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创业咖啡馆说起

2015-09-07高英子

商业文化 2015年34期
关键词:车库硅谷咖啡馆

文/高英子

从中国创业咖啡馆说起

文/高英子

引言都想复制硅谷的成功——背后是创业的浪潮

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学习硅谷,想要复制硅谷的成功模式。自80年代后,不少科技较发达地区,为了更快地促进地方经济,都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硅谷,如美国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韩国硅谷”等;中国也不例外,有北京中关村“硅谷”、上海浦东“硅谷”和广东深圳“硅谷”,浙江杭州也有一个“天堂硅谷”。斯坦福大学硅谷档案室的历史学家Leslie Berlin却在一篇文章的结尾中说道“复制硅谷奇迹可能注定要失败,但这并不一定是坏消息。高科技经济并不是零和博弈,各方都可能成功”。

在中国,很多人都将中关村和硅谷相提并论,甚至有人断言中关村是众多硅谷复制品中唯一一个可以与硅谷竞争的对手。2013年7月,具有百年历史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刊文指出:“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试图复制硅谷,希望能像它那样出色地培育无数创业公司、发展上千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北京的中关村成为了硅谷真正的竞争对手。”

无论发展如何,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对创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都在大幅增加,包括政府。2015年上半年就有国家总理李克强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意见》从30个方面明确了96条政策措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涉及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创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等9大领域。而就在9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设总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中国的创业者是否乘此春风破浪远航,关键还在于能否在成功的模式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北京的中关村,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除此之外,国内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学府也都汇聚此地,如今又还聚集了很多咖啡馆。这些咖啡馆并不是普通的咖啡馆,他们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创客和投资人的对接平台。

国外记者曾发文说中国的咖啡馆发现了美国硅谷资本和科技结合的秘密,并称这应该是“美国应该真正惧怕中国的地方”。此文虽有夸大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对接平台确实发展迅速,就让我们从中国的创业咖啡馆说起,追踪溯源,寻找新的启示。

一、中国的创业咖啡馆——草根创业者的阶梯

1.咖啡馆发展的阶段——从0到成熟。

在中国,创业咖啡馆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9—2011年。此时的咖啡馆以交流平台为主,还没有被打上创业的标签,更多的是和IT、互联网挂钩。2009年,当时就职于支付宝的互联网人白鸦创办了贝塔咖啡,主要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创业对接平台还在0起步。

第二阶段是2011年—2014年。2011年,贝塔咖啡成功从杭州复制到北京,车库咖啡、3W咖啡等陆续建立。车库、3W这些在名字上就含有硅谷和互联网的隐喻让媒体的关注点开始从“交流平台”转向“创客平台”。事实也是如此,创业者们开始集聚于此,寻找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国内外的天使投资人也开始汇集于此,寻找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创业咖啡馆步入创业孵化器的新阶段。

第三阶段,从2015年开始,咖啡馆作为中国的创业者平台开始资源整合,形成自己的类生态圈的平衡系统。好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经济条件等“硬件”,加上足够的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等“软件”,使咖啡馆式的创业孵化器发展得更为成熟。

2.创业孵化器的代表——车库咖啡。

作为创业咖啡馆的元老之一,车库咖啡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赫赫有名的美国车库。1939年,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车库创立了惠普;1976年,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车库创立了苹果;1998年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在车库创立了谷歌……“车库”隐喻的背后是一个公司从创始到辉煌的历程,车库咖啡的名字即起源于此。2011年春节前后,苏菂在美国硅谷考察近一个月后回国,创立车库咖啡。

车库咖啡的地址选在海淀书城一条街,位于鼎鑫宾馆的二楼,共800平方米,而曾经专营图书的海淀图书城步行街于2014年6月12日正式改造成中关村创业大街。在车库咖啡,只要点一杯咖啡就可以享受一天的免费办公。从2011年至今,已有200多个早期创业团队在车库常驻,近400个团队接受过车库提供的深度服务,100多个团队在这里拿到 了从十几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投资。

车库咖啡从刚开始运营不佳到蓬勃发展,见证了创客和创业者从少变多、从个人奋斗转变为政府支持的过程。正是这样不断进步的成绩,让外界对车库咖啡的关注持续不断。政府官员、各地媒体也不断到访:2012年2月,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十余位部委领导莅临车库咖啡视察指导工作;2014年美国副国务卿诺韦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先后造访“车库咖啡”,在美国的会见中诺韦利兴奋地告诉鲁炜,她今年已经去过“车库咖啡”,被年轻人创业的激情深深吸引,近期还想再去看一看,鲁炜与她约定,“下次你来时我一定陪你同行”。

3.创业咖啡馆——资本与技术相结合的秘密。

德国《明镜》周刊在2012年2月发表了一篇名为《互联网热潮——中国建设自己的硅谷》的文章,作者斯特凡·舒尔茨所说的正是北京中关村,他在文章最后说道:“在北京这个试验已开始——中关村,这里云集了世界著名的IT巨头,还有中国本土领军者。数以万计的创业企业扎堆于此,两所中国最好的大学位于村里。村中还有一条小的购物街,车库咖啡馆就在其中。如今这里已能闻到‘旧金山的气息’了。”

在此之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维韦克·瓦德瓦写了一篇被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文章——《我们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中就指出,美国决策者对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数量大幅增加感到担心是错误的,“中国真正的优势在于它的下一代——从中国的顶尖学府毕业、成为企业家的学生们。这些孩子与他们的西方同龄人十分类似”,而能改变世界的创新人才、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才应该是西方真正应该担心的。维韦克·瓦德瓦在文章中再次提到车库咖啡:“在中国的大城市中都有雨后春笋般的创业企业的孵化器。根据Lux研究提供的资料,中国的风险投资在2010年达到了$54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79%。天使基金和风投如此之多,他们不得不为了投资‘好项目’而相互竞争。我拜访了北京的一家孵化器,名为‘车库咖啡馆’(Garage Cafe),它为初创公司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和互联网接入,这样它就可以在投资中跃居前列。”

2012年3月,祁斌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了一次题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的讲座中就援引了维韦克·瓦德瓦的《我们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他从中指出了一个秘密:“中国最值得美国人害怕的事情,是中国人发现了美国的秘密,什么秘密?科技和资本的结合。正是这个秘密,使得美国高科技产业在过去几十年得以独步天下。30多年前,年轻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也和今天中国的这些年轻人一样,刚刚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开始创业。这位西方记者观察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很多草根创业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而对车库咖啡这样的创业型咖啡馆,祁斌更是一语道破:“这样的咖啡馆在美国都没有,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是一对一的沟通,中国人很聪明,搞个集体相亲,说‘我给你提供一个咖啡馆,你们都来创业吧,天使投资者你们都来投资吧’,很有意思。”

4.以车库咖啡为例——创业服务的不断拓展。

从开业至今没有进行过任何广告宣传的车库咖啡,凭借一点点完善自身的服务,来营造自己的口碑。这个刚开始只是给创业者提供一个相对低廉、舒适办公环境的地方,开始不断优化自身设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好‘孵化’功能,就必须为创业者提供他们在创业期可能需要的各个领域的服务”。

政府和社会各种企业给予车库咖啡最优厚的待遇: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为其颁发“创新型孵化器”,在这里能直接注册公司;微软为每个入驻此地的创业团队提供3年免费的微软正版软件服务;基调公司每年为创业团队的每人提供3份全年测试报告;还有免费的阿里云“云计算存储和宽带”、远程安卓全机型测试服务、移动APP真机云测试平台、北京银行信用贷款推荐;农业银行开户免开户费和年费并享受绿色通道服务、招聘服务、法律咨询等30多项创业服务……

可以说,如今的车库咖啡已不仅仅是为初期创业者提供创业办公、与投资人合作接洽的平台,随着自身服务的不断完善,它已经建立了一个完善的虚拟服务体系。除了解决硬件设备、投资咨询的问题,从周一到周五,车库咖啡还请来基金、银行、法律、技术等创业所需的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专职坐班,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车库咖啡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创业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如今,车库咖啡的服务项目增加到了40余种,与30多家大型公司达成联合服务协议。

5.中国的创业咖啡馆的精神和文化。

显然,随着创业咖啡馆的不断发展,创业咖啡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与美国车库所蕴含的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怕吃苦的精神一样,在大洋彼岸另一端的中关村创业街的咖啡馆里,也浸透着相似的精神。

在这里,互助无处不在。不懂技术,会有人愿意免费提供帮助;陷入设计的瓶颈,可以听得到安慰、鼓励甚至支持;在创业的路上,即使最后很成功,在成功前的一段路里也充满着挫折、焦虑、失败、自我怀疑……而这些都有人分担,大家互相共勉。大家更像是一个家庭,充满温情。

在这里,包容无处不在。失败了?感到羞愧?在这里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只有创业的人才能真切感知创业人的艰辛,所以在这里大家都给予创业者最大的包容,挤兑和不满以及嗤之以鼻在这里几乎不存在,而合理的建议、适当的反馈、额外的资本支持却是这里的常态。

在这里,鼓励无处不在。有来自同是创业者的鼓励,也有来自创业咖啡馆的鼓励。创业咖啡馆是一个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在这里办公的人虽然刚开始都互不相识,但“日久生情”,大家互相共勉。来自咖啡馆的鼓励更多的是服务和平台的提供,如车库咖啡的午间半小时就鼓励正在创业、寻找投资的人站上讲台勇敢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大家对这种“集体相亲”式的开放创业环境、模式和平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这种文化和精神的形成却有目共睹。在中国,创业咖啡馆的模式在各地不断蔓延和发展,甚至衍生出了创业者社区的地产项目,如YOU+国际青年社区、SOHO3Q等,提供的服务从创业所需的生活办公场地,到各类创业服务,再到对接投资人等资源。中国创业者正趁着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乘风起航。

二、中国咖啡馆式创业平台的背景和起源:硅谷我们应该向硅谷学什么?

如果说中国的咖啡馆式创业平台是中国借鉴而来的进化产物,那么源头在哪里?毋庸置疑,全球各行业都在复制成功的模式,进而衍生自己的模式,同样,创业模式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当然在硅谷。全世界都在复制硅谷,创业咖啡馆的源头就源自这里——资本和科技的结合、平台的搭建、植入骨子里的科技文化……

我们只是从创业咖啡馆说起,咖啡不再是咖啡,它的意义可能在于一小杯20元的价值撬动200万元甚至2000万元的价值,对,创业是我们探究的本质,模式的创新、平台的搭建是探讨的主题。追本溯源,在创业的大背景下我们远观而寻找新的方向。

1.美国硅谷的兴起。

美国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一般包含圣塔克拉拉县和东旧金山湾区的费利蒙市。硅谷的兴起与二战后斯坦福大学对外出租科技园区密切相关。历史上著名的“硅谷八杰”在1957年创建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其后,摩尔及桑德斯又先后创建了Intel和AMD,硅谷因此闻名于世。

二战结束后,作为斯坦福大学里才华横溢的教授,弗雷德·特曼在学校里选择了一块很大的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方案来鼓励学生们发展“创业投资(venturecapital)”事业。1951年,特曼又生发一个更大的构想,那就是成立斯坦福研究园区,这是第一个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园区里一些较小的工业建筑以低租金租给一些小科技公司。

硅谷的形成,毋庸置疑得益于斯坦福工业园的不断发展;而硅谷的壮大,也与斯坦福大学密切相关。在硅谷创业的很多公司,大多都由从斯坦福大学出来的学生和教授创立,其中包括惠普、英特尔这样的大公司。斯坦福大学非常重视创业教育,鼓励创业创新,不仅在课程设置上与时俱进,给予创业的学生和教授以时间和空间的方便,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和扶持学校的创业者。硅谷创业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斯坦福大学的学术和战略支持。

2.硅谷创新的动力——资本的支持。

美国斯坦福大学附近有一条著名的马路——沙丘路,这条路只有两三公里长,却有包括最著名的红杉资本在内的十几家大型风险投资公司林立两旁,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中,至少有一半是由这条路上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

这种资本与科技的融合,让科技公司在硅谷得到了生存。一个新鲜想法、一个科研成果如何走向市场?资金是关键。银行和政府,一个严格把控风险评估,一个资金有限,风险投资公司却可以将分散的资金集中通过专业的运作给急需资金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以此获得高额回报。在硅谷,苹果、英特尔、思科等一批闻名遐迩的电子企业都是得益于私人的风险投资才一举成名的。

对硅谷的一项调查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立的企业,有30%把风险资本作为主要创业资金来源,15%的企业则明确表示,在头5年中,风险资本是他们最主要的资金支持。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硅谷已经吸引了60多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帮助创办了1700多家高技术企业。

风险投资不仅仅给予硅谷这些高科技公司资金支持,还会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创办中小企业公司的创业者或许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但是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而风投公司在这些创业者头脑中只有一个想法时就介入投资,并贯穿从开发到成熟的整个阶段。风险投资家往往还会应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提供增值服务。

3.硅谷的创新源泉——创业的氛围和文化。

硅谷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创业成为硅谷本身的生命力所在。除此之外,硅谷还形成更能宽容失败、接纳人才、尊重“新生”、放眼世界的文化。

在硅谷,低于5个人的公司不少于7万家,其中99.9%的企业死掉,但是,这些企业却可以直面失败,在短暂的调整和修复中重新起航。这是一种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在这种状态背后却是健全的制度支持和信用保障,以及人们对失败的宽容态度。

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硅谷,可以说硅谷汇集了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如今的硅谷,美国的本土黑人和白人可能只占到所有创业者的40%到50%,余下都是来自全球各地具备创业者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硅谷不排斥外人的进入,每一个人都被平等对待,只要有能力,谁就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扎下脚跟。这样的氛围为硅谷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支撑着它成为“世界第一”。硅谷因人才而增奇,人才因硅谷而更奇。

也许是得益于知识产权法的极大保护和法律的完善,也许是得益于“尊重文化”的熏陶,在硅谷,“新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大公司的高管不会轻易蔑视年轻人,更不会毫无顾忌地抄袭和剽窃小公司的产品,而更愿意进行一种战略合作,扶持和互惠互利在尊重中得到更大彰显。

在硅谷创业,人们更愿意将眼光放向世界,所以容易出现引领世界潮流的公司,从IBM、思科到Google、苹果、Facebook等无一例外,这种放眼世界而没有局限性的战略眼光让硅谷坐拥全球化产业公司的半壁江山。

4.创新的机制:打造一个国际的持久的平台。

在美国,有一家私有的非营利机构,叫做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该机构以其组织的TED大会著称,而这个会议的宗旨是“值得传播的创意”。2001年,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 Sapling Foundation),并运营TED大会。每年3月,TED大会在北美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激发创新和展示创新的机制让美国人颇为自豪。

如果想去观看TED演讲,首先需要付得起7500美元的门票费用,但不是所有的有钱人就能成为TED观众,只有1350人能获此席位。其次需要填写一份申请表,并回答6道问题,例如你的朋友如何形容你的成就,你对什么满怀热情,描述一个激发了你的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等等;此外,你还要提供网址,如博客、学术研究或公司网址,以便被TED组织者更好地了解。最后需要最少两名担保人,假如他们也曾是TED观众或演讲者,或是什么大人物,对申请成功更加有利。

能走进TED大会的观众席已经不容易,想走上讲台就更难。每年,组织者都要审阅成千上万演讲申请者的简历,最终只有六七十名“最有趣,且最符合主题”的演讲者能走上讲台。有时TED的内容总监凯利·斯托泽或克里斯·安德森会亲自邀请演讲者。去现场看一场TED大会已是大多数人的梦想,能以演讲者上台那几乎是人生赢家了。

而这样的机制体制在中国是一个0的状态,没有一个国际化且让人觉得即便参与其中就是荣耀的创新舞台。但是,也应该看到,创业创新比赛在目前举办得如火如荼,规模从学校到本市到本省甚至全国,不一而足。然而一个品牌、文化、平台的搭建尤为重要,在这么多比赛的背后,一方面是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蜂拥而至”、“水涨船高”,而一个真正持久的品牌文化需要的是持久的耐力,等待这股热潮褪去,这些比赛还会一直进行下去吗?创新必须持久,它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动力。

结语

在鼓励创业创新的大环境下,创客的数量会急剧增加,这既有政策环境让创业的局面发生改变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像马云、李彦宏、李开复、马化腾这样的成功创业者让想要创业但有社会和家庭压力的孩子备受鼓舞。“士农工商”这一传统的等级制度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中被推翻,创业者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赢得巨大财富之时,还受到了普遍尊重。

创客的数量在未来会急剧增加,自由的气氛会更加浓烈,但是好的创客却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练,他们的产品和想法都要具有前瞻性。而不应一味抄袭、复制。

虽然在中国抄袭、复制的现象数不胜数,创新精神的缺乏也是一个老话题,但创新依然是不得不重视的一件事情。在中国,所有的行业都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浮躁,创业者们很容易被浮躁的情绪所感染,为了拿到融资而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别处,而不是潜心研究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因为大家都在做一款产品,所以更多人跟风,这种现象在创业领域比比皆是。有人说在硅谷,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不好意思创业,这很值得现在的创业者想一想,毕竟,在创业的路上,必定会淘汰一大部分人。

长路漫漫,寒冬和春风并行,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让中国走向世界,靠的不是制造,而是自主创新。让制度、环境、文化共同浸润中国创业者们的创业之路,抓牢地基,才能建设得更高。

猜你喜欢

车库硅谷咖啡馆
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结构设计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差咖啡馆
谈地下车库基础结构设计
就是想泡在巴黎咖啡馆里
妙趣车库门
智商着急勿赴硅谷饭局
硅谷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抢“红包”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