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北京流通产业发展探讨
2015-09-08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 张 弘 教授 邓 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
新型城镇化与北京流通产业发展探讨
■ 张 弘 教授 邓 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
北京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流通产业在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探索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京流通产业如何寻求突破、让流通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的经济功能、促进和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京流通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京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北京流通产业 新型城镇化自主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而流通产业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主要着力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将大有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平台。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流通产业在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使其得到质的提升,能否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引导支持实现新的突破,让流通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的经济功能,促进和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建设与流通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城市是经济生活的载体,而商业则是城市功能的基础,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流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生产,没有流通,商品与服务将无法输出,从而阻碍了商品价值功能的实现。流通产业是城市与流通活动共同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体现在城市内部,也作用于城市间构成的城市群,流通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会为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城市内部的流通产业发展
1.流通产业是以城市为基础的历史发展产物。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的封建历史时期,“坊”与“市”最初具有明显的界限划分,集市的出现是当时商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日益增多的居民生活的需要。只要有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也就必然会有市场的存在,它会使得交换主体向特定的场所进行集聚,然而当时对“市”的管理涉及到时间、地点等方面,有着较多的限制,因此当时的流通网络规模十分有限。北宋以后,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得以解禁,城市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城市内部流通产业的发展与“人类的市场交换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张闯,2010),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使得人们逐渐集中到地理位置适宜、交通较为便利、易于进行商品交换的地方居住,商品流通的集散活动也就日益集中于此,因而形成了人、财、物以及信息等要素资源集中于城市的局面,以城市为基础的流通产业因此得以不断发展。
2.流通产业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是客观要求的体现。流通产业的发展以城市为基础,与城市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经济活动的聚集性、经济联系的便利性、经济活动的高效性、技术经济的开放性、城市经济的层次性、城市作用的整体性”(洪涛,2011),上述这些特点,决定了城市不仅是商品生产的聚集点,在更大的范围内又是生产的组织、协调中心。以城市为基础的流通,与生产互为前提,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城市的基础性作用将便于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从而促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同时也便于各类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完善各类市场的组织形式。
3.流通产业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是城市进程的结果。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引导,城市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化也将导致原有城市不断升级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因此将进一步驱动人流、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不断向城市的核心区聚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将得到不断地完善,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流通产业发展的关系最为紧密。当城市在其空间范围内已经拓展到一定范围,很难依靠其自身力量实现产业新的发展,此时就需要相邻城镇来弥补、转移、吸纳其自身在功能、结构等方面的不足,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应解决了空间与时间上的问题。于是,如图1所示,城市在其不断发展进程中就形成了流通产业发展以城市为基础的结果。
(二)城市之间的流通产业发展
1.城市间流通网络形成原因之一:要素不均。生产力的绝对差异是产生两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间(或城乡间)流通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间城市化进程的不同,劳动力要素也存在着差异,流通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的效应,因而会导致劳动力要素在城市间(或城乡间)转移,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均衡,此时将使得欠发达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工资率上升、GNP增长,发达城市地区GDP增长的效应,此时城市间的流通网络也就因此形成。
2.城市间流通网络形成原因之二:企业分工。伴随着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流通主体与客体的数量众多,流通产业的微观层面是各工商企业,“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以及企业交易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化和分布”(张闯、夏春玉,2009)使得完全依靠各企业之间直接的碰撞实现规模和数量巨大的交换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专业化是各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因此也就形成了产业内的分工,这种分工不仅存在于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同样存在,它是城市内部分工的延伸与扩大。
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的异地性和分散性,直接决定了流通网络在空间上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流通网络正是由诸多微观的流通产业内的企业构成,它们的经营活动是构建起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基础,因此,也就需要有大量不同规模的中心市场和功能不同的专业流通机构。当区域内中心城市的中心市场的空间位置确定以后,大量流通机构将会向中心市场集中,在这种时空变化过程中,城市间流通活动日益频繁,城市内部自给自足的程度将会降低,但由企业分工所致的专业化程度将大幅增强,城市间的流通网络也就因此形成。
3.城市间流通网络形成原因之三:科技发展。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流通产业相关技术专业化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成果就是商业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应用,它使得城市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城市间的流通网络也因此形成。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薄弱,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物流的作用还不明显;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物流的空间功能不断显现,运输与配送形成了空间线路,装卸与搬运构成了空间结点,由此则形成了城市间的流通网络,保障了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零售企业特别是大型零售企业,也因此越来越多地利用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直接与厂家进行联系进货,高效地物流运作为企业实现货如轮转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提高了流通的经济效益。
由于信息化发展而诞生的电子商务,更加完善了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内涵,增强了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密度,拓宽了城市间流通网络的界限。它使得流通网络的主体不再仅限于厂商与企业,消费者也将在流通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C2C模式就是典型范例;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电子商务具有打破空间隔阂与时间障碍的功能,随时随地的商品交易让城市间流通网络不断提升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京流通产业的发展思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这一提法分别从间接与直接两方面指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流通产业发展,其原因在于流通产业既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主要着力点,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也充分体现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流通产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着重要地位,新型城镇化不断建设,也将使流通产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北京流通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要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推动北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全面提升北京的城市综合实力,强化首都的辐射作用,遵循绿色、智慧、人文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形成特色发展的良好局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及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北京流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北京流通产业应当理清“内外并举”的发展思路,定位“立足北京市放眼京津冀”的发展目标,坚持“辐射”与“辐扩”作用统筹兼顾的发展举措,如图2所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积极探索实践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京流通产业的发展对策
北京流通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新型城镇化也为北京流通产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流通产业也具备了进一步变革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京流通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应当是内外并举,既立足于北京市自主提升,又放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作用的强化要通过体系建设、服务优化、品牌创建、业态创新、网点完善、科技应用、组织程度提高、集聚效应彰显等方面落实;辐扩作用的发挥则要发挥城市群联动作用与释放城镇化政策效应,实现“以退为进”推动“革故鼎新”。
(一)助推北京市自主提升强化辐射作用
1.优化流通产业服务功能。北京流通产业中的商贸服务业近年来始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商贸服务业仍能大有作为。商贸服务业“服务”的对象是人,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也是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树立,“更加重视服务的人文化并且使商业同文化相融合发展”(王水平,2012)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理念是赢得顾客的先决条件,只有赢得了顾客的心才能为企业、行业、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服务功能的作用对流通产业而言十分重要,它将是流通产业软实力的体现,是各企业进行综合实力较量的重要手段。流通产业服务功能的优化除了体现在提升经营环境的舒适度、便利度等方面外,还应当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实现流通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的作用,其服务功能作用于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业等,并不断取得优化,最终凭借流通产业的优质服务进入消费者心智。
2.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传统零售业态应当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展开变革,创新能力是商业企业获取市场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王水平,2012),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已经对传统业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流通产业的发展要紧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展O2O等交易形式,实现多渠道的经营发展之路。同时应当着眼于农村网民,他们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成为在线交易新的增长点,农村网民数量增速要远高于城镇网民,农村电子商务的使用率却远低于城镇,这一巨大的增长空间,将对流通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应用除了体现在网络技术以外,低碳绿色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的绿色农业、绿色制造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够为绿色经营提供相应的绿色商品”(赵亚平,2012),从而北京零售业的绿色市场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构建绿色供应链,形成良好的上、下游关系,协调好与供应商、消费者的关系,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建立绿色供应链就是要让供应商树立绿色理念,在流通环节注重低碳环保,同时也将形成零售商自身的绿色营销。
3.不断完善商业网点。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人口集聚使得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度提升,由于商业网点密度与人口密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这也必将要求城市的商业网点同步加密并逐步向郊区县以及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增加流通服务网点,拓展网点功能,进而提升农村合作社的运输配送能力与服务管理水平。伴随着流通服务网点的不断扩充,将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将会进一步吸引大型零售网点到城郊地区以及农村设点布网,近年来许多购物中心落户城市郊区也正是流通网点向外扩网的体现。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将伴随着社区数量的增加,北京市政府要求到2020年力争将便民商业服务网络覆盖90%的城市社区并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城市的宜居需要依靠社区,社区商业的品质将直接影响到社区内居民的生活。社区商业的核心是要体现其便捷性,要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需求,除了体现在购物、就餐等方面以外,还要涵盖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形成多元复合的功能。
伴随着北京新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转移,新城区居民的迁入将带来新的市场和消费需求,新城区的商业需要升级发展。新城区商业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布局网点,满足最基本的消费需要;其次要与主城区形成功能互补,即发展由于受空间、资源等条件限制中心城区无法发展的商业功能。新城商业的发展模式可以跨越业态发展的中间形态,直接构建现代商业中心区等新型商业形式,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对接与全面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二)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辐扩作用
“京津冀城市群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是今后7年内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北京流通产业的发展也应当在立足北京市的基础上放眼京津冀,在强化自身辐射作用的前提下加大对周边城市地区的辐扩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1.发挥城市群联动作用,实现北京流通产业“以退为进”。作为流通产业发展“龙头”的北京,在其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依托京津冀城市群的联动作用,紧密与天津、河北等地展开合作、形成合力,通过统筹规划、协商对话,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产业布局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北京流通产业的发展不应当谋求总量高、规模大、种类多、形式全,而应当着眼于谋改革、转观念、提质量、上水平;要敢于“以退为进”,要对北京流通产业中不适合或者不能够顺应新时期首都功能定位的部分进行疏解,通过“退”除制约因素、落后产能,集中精力对流通产业中的核心行业、业态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育,朝着转型升级、现代发展迈“进”。
2.释放城镇化政策效应,推动北京流通产业“革故鼎新”。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引领作用将为北京、天津等地的新城建设提供支撑与保障,“新城作为中心城功能疏解的“重要空间载体”、缓解中心城压力的“反磁力”基地”(文魁、祝尔娟,2014),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与作用。北京与天津中心城区流通产业的发展情况较好,而在新城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新城与中心城的对接将实现北京流通产业的“革故鼎新”,变“革”中心城区的发展模式,鼎立新城创“新”发展。
流通产业在新城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挥集聚作用,吸纳人口与劳动力,这一举措除了可以实现劳动密集型的流通产业从中心城区转移出去,同时能够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还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产业的转移在实现自身升级发展的同时还要促进新城功能的完善,流通产业的发展要依靠于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将带动新城在交通市政、信息网络、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快前进步伐,从而提高新城居民的生活便利化,实现新城公共资源与中心城区的均等化,推动北京流通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化。
1.张闯.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理论与实证[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洪涛.流通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张闯,夏春玉.城市间流通网络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0)
4.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2012[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5.王成荣.北京流通现代化:饱和度、成熟度、繁荣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章迪平.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工商大学,2010
7.赵亚平.北京零售业绿色经营发展研究—基于理论与跨国零售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8.王千,赵俊俊.城镇化理论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6)
9.王水平.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空间研究[J].财贸研究,2012(6)
10.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1.吴旭晓.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3(3)
12.新玉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13.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
14.祝合良.新型城镇化须加快流通业现代化建设[N].中国商报,2013-6-14(A01)
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北京市流通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JGC10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项目“北京市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项目编号:TDJ D201303)
F7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