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活动要重视幼儿与作品的对话
2015-09-07邓渠锐王喜海
邓渠锐+王喜海
【摘要】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审美过程,是观者基于艺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重塑和再造艺术作品意义的过程。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既可以对美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审美感知,也可以进行丰富的审美创造,这些都是幼儿在与作品对话。幼儿可以通过与作品对话,自由解读作品,借助欣赏表达自我,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应重视幼儿与作品对话的价值,充分支持幼儿与作品对话。
【关键词】美术欣赏活动;幼儿;与作品对话;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10-04
当前,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存在只重艺术知识灌输、作品分析能力培养的倾向,使本应开放的美术欣赏活动变成教师主导的独角戏。究其根源,是由于教师对儿童美术欣赏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成人总认为自己能完全替代幼儿的思考与感受,幼儿的一切都是幼稚的”。〔1〕教师不信任幼儿对作品的诠释,试图以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代替幼儿自己的理解。二是误认为美术欣赏活动的本质是教师牵引着幼儿去掌握作品,是将既定的审美事实传授给幼儿。与此不同的是,接受美学强调观者的主体地位,认为美术欣赏活动要重视幼儿与作品的对话。笔者借接受美学理论对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活动进行深入分析。
一、幼儿与作品对话的内涵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ic)认为,审美过程绝不是将艺术作品原封不动地加以移植的过程,也不是机械复制和简单复原的过程,而是观者基于艺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重塑和再造艺术作品意义的过程。〔2〕观者再造艺术作品意义的过程,即是观者与作品的对话。
“儿童都是艺术评论家。”〔3〕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正是幼儿与作品对话的过程,即幼儿将美术作品作为素材,结合其经验与兴趣,在思考中完成对美术作品意义的再创造。再造的结果是呈现出一个基于作品却不完全等同于作品的审美意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真正成了审美的主体,在直观感知作品的基础上,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幼儿与作品对话的特征
结合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麦田上的群鸦》(梵高)”,我们可以发现,幼儿与作品对话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具体的审美感知
幼儿:天空看上去很特别,很不一样。
教师:画作上的天空有什么特别的?我们先看看窗外的天空,再看看画作上的天空。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1:窗外的天空有点儿白,画面上的天太蓝了,深蓝色。
幼儿2:窗外的天是白天,画面上的天已经是晚上了。
幼儿3:画面上画得不清楚,我感觉有两个月亮。
幼儿4:窗外的天很亮,但画面上的天很黑很黑的。
无论成人还是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观察,获得对作品色彩、构图、光线等形式要素的直观感受。在上述案例中,幼儿率先发现《麦田上的群鸦》画面色彩昏暗、光源混乱,并且对此进行了深入观察。他们并非像成人一样,用美术学的方法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光线,而是用了一种结合内容加以理解的方式。幼儿通过对比画面上的天空与现实中的天空,用“白天”和“黑夜”来描述画面上天空的色彩基调,为感受作品的情感奠定了基础。同时,幼儿也关注到了画面的光源,将画面中的光点看成了“两个月亮”。
幼儿的思维并不同于成人,他们受其思维具体形象特点的影响,总会将作品的形式要素结合作品具体的内容加以解读。〔4〕在上述案例中,幼儿并不是脱离作品直接描述画面的昏暗色彩基调的,而是借助对作为画面主体背景的天空的分析来描述画面的色彩基调。幼儿使用的语言也十分具象,他们用“黑夜”代替了“昏暗”,用“月亮”代替了“光源”。由此可见,幼儿感受作品的方式是具体形象的,常常结合作品内容或现实经验,是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
(二)丰富的审美创造
教师:这幅画里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儿1:发生了很恐怖的事情。
幼儿2:有强烈的风和强烈的雨。
幼儿3:可能是这些蝙蝠飞起来,把麦子带得动了起来。
幼儿4:我觉得有怪兽要出来了。
幼儿5:这幅画给我的感受就好像整个大地都要动起来了。
幼儿6:有可能是龙卷风,有可能这个地球马上就要爆炸了。
教师:我们动动脑筋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吧。
幼儿1:恐怖版星月夜。
幼儿2:恐怖地震。
幼儿3:铛铛铛铛(伴随夸张的表情,哼起了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
幼儿4:恐怖的夜晚。
在欣赏的过程中,观者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对作品意义进行再创造。活动中,幼儿通过“龙卷风”“怪兽来了”等故事般的叙述,对画面的内涵进行了十分到位的解读。幼儿的神情,幼儿所用的语言,仿佛身临其境,这不是用干巴巴的“害怕”“恐惧”之类的词所能表达清楚的。有幼儿甚至通过哼唱相应的曲调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这是一种艺术通感的表达手段。有幼儿还在活动延伸环节,用绘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幼儿对作品的诠释富有情感色彩。幼儿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发挥想象,对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创造。就这一点而言,幼儿的审美创造无疑是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同时,如同瑞吉欧教育体系倡导的理念一样,幼儿有一百种语言,他们可以利用图像文字以及其他媒介去记录和呈现记忆、想法,〔5〕幼儿的审美创造方式是丰富的。
三、幼儿与作品对话的价值
解释学认为,人们平时对文本进行的一切阐释活动,都要求观者凭借自己的“视域”,编织新的意义进入文本。〔6〕幼儿与作品对话的过程即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诠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自由解读作品,借助欣赏表达自我,并充分发挥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