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娱乐”对高中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应对
2015-09-07李春芳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娱乐”以其信息的迷你化、群众基础的广泛性、语言风格的多样化、信息内容的两面性的特征影响着高中生的思想发展,一方面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个性解放;另一方面却造成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道德责任意识淡化和个人思辨能力减弱。学校是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为了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树立“微时代”意识,善于利用“微热点”资源,快速搭建“微媒体”平台。
关键词:“微娱乐”;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
微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1]微信、微视频、微公益、微阅读等一系列的“微时代”的产物纷纷涌现,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成熟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和传播信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众的娱乐精神饱受鼓舞,新兴的“微娱乐”景观层出不穷。
一、“微娱乐”的特征
1.信息的迷你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承载着传播信息功能的电子产品也走入寻常百姓家。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使信息的展示框变小,简短精练的信息显得更合时宜。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利用无聊和闲散的时间接收和传播信息,迷你化的信息内容比沉重冗长的信息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迷你化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可以利用生活的缝隙,通过写微博、评论、转载等方式,或自娱自乐,或与民同乐,或针砭时弊,或借古讽今。话语权的释放使人们习惯于对生活进行睿智、幽默的调侃,用简单图片、微视频或微阅读的方式引起共鸣,积微成著,造就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民娱乐的狂欢盛况。
2.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微娱乐”的盛况和明星的参与有很大关系,以微博为例,新用户登录时推荐用户关注的都是粉丝数量极多的明星大咖,拥有几千万粉丝的何炅、谢娜以及“微博女王”姚晨都在推荐之列,平均每条消息都有几万人转发和评论。娱乐圈的风吹草动可以迅速成为热点话题,阅读量也可以轻松达到上亿。“微时代”的普通大众也善于在细微处寻找欢乐,积极和朋友粉丝进行互动。很多人选择在微博、微信上曝光自家宠物的萌照、宝贝的可爱举动、生活中的奇闻趣事。各种好玩话题的征集,由于传播速度的瞬时性,其信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被大量阅读转载,激发人们的愉快心情。热门话题“千万别让爸爸带孩子”就曾经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
3.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从参与者的语言风格来看,“微时代”的“网言网语”丰富多变,层出不穷,是网民娱乐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流行语因其易懂易记,又饱含感情,传播非常迅速。如“屌丝”的自嘲,“学霸”的赞叹,“duang”的讽刺,“累成狗”的吐槽,都满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印象。简洁的话语,个性化的表达,移动终端的实时互动让最富草根智慧的语言爆炸性地被生产出来,如“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新生的四字简洁短语的出现。此外,网络从来不缺乏新鲜语体,这些“网络体”不受限制,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很多欢乐。比如,通常以“有木有”加很多感叹号结尾的“咆哮体”,因电视剧《甄嬛传》走红而兴起模仿的“甄嬛体”等,都是红极一时的娱乐景观,至今仍被网友津津乐道。
4.信息内容的两面性
“微娱乐”是人们在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文化活动,是人们休闲消遣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娱乐信息可以适当减轻人们的社会压力,缓解矛盾,建立信任。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新年贺词里用到“也是蛮拼的”“点赞”等网络流行语,获得了网友的热捧。当然,网络上也有一些恶性化娱乐现象,传播者们奉行“娱乐至上”的原则,重视的是以娱乐化的方式吸引读者眼球,满足人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其传播内容大多是一些粗鄙、暴力、媚俗甚至色情的东西,“用肤浅取代深沉,用喧闹挤排宁静,用游戏性取代严肃性,用生理快感代替心理美感”。[2]这种快餐般的娱乐消费不能给人们留下些许有价值的或提升人修养的内容,反而会导致大众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错位。此外,还有一些传播者利用人们的浮躁心理,大肆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过分放大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否认取得的成就,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微娱乐”对高中生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高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可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家长殷切的期望、社会过高的关注带来的压力使得很多高中生产生焦虑、恐慌等消极情绪,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微娱乐”的迷你化,使得学生可以在有限零散的课余时间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微博、微信发表状态或者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与好友分享。优秀的“微视频”“微阅读”等在娱乐的同时,表达了丰富而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使得学生在阅读或观赏过程中,产生多样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认知,塑造其丰富的情感体系和人格。富有娱乐精神的热点话题可以有效地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给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带来一个舒缓的时机。如“感觉自己萌萌哒”“也是醉了”等流行语就给学生课余交流增加了很多乐趣。
(2)有利于学生个性解放。
“微娱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范围,他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社会规范和自身身份特征的束缚,自主地进行选择。不同于受到历史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而压抑自己个性的上一辈人,当代高中生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向往,他们不惧怕权威,不安于现状,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发展。“微娱乐”丰富的信息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信息渠道的扩展,为学生获取学校教育之外的信息提供了可能,也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空间内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追求,从而对学生意志品质、兴趣爱好产生影响,促进学生个性的解放。比如,有的学生会关注一些拥有自主设计品牌的时尚博主来提高自己对时尚的敏锐度,有的则会关注一些时政热点来激发自己的公民意识,有的会关注富有挑战和创新精神的网络自制短剧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2.消极影响
(1)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对于“微娱乐”的信息制造者们来说,为让自己发布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博得点击率和转载量,他们往往利用人们的审丑心理和猎奇心理,选择用恶搞、夸张或八卦的内容来引起围观,观众的买账也会让他们变本加厉,形成恶性循环。现在,热点新闻和信息有着泛娱乐化的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价值观的形成。高中生“在浓厚的娱乐氛围下对善恶美丑等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将会变得模糊不清,区分高雅与低俗的能力会逐渐丧失”。[3]文化消费中娱乐功能的过分看重,教化、道德批判和审美功能的压制,加重了高中生的浮躁心理,不利于高中生和谐高雅审美观的树立。此外,“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等象征金钱和地位的网络流行词在学生之间也广为流传,拜金主义的宣扬严重腐蚀着高中生的思想,造成了他们理想目标的动摇和价值取向的偏差。积极、正义、拼搏的精神主导地位正在受到谄媚、世俗等娱乐思想的冲击,不利于高中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2)道德责任意识淡化。“微时代”下的自由、平等、开放、共享的环境,也在加速激发着人们的自我意识,被传统媒介束缚的话语权逐渐释放。以微博为例,“‘微博人际关系凸显出交往情境超时空性、交往主体去社会性、交往关系 ‘半真实化、交往对象自由化的新特质,微博人际之间的这种交往容易造成沟通中的浅陋和感情的泛化”。[4]微博的匿名性和话语表达的低成本让人们可以淡化道德的约束,尽情发布状态,宣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也可以在热门微博下发出一些偏激的评论而不用担责。高中生对事物的辨别力较差,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从而影响到现实生活中自身的言行。比如,“单身狗”“矮穷矬”“土肥圆”等具有人身攻击性质的流行语被高中生用于交往活动中,这种不尊重人的暴力语言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此外,一些具有启蒙教化意义的热点事件也在网友娱乐化的冷嘲热讽中一笑而过,如“喂人民服雾”的调侃,往往让人们在哂笑中忘记了问题的解决和自身责任的担当。
(3)个人思辨能力减弱。虽然说“微时代”的到来让网民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但网络世界仍然是“微博大V”们和高超的段子写手发挥主导作用的阵地,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导舆论的走向。由于信息把关人的缺失和学生辨识能力的不足,一旦这些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用户对信息识别出现偏差并转发,很容易造就谣言的泛滥。很多高中生总是表现为对“微博大V”信息不假思索地接受和扩散,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缺失造成他们在暗示和诱导性信息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对娱乐的追求使得是否好玩好笑成为他们判断信息好坏的标准,对一些突发事件缺乏辩证的态度。在文化内容也沦为娱乐附庸的时代,信息的碎片化、肤浅化使得学生缺乏对理性的思考和真善美的识别,不利于学生推理、判断能力的养成。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应对
1.树立“微时代”意识
学校是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在应对“娱乐至上”的消极影响上担当主要的教化责任。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树立“微时代”意识,就是要了解“微时代”的发展状态,了解“微时代”下的高中生的心理活动,更要明白“微时代”对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提出的新要求。不同于“传统德育个体功能的缺失,微博等自媒体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以及生命意义的关照”[5],这为德育方式的革新带来了启示,即德育工作应该关注学生内心,重视过程体验,并且要给学生一定的表达权。同时要深刻地意识到,“微时代”的网络信息参差不齐,其传播具有高效性,而高中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受教育者,而是注重主体感受和追求个性的群体。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往往对一直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持怀疑态度,这时,带有极端、低俗思想的娱乐信息就会无声无息地趁机而入。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防患于未然,及时甄别排查网络上的不良和虚假信息,解答学生疑惑,引导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树立“微时代”意识才能保持高度的警惕心,也才会有革新的动力和决心。
2.利用“微热点”资源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关注网络上的热点娱乐活动,充分挖掘这些信息的教育价值,丰富教育工作的信息素材和话题
选择。网络上的“微热点”为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素材,如视频、文字、故事、歌曲等,教师应该及时更新陈旧、重复的材料,将可利用的“微热点”变成生动形象的教育案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还可以以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为切入点,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态度,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引导其全面地看待热点事件,防止其被极端化思想所带动。教育工作者还要充分利用微博的“网言网语”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减少过去命令式、批评式的语言的使用,在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中,改变刻板的形象,让学生敞开心扉,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前段时间微信流传的文章《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也就放心了》讲的是中国在尼泊尔地震期间迅速派多架飞机撤侨,与其他国家的拖延形成对比,网友纷纷为中国在营救本国游客时的霸道及时点赞。轻松幽默的语言、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小热点却蕴含了网友们的娱乐精神和爱国情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教育素材。
3.搭建“微媒体”平台
微博的“微言大义”、微信的“造微入妙”已经让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微媒体”的强大魅力,“微媒体”在高中生中的广泛应用为教育平台的搭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引导高中生对“微媒体”的使用向健康娱乐型和学习型转变,是当今时代对高中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点。利用“微媒体”平台,构建学校、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有效的舆论应对机制,在舆论互动的全过程都可以采取合适的措施引导舆论”。[6]教师设立班级和学校的公共账号,搭建学习兴趣组、新闻热点平台实时发布活动通知、教学计划、学生奖惩情况、热点新闻以及正能量的娱乐信息,还可以适时进行热点话题的征集,呼吁学生在媒体上积极互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同时教师要关注反映学生思想情绪的微博、微信状态,及时有效的疏导可以有效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挖掘事件本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辨析能力,利用“微媒体”的交流互动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参考文献:
[1]秦园园.微时代舆论暴力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刘彤,于宁.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3]徐亚卿.微时代下泛娱乐化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20):187.
[4]马思捷,宋健.微博 “围”了一个网——新型“微博人际关系”分析[J].青年记者,2012(20).
[5]陈晓丽,黄东升.“微时代”的挑战与高校德育应对[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6]黄琪.中国微博客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东南传播,2010 (05).
作者简介:李春芳(1991— ),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