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斯蒂格利茨三步骤”及中国的对策
2015-09-08何正全
何正全
[内容摘要]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利用美元霸权优势控制全球。本文根据斯蒂格利茨三步骤,分析中国当前也很可能陷入美国控制一个国家的三步骤,即利用市场化进行投机、制造通货膨胀、低价收购核心资产。最后提出四点对策建议,即保持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控制外资大规模流出、审慎放开资本市场、积极培养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
[关键词]美元霸权;斯蒂格利茨三步骤;外资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真正全面融入世界经济。货物出口由2002年的3256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3517亿美元,年均增长17.9%;货物进口由2002年的2952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9676亿美元,年均增长17.1%。201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量4319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外贸依存度高达约45%。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010年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排在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2006年超过日本排在世界第一位,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但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我国受到的外部冲击也越来越大。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道琼斯指数从2007年的最高点14279跌到2008年的最低点6440,此后道琼斯指数一直攀升,迭创历史新高,目前超过了18000点。而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中国,上证指数从2007年的最高6124点跌到2008年的最低1664点,长期在2200点左右徘徊,马年年末终于收在3200点。本文试图从国际货币金融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美元霸权战略及其影响;紧接着分析我国陷入“斯蒂格利茨三步骤”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中国反控制的一些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美国美元霸权战略及其影响
(一)美元霸权的含义
“霸权”(hegemony)一词源于希腊语(hegemoma),牛津英语词典对霸权的释义是“领导、支配、优势”,尤其邦联或联盟中一国对他国的支配。汉语《辞海》解释为“春秋时代势力最强处于首领地位的诸侯”,并兼指“依仗权势横行一方欺压民众的人”。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关于霸权的看法有一些微妙而重要的差别。在中国人眼中,霸权首先是一种“行为”、一种主观决定的政策,同“霸道”联系在一起,含有强烈的贬义。英文中的“霸权”则没有明显的贬义。它指某个国家、国家集团或政权所处的超群的优势地位或能力,而不是特指一种行为或政策,本身也没有“霸道”的意思。霸权基本上是一个中性概念,货币霸权主要指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领导、支配和优势地位。
美元霸权的概念最早提出是美国金融分析专家廖子光在题为《美元霸权必须终结》一文中首创,并界定为“自1971年以来,美元作为一种没有黄金支撑、没有美国货币和财政纪律约束,只靠美国军力和地缘政治实力支撑的不兑现纸币,却继续担当全球金融与贸易的首要储备货币的角色”。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界定有:美元霸权指美元的变动决定着全球金融的趋势,无论美元是升值还是贬值,美国都可以从中谋取利益,而全球主要国家都离不开美元。具体来讲,有以下几层含义:(1)发行的美元越多、物价越涨、对美元的需求越大。(2)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越大、美元境外流通越多、美元地位越高。(3)别国发生危机时,美国成为避风港,资金流向美国市场;而美国发生危机后,美元地位没有下降,反而稳定乃至提高,全球极力期待并帮助维护美元的稳定。(4)美元利率、汇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影响乃至决定着全球利率、汇率、金融资产和商品价格的变动,甚至决定一些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命运。
本文界定为,美元霸权是指美元在全球货币中的霸权地位。由于美元既是美国的货币也是世界最关键的货币,美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从美国利益最大化出发,从而给其他国家带来了损失,或表述为美元充当世界货币,享受了特权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
(二)美国的美元霸权战略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1896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英国,但英镑在当时仍然是国际最主要货币,美元无法与其抗衡。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占到全球的75%左右,美国利用这一优势,强力推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等到美元彻底击败英镑以后,美国的黄金也兑换得差不多了。美国觉得黄金流出过多成本过大,于是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黄金脱钩。这是二战后美国对外最大的违约,失信之举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黄金的约束,随意发行美元。
美国历来将美元霸权视为维护全球经济军事霸权的关键,为此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包括蓄意制造危机甚至发动战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战略家恩道尔撰写的《石油战争》披露,1973年,美国政府、金融、能源巨头联合伊朗、沙特等中东盟友,蓄意制造石油危机推动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暴涨了400%,促使石油贸易对美元需求猛增并挽救了美元衰败。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担任沙特石油部长的亚马尼王子,称《石油战争》一书“讲述了1973年石油价格发生变动的真相”,证实了恩道尔关于美国策划隐蔽经济战争分析的正确性。美国指挥北约发动的入侵南斯拉夫的科索沃战争,也有力扭转了欧元诞生导致的美元不断衰落危机。2009年年底,美元一度出现了急剧下滑的衰败危机,随后不久就爆发了迪拜房地产和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后来也闹得沸沸扬扬,2010年第一季度扩大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有效打击了国际竞争对手并维护了美元霸权,将一度威胁美元霸权的欧元经济拖入了困难重重的境地。近来国际媒体暴露出的大量证据表明,美国其实是迪拜危机和希腊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高盛财团直接参与了培育房地产和债务泡沫膨胀,美国的穆迪、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选择在关键时机引爆了危机。2010年3月26日发生了韩国“天安号”沉没事件,由此引发的国际紧张局势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挽救美元危机。此次美国的所谓“财政悬崖”问题,只不过是美国两党联合出演的一场经济大戏,其通过一场让世界关注的讨论来制造美国政府会主动控制财政赤字的假象,从而防止在贸易赤字不断堆积、国债余额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广大外围经济体对美元进行恐慌式抛售,从而继续维持美元的全球霸权。
越南战争失败后,美国开始建立庞大的金融帝国,希望通过金融控制全球。美国利用金融优势先后击败其主要竞争对手,如苏联的解体、日本经济的衰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现在将矛头指向中国。从以下国内外学者的分散观点中可归纳出此结论:金融战略是美国的最高战略,美国发动战争是为美元而战。所有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在成功实施这种政策一二十年后,无一例外的出现了货币超发、资产泡沫和资产市场崩溃引起的危机。《大国政治的悲剧》(The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一书作者、美国国际关系学者John Mearsheimer 2013年表示,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壮大,美国就会面临极大的亚洲挑战,预计中美两国将不可避免地展开密集的战略竞争,与美苏冷战时期相似。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中国持续了近20年的“双顺差”格局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美元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至关重要,维护美元霸权构成了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面对日本和中国在美元体系内的快速崛起,美国与之展开了长期的权力博弈。
(三)美元霸权的影响
霸权国所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通常兼具公益产品属性与公害产品属性。没有公益性,无法吸引其他国家参与合作;没有公害性,无法保证霸权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国际货币就是典型的兼具公益性与公害性的公共产品。接受国使用国际货币可以便利地与任意第三国进行交易和结算,可以容易地储蓄国际公认的货币财富。但接受国也被发行国征收着超长期的铸币税;同时,大量财富以国际货币的计价形式存在(如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量以美元资产的形式投资在美国国债等市场上),相当于接受国向发行国遣送了重要的“人质”,将自己的重大利益置于风险之中。目前中国不断地增持美国国债,就像一个无底洞,使中国掉入美元陷阱,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外部失衡越来越严重。在历史上有日本的先例,日本已越来越深陷于美元的控制中。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一直在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向美国注入资本。1985年之前,是为利所诱,抗拒不了美国高利率和强势美元所蕴涵的高收益诱惑。而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则是无奈之举,为了保护日本庞大的美元资产免遭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只有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以支撑美元。
美元作为独霸世界的国际货币,即美元霸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而之后,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霸权的消极作用更加明显。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美元遵守严格的纪律,导致了二战后发达国家的黄金增长时期。1971年,美国单方面违约,停止黄金兑换美元,体系瓦解,美元不受约束,随意发行,导致1973年发生了西方国家从未发生的怪现象,经济学家不得不创造一个新名词来概括这一现象,即“滞胀”。《亚洲时报》2006年6月24日刊登了美国著名金融理论家亨利·C·K·刘题为《黄金与货币》的文章,将当前的美元霸权体制与20世纪初崩溃前夕的英国金融霸权体制作了分析性比较,认为20世纪早期英国为了维护自己在全球金融体制中的霸权地位,先是顽固坚持金本位制,后来又利用币价重估和提高关税作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终于导致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前的美元霸权既没有黄金支持又没有经济作后盾,日益只靠军事力量和地缘政治支持,已经导致全球特别是中国向美国持久大量出口,各国国内得不到发展,这些将导致大萧条更严重地重演。
跨境资金大规模无序流动、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大宗商品过度投机、全球性通胀压力、能源和粮食安全极度堪忧……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将上述现象统称为“伯南克泡沫”。伯南克泡沫的危害远不止此,其最大危害就是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占有失衡,财富分配不公,发展机会不均”。以“伯南克泡沫”制造全球通胀,转嫁危机成本、转移世界财富、吞噬各国外汇储备、加剧全球金融动荡,这个过程叫做“美元吸金大法”。伯南克泡沫和美元吸金大法相互促进、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货币金融格局最重要的变化,即全球制造业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快速背离,也就是全球真实财富创造中心和一般购买力创造中心的快速背离。这是人类经济数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它对全球产业格局、资源配置格局、大宗商品价格和全球价格体系、财富分配格局,都具有极其深远的重大影响。最近几年,如果不能消灭或遏制伯南克泡沫的泛滥和美元吸金大法持续兴风作浪,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极有可能陷入“贫困性增长困境”。所谓“贫困性增长困境”,就是生产得越多,出口得越多,相对收入水平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越来越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怪异的现象?其核心原因是美元霸权加速了全球制造业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背离。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制造业逐渐“空心化”,全球制造业中心已经决定性地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转移到亚洲(重心又是中国)。然而,发达国家继续掌控着全球货币金融中心或一般购买力创造中心。
美国1986年成为债务国后获得的巨额国际经济利益,通过引入经济暗物质证明美元过度特权是存在的,否定了流行的世界银行家说和风险资本家说。跨国数据显示,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美元过度特权价值的实现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剪羊毛”行为,集中体现了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平。为定量测算世界各国的霸权红利收益和损失,中科院国家健康研究组专门构建霸权红利模型,并计算出100个样本国家2011年的霸权红利情况。计算结果还显示:美国霸权红利占GDP的比例高达52.38%,即美国有52.38%的GDP通过霸权获得,而中国损失的霸权红利占GDP的比例达51.45%;美国人均占有霸权红利达23836.7美元,而中国人均损失霸权红利达2739.7美元,相当于中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若按劳动时间计算,中国劳动者有60%左右的工作时间是在无偿为国际垄断资本服务,创造“剩余价值”。如果没有GDP过半的霸权红利损失,中国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至少可缩短20%~30%,完全可实行每周4天工作制,到2020年,中国也有能力建立起类似北欧国家实现全民免费的医保、养老和教育等福利制度,建成共同富裕、高人类福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二、“斯蒂格利茨三步骤”及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过,美国搞垮一个国家的三步骤是:第一步,先让其私有化和市场化,推动大量资本进入这个国家,然后大幅拉高楼市、股市和汇市价格;第二步,引发通货膨胀来激化这个国家的矛盾,制造危机和动荡;第三步,以此迫使资本四散而逃,让这个国家资产价格跌得一文不值,返回头再廉价买进其核心资产,在经济上完全控制这个国家。本文将之称为“斯蒂格利茨三步骤”。目前,中国很可能陷入了斯蒂格利茨三步骤。
(一)利用市场化进行投机
先让这个国家私有化和市场化,推动大量资本进入,然后大幅拉高楼市、股市和汇市价格。美国利用中国2001年加入WTO谈判,强迫中国开放市场,2003年开始指责人民币汇率低估,要求人民币升值。一般认为,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是解决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美国对华大量贸易逆差,也不愿将其高新技术出口到中国,而中国主动限制稀土出口,却被美国告到WTO。因此,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真正目的是推动大量资本进入中国进行投机。入世相当于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市场化步伐大幅加快,真正融入世界经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逐年升值,大约升值35%左右(见下表),期间楼市价格一直大幅攀升(见图2),而股市价格大幅波动。
首先,2005年汇率改革前,人民币对美元一直保持在827左右,从2005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在升值,从2005年年末的807升值到2013年末的609,升值幅度约为35%。即使在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期间,也未能阻止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步伐。但到了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步伐终于停了下来,是否会出现拐点?还需继续观察。蒙代尔早在2006年就说过,“人民币大幅升值将对中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会给中国带来灾难性后果”。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是不利的,而从美国进口商品是有利的。以此来推算,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美元应该不会很多,但为什么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见图1),从2004年的6099.32亿美元,2006年超过日本排在世界第一位并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突破3万亿美元,到2014年的38430.18亿美元,增加约6倍。因此,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是通过金融渠道流入中国的,即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导致国际游资大量流入中国。
其次,中国楼市这些年大幅攀升(见图2),全国平均房价由2004年的2778元每平方米上涨到2012年的5791元每平方米,8年上涨了2倍多,年均上涨9.6%;北京平均房价由2004年的5053元每平方米上涨到2012年的20700元每平方米,8年上涨了约4倍,年均上涨19.3%,年均增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可见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政府多次出台各项政策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甚至出台了最严厉的限购令,也未能阻止房价的上涨。如果是老百姓的刚需购房,房价不会上涨这么快。房子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政府不希望其涨得过快,所以只可能是投机商故意抬高价格从中牟利,那么投机商是外资还是内资呢。在当前监管严,而且很多国企或民营企业不仅为了盈利而且承担很多社会责任的背景下,内资投机房市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投机房市的投机商应该是外资。经常看到外资购买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高档别墅的报道。
最后,上证综指由2005年6月的最低点998点大幅上涨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期间上涨了约6倍。股市上涨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资金推动的,即过多的资金追逐股票,股票数量增加速度跟不上资金增加速度,自然表现为股票价格的上涨。资金来自哪里?如果是内资,为什么别的时间不买股票,偏偏在2005年7月开始股票价格上涨。所以这里是外资的可能性较大,因为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后,人民币逐渐升值,导致外资不断地流入中国。从2007年10月创历史新高后,上证综指又大幅下跌,一直跌到2008年10月的最低1664点,以最高点计算,最大跌幅为72.8%。
而同期美国道琼斯指数从2007年10月的最高点14279跌到2009年3月的最低点6440,以最高点计算,最大跌幅为54.9%。如果说股市从2007年10月开始下跌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什么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股市反而比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中国股市跌得更少?所以,这里一定存在外资利用金融危机利空消息故意打压中国股市、提供低价购买的机会,从2011年10月到2014年10月长达3年时间一直在2200点左右徘徊。而道琼斯指数一直攀升,迭创历史新高,目前超过了18000点。
(二)制造通货膨胀
引发通货膨胀来激化这个国家的矛盾,制造危机和动荡。主要是通过高房价、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大宗商品大幅上扬等实现。吃、住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盐1元每斤,我们要吃,食盐10元每斤,我们要吃,食盐100元每斤,我们仍然要吃,如果食盐上涨到1000元每斤,难道我们就不吃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急剧增加。
首先,高房价有极其严重的危害。第一,高房价增加工商各业的生产成本,以牺牲工商各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第二,房价过快上涨还可能会压抑我们本来亟待开发的国内消费需求。第三,高房价剥夺穷人,补贴富人,导致两极分化。第四,房市泡沫破裂,最终必然重创经济金融体系,导致经济社会危机。总之,楼市上涨过快,导致中国物价普遍上扬,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使政府管理和调控的难度增大。
其次,食品价格快速上涨,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会上升,其恩格尔系数变大,就会变得相对贫穷。在CPI的八大类构成中,食品类商品上涨幅度远高于其他类。前几年是猪肉价格上涨过快,这几年是蔬菜、水果价格上涨飞快。例如,2008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0.9%,服务价格上涨2.0%。进一步细分,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3%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3.4%),鲜菜价格上涨46.0%,油脂价格上涨41.0%。又如,2014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6%,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价格上涨2.5%。进一步细分,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6%中,鲜果价格上涨20.1%,蛋价格上涨19.5%。
一些网络流行词的出现反映了食品价格的飞速上涨。例如,自2009年开始,大蒜价格疯涨,从最早一元多每斤涨到后来八九元每斤,网友发明网络流行词“蒜你狠”。2010年年初绿豆就开始涨价,从最开始两三元每斤涨到十元左右,涨势凶猛,网友据此发明“豆你玩”又一网络热词。继“蒜你狠”,“豆你玩”之后,又有“姜你军”,生姜价格扶摇直上,让很多不喜欢生姜的市民幸灾乐祸,“以后再也不会在饭桌上看到生姜了”。之后的“糖高宗”、“药你苦”、“苹什么”纷至沓来,也都是网友对糖、药材、苹果价格疯涨的调侃。2011年3月借日本大地震名义,出现抢盐风波。
食品价格的飞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走弱,200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George W.Bush)签署了一项名为《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的法案,其内容是三十多年来首次提高了汽车燃料经济性标准,并要求将生物燃料产量提高到现在的四倍。决定减少一半的玉米出口以便用玉米制造乙醇,导致玉米价格大幅上扬,玉米价格上扬带动2008年国际粮食价格的普遍快速上扬。
最后,大宗商品大幅上扬。我国是大宗商品消费的第一大国,进口主要有大豆、铁矿石、原油、成品油、天然橡胶、聚乙烯、棉花、铜(精炼铜,铜沙)、玉米、小麦、煤炭、棕榈油等。我国石油进口年增20%,2011年对外依存度达55.2%,首次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自从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飙升,为进口原油我国每年要多支付更多的成本,并且容易受大型投资金融机构的摆布,承受巨大的代价。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2012年中国累计进口煤炭2.9亿吨,较之2011年增加1.076亿吨,同比增长59%。2011年中国煤炭进口增长11%,达到1.824亿吨,超越日本1.752亿吨的煤炭进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大国,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当年累计进口煤炭1.26亿吨,同比增长211.9%;2010年我国煤炭进口1.6624亿吨,同增31.9%;我国已是连续第四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2年中国三大主粮进口猛增。据海关总署统计,玉米进口521万吨,同比增长了197%;小麦进口369万吨,同比增长195%,超越2005年的354万吨。稻米进口231.6万吨,同比增长了305%,这也是12年来稻米进口量首次超过百万吨大关。另据商务部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及农业部数据,同期三大主粮品种出口量依次为25.7万吨、28.6万吨、27.9万吨,这说明三大品种均为净进口。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计算,自给率很高的中国三大主粮品种均有可能步大豆的后尘。
(三)低价收购核心资产
以此迫使资本四散而逃,让这个国家资产价格跌得一文不值,返回头再廉价买进其核心资产,在经济上完全控制这个国家。当前外资主要通过QFII和沪港通购买中国企业的股权。
一国的核心资产应该是关系生计和国家经济命脉的资产,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国有资产。在资本市场上,主要就是大盘蓝筹股,像金融、地产、石油、煤炭、钢铁、运输、军工、电力、有色金属等国企以及中字头、国字头的央企。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这里股票的平均市净率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有些股票价格甚至低于其净资产。一旦对外资开放,外资就会毫不犹豫地廉价购买这些股票。为什么经常听说外资来抄中国股市的底,从以下分析可以明显看出。
先看看QFII,2002年11月5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2003年7月9日,QFII第一单来自瑞银集团,当日买人的四只股票为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中兴通讯,都为我国的核心资产。以后,包括高盛等在内的国外投行每次要购买中国股票前,都看空中国,打压股价,然后购买,就是典型的看空而不做空,一边发布利空消息,一边购买中国的股票。尽管QFII的额度有限,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也很有限,但QFII的开户数在不断增加。如,2014年,新增机构33家,新增额度172亿美元,较上年多增40%。截至2014年年底,累计批准261家QFII机构共计669亿美元的境内证券投资额度。中国结算公司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月份,QFII新开立了15个A股账户,其中沪市7个、深市8个,这也是QFII连续第37个月有新开A股账户。至此,QFII新开立的A股账户总数达到了839个。
再看看沪港通,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两地监管机构在启动沪港通的准备工作上通力合作,正式批复开展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开始。上证综指在2200点左右徘徊了3年,从2014年7月开始突然大幅拉升,只见指数和权重股上涨,大部分股民持有的中小股并没有涨,于是有“满仓踏空”的说法。到了2014年12月,沪市的成交量突然放量高达113.84亿元,以前的月成交量一般不足30亿元,突然放大4倍(见图3),说明有外资来扫货,沪市任性上涨,分析师直呼看不懂,声称技术分析失效。中国股市交易值瞬间超美国,7104亿元天量资金如泉涌出,截至2014年11月28日收盘,沪指涨1.99%报2682.83点,实现7连阳,成交4020亿元;深成指涨1.60%报9002.23点,成交3084亿元。两市成交额7104亿元(合1158.04亿美元)再度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已经超越美股历史上的成交量峰值(2007年7月26日,995亿美元,约合6104.72亿人民币),成为人类历史上一国单日成交量的最大值。据统计,截至2015年2月11日,沪股通累计使用额度达1023.85亿元,即有过千亿元海外资金通过沪股通配置了A股。
三、我国的对策建议
从“斯蒂格利茨三步骤”这个视角分析,发生在中国当今的许多经济现象,其逻辑思路非常清晰,中国极有可能陷入美国的金融战略。正如谭雅玲所说,美元不是阴谋,是竞争,是筹谋,美国显示的是战略思维和睿智策略,并非是险恶用心,而是深谋远虑,因为要保的是自己,要伤的是别人,很明确。不要总用阴谋论对待,这样会欺骗自己,会忽略对手的优势和实力,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在强势美元下的生存与发展,此乃战略,并非是挑战和对等。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对策建议。
(一)保持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鉴于当前是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利用美元的独特地位谋取特权,压制其他国家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强大,当中国GDP超越美国若干年后,人民币也要逐渐取代美元的地位,到时中国才会真正地强大。人民币要取代美元,首先要国际化。人民币应该保持稳中有升,因为一个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是币值稳定。人民币保持强势,短期来看对经济增长不利,但从长期看,从国家战略高度看,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保持强势,有利于企业在贸易上、投资上使用人民币,有利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者在资产配置上使用人民币,比如说持有人民币的债券、股票等资产。
(二)控制外资大规模流出
“斯蒂格利茨三步骤”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资本能够比较自如地进出中国。如今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外资,已经将我国的楼市和食品价格大幅拉升,并造成股市的大幅波动,从中获利丰厚。在当前人民币外升内贬的背景下,外资有流出的动力。如果外资大规模流出,就会导致人民币有贬值压力。如果资本流出失控,就会导致人民币大幅贬值,进一步使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倒退,这正是美国打压人民币所希望看到的。此外,从表1可以看出,从2014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没有延续2005年以来的升值趋势,而是有所贬值;从图1可以看出,国家外汇储备规模2014年几乎与2013年持平,明显没有2013年之前增长快;从图2可以看出,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上升趋势2014年也开始明显走缓。从这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可能是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商品房平均价格的一个拐点。如果拐点成立,外资流出的动力更强,外资一旦大规模流出,就会使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商品房平均价格形成一个下降周期。
(三)审慎放开资本市场
对比图3和图4可以看出,中国股市在2005年7月汇率改革后,经历了大幅波动,从2005年7月的998点上升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是由于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缓慢升值,导致外资不断流入,推高股价;而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跌到2008年10月的1664点,则是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跌得有点过多。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股市跌幅比中国少很多,这里很可能存在外资借机打压中国股市,以便通过资本市场廉价收购中国的核心资产。中国股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且是经济改革的风向标。@股市的大幅波动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的主体,银行资产是一国的最核心资产。外资经常拼命唱空中国股市,以低价掠夺优质上市公司股票。据报道,银行股集体破净,16家上市银行有14家的股价均低于每股净资产;目前银行股的市盈率已经是历史最低:其中10家不足4.5倍,而2008年上证指数探底1664点时,银行股的市盈率是8.4倍。难怪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后,银行股非理性地任性上涨,让外资抢到了低价筹码,从2014年12月成交量突然放大约4倍(见图3),创历史天量来看,抢到的筹码还不少。开放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但一定要防范外资低价收购我国的核心资产,从而控制我国经济命脉的风险。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经常及时地抨击发达经济体货币竞相贬值行为和反击国外唱空中国的做法,给国人以极大的信心。
(四)积极培养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
美国利用其金融优势控制别的国家,将金融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将金融问题政治化。例如,美国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设在其政治中心华盛顿、而不是设在其经济中心纽约,美国经常拿人民币汇率问题给中国施压、将汇率问题政治化。因此,要想不陷入美国利用美元的优势打击我国的三步骤,中国不仅要熟悉美国的金融战略、懂得国际金融游戏规则,还需要熟悉美国金融为手段背后的政治目的。21世纪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培养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即既懂国际金融又懂国际关系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可以利用区域金融的优势还击美国,如近期英国宣布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德国、法国、沙特和澳大利亚纷纷表示有意加入。美国财政部长表示,美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的领导力正在受到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在全球化时代日益深度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国越来越需要通过政府外交手段来保障自身的金融利益和金融安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外交舞台上的活跃角色。在全球层次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并主张改革既有国际金融体系;在区域层次上,中国大力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以构建东亚区域金融秩序;在双边层次上,中国通过与部分友好国家和关键国家加强双边货币互换和推进本币结算来减少美元依赖、增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