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大有作为——解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2015-09-07穆励第四届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长

商业文化 2015年34期
关键词:商业建设文化

文/穆励(第四届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长)

中国文化大有作为
——解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文/穆励(第四届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长)

深秋时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公报深刻剖析了我国当今经济社会的历史机遇和发展路径,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令人振奋,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和勇气,唤起了亿万民众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智慧,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一、文化创新的新机遇

1.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链。

为了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时代的高度和中国国情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发展逻辑链,从多个维度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坚实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了面向未来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又充分考虑到我国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问题,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进入21世纪,最大的变化就是高科技成果带来的一次次科技革命、管理革命、市场革命、经济革命、商业革命,突出的标志就是由工业文明飞跃到信息文明、知识文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大市场正在形成新的秩序,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正在改变,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全球竞争,倒逼着各个国家不断创新。例如,德国正在全面推进工业4.0,预计在2020年诞生;美国正在进入新硬件时代,也就是美国再工业化;日本的机器人制造领先全球,一场新的世界经济规则正在迎来,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要坚持创新发展,将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切活动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通过一个个创新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行业结构、传统的市场竞争规则、传统的商业业态、传统的发展方式……创新改变一切,将落后的、过时的、无效的经济方式、市场机制、社会机制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到新时代的国际水平,这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并将这一后发优势转化为先发优势。未来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提供创新的动力与源泉,鼓励大胆创新,提倡善于创新,不断推进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爱好,我们的创新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可以形成长江般的强大力量,创造更多更大的发展动力。

3.文化创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在各种创新中,文化创新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因为文化本身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将文化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不少地方的经济发展没有与文化保持紧密的协同关系,出现了经济发展了,文化落后甚至倒退了的反常现象,最突出的就是个别官员认为目前发展经济最重要,文化发展只有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有条件。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将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脱离了文化的强大支撑。正因为文化与经济的“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也相当普遍,导致全社会的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文化发展面临着相当繁重的任务。

如今,我们要进行文化创新,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从历史上看,经济发展往往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特别是工业化来快速实现,改革开放的短短37年间,我国经济从世界百名之外快速提升到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这一经济奇迹来自工业文明。但是,文化发展就没有经济发展这么神速了,这是因为文化本身的规律性,从5000年文明史可以看到,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相对于经济、社会来看,发展是比较缓慢的,文化的创新也是相当艰难的,将传统的文化提升到现代的文化,将落后的文化发展到先进的文化,将地域文化拓展到全球文化,本国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中发展,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中创新,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任务,绝对不可能像工业文明那样“快马加鞭未下鞍”,而是像森林的建设一样,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也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有一句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就是通过文化的作用教育人、改造人,使人具有新时代的文化素养。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要实现一次创新,绝非易事,我国5000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们又面临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将我国如此丰厚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创新发展,将考验着我国的智慧与胆识,需要我们长期坚持。

二、文化建设创新迎来了春天

1.文化创新贵在落地。

文化可以创新,也应该创新,问题是如何创新,创新动力在哪里、创新机制是什么、创新组织是谁、创新人才在哪里、创新的利益机制是否形成,如果不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文化创新也许就会停留在纸面上。

文化创新看似容易,其实非常困难,因为文化创新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也就是说文化创新者要有新颖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文化创新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如果搞文化的企业或个人都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到头来谁来推动文化创新呢?绝对不能走老路——计划经济方式下的政府大包大揽,必须创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化发展之路。文化与市场的融合是一个难题。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十分严肃的问题,文化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市场,也就要在市场上寻找到适宜的“土壤”,才有可能将文化创新落地。

2.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新的推动者。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文化创新必须培育先进而强大的文化产业,通过市场化机制跨界整合全社会的优质资源,在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市场机制,将文化创新转变为一个个优质的文化项目,借助高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运作机制,将这些文化项目转化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文化产业也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3.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实施者。

现在,我国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格局,总体上看,有大量的文化组织机构,还并没有真正形成文化产业链、产业网、产业群,文化成果不多,文化精品很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足,老百姓欢迎的文化产品不多,并且我国文化产业与国际上的差距比较大。这是因为我国文化企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也没有“航母级”的文化巨头,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中国文化产业优势。这是我国文化创新的一个难点,要借助政策、资金、科技、人才、市场等机制培育一批先进的文化企业,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创新的落地环节。

4.文化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文化创新依靠文化产业,而文化市场是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的主要动力源。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文化创新的必然之路。整体来看,我国文化市场的建设任务繁重,首先在文化市场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监管化等方面需要重大突破,杜绝文化市场的无序、混乱、低劣、低俗等现象,从制度和机制上消除低劣文化产品的市场根基,将鱼龙混杂的文化市场逐步建设成为规范的、健康的、文明的、高水平的文化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让文化精品成为市场的宠儿,让“文化垃圾”成为市场的淘汰者。当然,这一市场机制的形成很不容易,因为当我国文化市场还处于不健全、不健康的环境下,如何形成这一市场机制,从哪里入手,需要什么配套措施,均需要深入分析思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要建设先进的、文明的、规范的文化市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周期,还需要国家从国际化角度进行政策创新、法律创新、机制创新、监管创新,将设置系统化的、标准化的市场准入制度,不能让那些根本没有资质的文化企业进入文化市场,这一市场准入制度非常关键,要严格把握文化市场的“入口关”,好比海关一样把住文化市场的入口,才有可能择优选择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

当然,仅有文化市场准入制度还是不够的,文化企业进入文化市场后的所作所为,到底如何,是否自觉遵守文化市场的规则,还需要政府监管,保证文化市场的交易规范化、文化产品传播健康化,文化企业遵守法律和道德。这里,监管手段应该多样化、信息化、法治化,将法律监管与信息化监管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将监管落地,保证监管的效果。在监管的基础上推进评估制度,按照客观、公正、标准的原则,对文化产品、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对策性分析,发现问题的源头,采取相应的措施。这里,文化市场准入制度与文化市场监管制度、评价制度、淘汰制度可以形成一个大系统,严密地、科学地、系统地建设我国文化市场。这是我国文化创新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最艰难的、最重要的国家工程,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科技支持,制定周密的、科学的实施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组织地实施,首先从一线城市开始推进,逐步向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推进,最终将农村与城市贯通,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大市场。

今后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战略合作,将国内文化市场与国际文化市场贯通一体,充分吸收国际文化稀缺资源,成为我国文化创新的一大动力。这里需要借助国家力量,配合国家领导人出访,将我国文化外交协同发展,有一些单位、机构自觉进行这一尝试和努力,例如,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在海外的影响力比较大,今后可以借助这一战略平台,深入对接海外资源,特别是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比如,五洲传播中心创新的“3D美丽中国”,2015年9月14~16日“美丽中国体验日”美国巡展活动在纽约时代广场的汤森路透大厦成功举办,2016年1月这一活动又将进入日本,必将给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创新举措。

5.文化人才培育。

文化创新的落脚点是人才。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问题是如何培育文化创新人才。这是目前一个难点。我国文化人才整体上看依然短缺,特别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明显不足。没有文化大师,哪里有文化精品。我国文化创新需要诞生一批文化大师,才不愧对时代的期望。

培育大师,首先要有大师诞生的“土壤”,还要有相应的机制,当然,资源的投入十分关键,单纯依靠市场化机制很难实现,政策扶持非常必要。因此,我们要培育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在政策扶持下培育一批文化人才,特别是文化大师,承担起我国文化创新的历史重任。这是一个制度创新,也一个关键工程,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文化公司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

6.文化传播方式创新。

文化市场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性,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不同于实体商品的消费方式。比如,一部电视剧可以多次消费,全社会传播越广,社会价值越大;传播越久,越能说明它的生命力强大;传播越深,越能证明这一文化精品的独特魅力。因此,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一定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消费方式,微电影将会大量流行,微博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智能手机终端将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方式之一,这些移动互联网工具的深入融合,将是未来文化传播的一个创新点,也是文化产品发挥社会价值的一个希望点。当然,文化消费方式多元化、个性化,不能一窝蜂地盲目转型,其实,不少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比如杂志、报纸、图书,电视、电影等传播方式,在中老年人中还有很大的市场,我国13.7亿人口,中老年人占50%以上,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绝对不能忽视,我们在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工具同时,依然要开发一批传统的文化传播工具,当然也要融合现代元素,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工具的传播效果。

7.提升文化教育功能。

文化创新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主要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建设文明社会。这才是文化创新的真正目的。因此,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是教育亿万人民,提高文化素养,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伦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当然,这一任务相当艰难,需要采取相应的制度、机制,将文化教育工程实实在在地推进。

这里,文化教育工程可以分为六大系统:一是教育系统,主要是中小学生、大学生等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也是教育的主阵地;二是职工系统,主要是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这是社会财富主要创造者,也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还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三是政府组织系统,主要是公务员系统,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社会责任,也是社会风气、社会文明的带头者,提升公务员系统的文化素养非常重要;四是商业系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千万个商人的所作所为非常重要,是否文明经商、诚信经营,关系着商业文明建设的成效,也是社会风气好转的基础环节,还是保证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关键环节;五是社区系统,目前我国城镇化高达55%,居住着7.5亿居民,这一庞大的群体是否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水准,关乎着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水平;六是农村系统,我国依然有7亿农民,这一群体的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况且从整体上看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农村,教育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情,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尽快弥补这一战略短板,全面提高我国农村7亿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

8.中华文化走出去。

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关键是如何走出去、效果如何、手段是什么、支点在哪里。这里,“一带一路”倡议将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大契机,我们要深入研究沿线60多个国家的文化现状、民风民俗、文化市场、运作机制,创作一批文化精品,满足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化需求。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工程,起着“开路先锋”的突出作用。

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国家队”当主力军,创作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充分融合,彰显中国文化的时代魅力,抢占世界文化市场制高点。

三、商业文化将会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1.商业社会诞生高度发达的商业文化。

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到现代市场经济,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经济层面我国已经实现了总量飞跃——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文化层面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在商业活动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商业文化建设明显滞后,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

多年来,商业文化一直处于“草根文化”的状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为什么呢?早在1989年时任商业部部长的胡平同志,以他战略家的眼光,敏感地发现我国商业的发展绝对不能离开商业文化,并且创立了“商业文化学”,成为我国商业文化研究的“鼻祖”,开创了一个我国商业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近30年来,胡平同志在各种场合都积极推动我国商业文化的发展,1994年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创办了一份国家级刊物《商业文化》,成为我国商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宣传阵地,21年来,《商业文化》杂志走过了一段辉煌发展的历史,创新了一批商业文化理论成果,也记载了我国商业活动的点点滴滴,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商业文化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是,无论从全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在经济社会中的实际作用来看,我国商业文化依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远未发挥商业文化的应有社会作用,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商业文化是一种市场经济环境下诞生、成长、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化,在商业社会中发挥着引领全社会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商业文化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无论是直接从事商业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还是处于间接从事商业活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商业文化都处于主要地位,发挥着主流文化的作用。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成功经验,也是世界市场秩序建设的一个重要力量,当今全球市场游戏规则主要来自这些商业文化,主动、自觉遵守各种市场游戏规则成为WTO规则的灵魂,商业规则的自律意识是一切商业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提升商业活动层面的主要动力。因此,商业社会一定需要商业文化,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商业文明。这是一个基本规律,也是我国现实比较棘手的一个难题。

2.我国商业文化建设滞后,商业不文明行为泛滥。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商业文明建设如何适应新常态,成为新引擎。这是一个新课题。

从大量的商业活动来看,我国还存在着不少商业不文明行为,突出表现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老百姓深受其苦,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在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

食品安全已经被提升到执政党的地位这么严峻的高度,假冒伪劣产品之所以长期泛滥成灾,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也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本质上讲是一个文化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假冒伪劣产品呢?好商品都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制造出来的,问题是制造者为什么要这么疯狂地制造假冒伪劣产品,难道他们自己心里不清楚吗?这么多的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社会损失多么巨大,难道这些生产者自己不是一个个的消费者吗?在消费过程中难道不怕受到伤害吗?有的人认为我国的消费领域进入了“互残时代”,也就是说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相互伤害,最终没有谁是赢家,恶性竞争是结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负和博弈,从全社会角度看是一种净损失。

现在,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均遭受到商业不文明行为的严重破坏,特别是电商平台的假货盛行,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电商平台的假货概率,对此阿里巴巴与国家工商总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达成共识。其实,阿里巴巴本身也并不支持假货,在打假问题上也可以说是千方百计,问题是假货的总根源没有消除,好比一条“污染的江河”,没有消除“污染源”,怎么可能彻底解决“污染问题”。我国假冒伪劣产品的总根源就是商业文化建设的滞后,有的商人根本没有一点商业道德,甚至沦落为典型的经济动物,“豺狼般”地吞噬社会财富。这才是问题的总根源。这是商业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根本表现。从这一点也反映我国商业文化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3.我国商业文化建设难在哪里?

每一种文化的诞生、成长、发展均有自己的特定“土壤、养分、培育”,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建设优秀的文化。

商业文化建设需要特殊的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每种商业环境均诞生了不同的商业文化,每一时代也有自己的商业文化,因为商业文化反映着每个时代的各类商业活动全过程,是这些商业活动的本质反映,从文化高度反映了商人的价值观。

理论来自实践,最终理论指导实践。我国建设商业文化往往面临着一个难题:如果商业环境和商业氛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那么,这一的环境和氛围下的商业文化可以建设好吗?商业活动实践是商业文化的活水,问题是这一“活水”本身有的被严重“污染”了,通过这些“活水”得到的商业文化难道质量高吗?显然不高,甚至还会出现“文化废物、文化垃圾、文化毒品”,这样的商业文化往往成为“社会破坏剂”,好比浓硫酸一样毒害着全社会的每个环节。

现实的难题往往让人们创新解决办法。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面对我国商业文化建设这一“短板”,寻找解决办法,从哲学角度看,最好的办法就是逆流而上,才有可能寻找到问题的总根源。我国商业活动中大量的不文明现象,看似十分复杂微妙,其实也没有多么可怕,关键是从商人的道德修养入手,解决谁先行动的问题。其实,大量的商人还是坚守自己良心的,问题是我国商业环境和商业氛围出了大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劣币驱除良币”,好人吃亏,谁愿意当好人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好货往往打不过假冒伪劣产品,坚持商业道德的商人往往成为最大的伤害者,逼迫商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良心、道德了,谁来生产好商品呢?这一问题才是我国商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道难题,怎么解决呢?从创新机制来看,我们要创新一个新的市场机制:好商品一定可以打败劣质商品,怎么打败呢?就是全社会建立好商品的价值导向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好商品一定可以获得好利润,商人才愿意自觉生产好商品。这里,前提条件之一是消费者选择好商品应该成为一种消费习惯,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消费者不要为假冒伪劣产品埋单。要实现这一市场竞争机制的转变,消费者成为一个关键环节,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追求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单纯的价格,低价格的背后往往就是低质量。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保本是商人的底线,没有任何商人愿意牺牲自己的成本来进行“自杀式竞争”的,单纯的低价格心理往往带来“消费陷阱”。端正消费观,消费者自觉抵制没有质量保证的低价格,就可以为消除假冒伪劣产品提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看来,我国数亿个消费者的教育工作非常繁重,也非常关键,从消费文化角度更新数亿人的消费观念,自觉支持好商品,不要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市场的“土壤”,才有可能从市场竞争角度彻底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这是一个市场机制创新,也是商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

商业文化建设与市场游戏规则创新的融合,这是一个捷径。市场游戏规则的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最难的一个历史任务。因为市场游戏规则直接引导着每个商人的价值导向与行动导向,要设计21世纪现代高科技环境下的市场游戏规则,将市场全流程跟踪、监督、评价、改进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超大的社会系统,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工具,建立我国市场经济的人工神经网络,将全社会所有商业交易行为均纳入全流程的、多维度的监督系统,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全社会的商业活动自动遵守市场游戏规则,凡是违背这一市场游戏规则的商业活动,均可以快捷地在国家监控层面上反馈,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约束不法商人的行为。这是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先进监控工具,也是我国商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条件。

现实生活中,无数商人的商业活动非常复杂微妙,单纯的国家监控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机械的,无论多么强大的市场监控机制或政府监控机制,往往只能控制住主要环节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将海量的商业交易纳入全流程监督系统,这一监控无论从成本角度还是效率角度来看均是不现实的。因此,还得从商业文化角度强化商人的职业道德,每个商人增强自觉遵守商业道德的习惯,才有可能形成强大的无形约束机制,配合国家级信息化监控这一有形机制,在法治环境下形成合力,就可以形成一个监控闭环,将各种商业活动纳入道德和法律的轨道,保证商业活动的高水平。这是商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也是可以落地的措施之一。

4.商业文化建设建议列入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一新的发展战略给我国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建设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文化建设也理应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认真推进我国商业文化建设工程。

商业文明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商业文明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际形象。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商业文明程度反映我国商业信誉,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经济交往、工程合作、人文交流,首先要有良好的商业信用,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开展各类商业活动。

我国商业信用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要发挥移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国家出面建设国际水平的国家信用体系,这是一个硬基础,也是先决条件;二是行业文化、产业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文化等各个环节的文化建设协调推进,将我国商业文化建设系统化、专业化、行业化、产业化、地域化、企业化、消费者化,形成一个周密的、严谨的、系统的文化大系统,才有可能规避单一商业文化建设的弊端,从制度上解决单一商业文化的被动性。这是商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使命,问题是谁来操作这一创新机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国家应该考虑到商业文化建设的落地工程,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人,将商业文化的系统化建设持久化;三是商业文化建设的国际化,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我国商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商业形象甚至国家形象,商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问题,涉及到沿线60多个国家40多亿民众的切身利益,这不是一个小事,而是关乎中国对外形象,需要全面加强商人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一带一路”工程的一个基础工程。

面对日益复杂的现代市场环境,法律和道德是我国商业文明建设的两大基本手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法治角度和文化角度形成强大的合力,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建设高水平的商业文明,为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引擎。

猜你喜欢

商业建设文化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