年,均超过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分布数量(见表2);从分布比例看,将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看为一个整体,2013年在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和研发人员比例分布达到了74%和86%(见图2,图3),在三大创新主体中占明显优势,特别是研发投入这一比例已经超过80%,这更凸显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体现河南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的相对不足。

河南省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及VAR模型

VAR模型是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的滞后值作为解释变量函数来构造模型,依据模型,选取三个变量,一方面用R&D经费投入(用R表示)作为科技投入指标,它是衡量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用科技活动人员数(用P表示)作为人力投入,另一方面用河南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91-2013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2013年和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为消除异方差,将原数据序列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NGDP、LNR和LNP,并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原数据LNGDP、 LNR和LNP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变量D(LNGDP)、D(LNR)和D(LNP)都是平稳序列,即都是一阶单整,根据协整理论,变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是基于VAR模型进行的,需要明确模型的滞后阶数,综合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等各项指标,最终选取最佳滞后期为3。

(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由于LNGDP、LNR和LNP均为I(1)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滞后期为无约束VAR的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所以协整检验模型的滞后期为2。使用JJ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所示,在10%的置信水平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变量之间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表达式为:

从协整方程的结果可以看出,从长期来说,R&D经费投入对GDP的弹性系数约为0.331,科技活动人员对GDP的弹性系数约为0.291,即R&D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每增长1%,将分别引起河南省GDP增长约0.331%和0.291%,这说明从长期来看,R&D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的增加提高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对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协整关系式说明的是变量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而变量的短期均衡关系,则可以由误差修正模型来表述。这是根据格兰杰定理表述,如果几个非平稳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短期均衡关系。因此,用Eviews6.0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去掉不显著变量后,其模型表达式为:

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到,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当前一期的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时,调整系数将以一定的速度将其拉向长期均衡状态。结果表明,上一期的河南省GDP每增加1%,将推动本期GDP增加约1.27%,上一期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增加1%,本期GDP将增加约0.15%。由于短期调整系数显著,因而河南省GDP与科技人员投入的偏差将会随着时间,以0.09%的调整力度使非均衡状态越来越向均衡状态调整。可以看出,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在短期内不显著,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人员投入对河南省经济增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河南省在注重经费投入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因此,加大科技投入的策略选择上,在综合长短期投入之时要更加注重长期投入政策的稳定性和递增性,形成可持续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

(三)脉冲响应函数

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之前,要对VAR模型的平稳性进行AR检验,依据VAR(3)模型,共存在9个根,结果如图4所示,模型的单位根均在单位圆以内,说明该模型是平稳的,可以进行脉冲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如图5所示。

观察图5,GDP对R&D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路径,发现在本期给河南省R&D投入一个正向冲击后,地区生产总值在开始时保持稳定,第三期后正向效应逐步增强,到第10期时达到最大值。这说明河南省R&D投入受外部条件的冲击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影响逐渐加强。而GDP对P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路径存在波动,在本期给科技活动人员投入一个正向冲击后,地区生产总值先是在开始出现一期正向效应,随后变为负向效应,到第9期后又转为正效应且逐步增强,第10期达到最大。这说明了GDP与科技人员投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也具有长期性。

(四)方差分解

为了更加准确的研究河南省研发经费投入、科技活动人员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方差分解分析研发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在不同时期,研发经费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和地区GD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同。在滞后一期,地区经济增长对自身的贡献最大,为100%,随后贡献度一直下降,在滞后10期时达到21.55%。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对GDP的贡献在第1期为0,随后处于波动状态但变化不大,在第5期达到最大5.31%,在第10期下降为1.26%,整体来说贡献度不高。研发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滞后一期时也为0,随后贡献度持续增大,到第6期快速增长为22.21%,第10期达到最大值77.15%,总体而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协整和VEC模型表明:河南省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短期内不显著,但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原因可能是R&D投入的促进作用存在时滞性,需要一个中间转化的过程。从长期来看,R&D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投入都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且弹性系数分别为0.331%和0.291%。

脉冲响应函数表明R&D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最终都会对经济产生正向影响,但是科技人员投入的效果并不显著,这与河南省偏粗放型经济增长情况相关,但是GDP的增加对R&D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具有显著的影响。这说明经济发展了,科技创新环境得到改善,创新的需求增加,进而激励全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河南省GDP的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单纯增加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并不会引起经济的显著增长,而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在长期内显著提高,所以要综合提高科技投入就要同时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

(二)建议

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下一步的R&D投入方法与标准应以务实、精准为原则,在投入模式上应以情景因素—注重微观绩效—将关注点放在拥有更多“质”和更高 “量”的知识的创新驱动核心主导企业,改变均质化的一般性、通则性上的投入方式,不断提高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而实现R&D投入和经济增长两者长期稳定的均衡发展。

图5 GDP、R&D与P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

进一步完善科技经费机制,保障科技投入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应通过制订《河南省科技进步条例》,用立法的形式,保障科技经费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要想保证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持久性,就需要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对R&D经费投入的管理,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的科技融资管理体系,完善科技经费的监管制度,强化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同时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持续增加企业的科技投入,促使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对于研发增长快、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特别是在政策制定上,对相关科技项目资助上给予企业必要的支持,多方面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明确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经费投入主体,研究表明企业的科技投入与企业的科技产出、营销收入、利税等都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创新必须要和生产结合,结合就必须强调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以实际经济社会效益为衡量标准,不只是单纯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必须要创造新的增长点,实现创新成果到产业活动的转化。同时,明确不同类型企业研发投入占营销收入比重,进一步发挥创新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头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政府应给予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重点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政策,创新产品和技术的采购优惠政策,激励的金融贷款政策等,保证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1.徐济超.省政府关于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专项工作报告[R].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2013

2.李兴江,党婕.财政科技拨款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5)

3.纪杰.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动态均衡研究—以重庆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3,26(2)

4.李威武.河南省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

5.张赛飞,邓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6.姜明君.基于DEA的我国能源R&D经费配置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11)

河南省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TY027);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JJ-RW02)

F127

A

猜你喜欢

协整河南省科技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
中国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协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