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由选课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调查分析
2015-09-06解忧杨华平闫小乐王亚民
解忧+++杨华平+++闫小乐+++王亚民
摘 要: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一方面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是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西安科技大学实施的自由选课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教与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教学改革;自由选课
一、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大学物理作为公共基础课,一方面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以使他们思想开阔,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有深远影响。
然而,面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多课少时、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的总体趋势,大学物理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教学内容与现代工程技术严重脱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大班上课人数较多,学生兴趣不浓等等。因此,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我们调查研究了西安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与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及其实施方案,为物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自由选课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为深化学分制改革,逐步实施完全学分制,西安科技大学在全校理工科一二年级学生的必选课中,开展了自由选课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对于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课,固定教师的上课人数、时间和地点后,让学生在网上自由选择教师,先到先得,选满为止。如果有些教师的选课学生人数较少(比如少于60人),则停开,让学生重新选择其他教师。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很明显,这是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打破了专业班级的限制,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同时,对于上课教师引入了竞争机制。学校试图通过这种自由选课模式试点,为进一步推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因素,自主地选择课程、教师以及课程种类等奠定坚实基础。
自由选课模式实施几年以来,具体效果如何,对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有何影响?为此,我们开展了“大学物理学习情况问卷调查”。问卷针对西安科技大学2011级3800多名学完一年大学物理课程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54份,回收率90.8%。在回收的问卷中,男生304人,女生150人。工科学生359人,占79.6%;理科学生92人,占20.4%。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初步掌握了影响学习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喜欢大学物理课程的占41.9%,不喜欢的占17.0%,其余的占41.1%。对大学物理课程非常感兴趣的占20.1%,大部分学生(60.1%)只想对该课程有所了解,不想深入学习。19.9%的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没兴趣,认为学了没有用处,但不得不学,只希望考试及格就行。绝大部分学生(74.1%)认为,大学物理的一般概念能理解,但多数题目做起来困难。概念熟悉并能灵活运用的学生(15.5%)多于认为啥都不懂、内容不好理解和题目不会做的学生(10.4%)。对于大学物理课,大部分学生(63.3%)从不旷课,偶尔旷课的学生占35.8%,经常旷课和根本不去上课的学生只是极少数(0.9%)。对于辅导答疑,83.6%的学生没去过,而经常去的学生仅占3.1%,大部分学生(73.9%)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而且66.5%的学生只在考试前复习所学内容。
影响学习大学物理课程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广大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问卷中,对于单个选项,选择“课程太多,应付不了”的学生占17.1%,为各因素之最。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5.6%,认为“内容枯燥公式太多”和“课听得懂,就是不会做题”的各占10%多一点。还有28.4%的学生选择了不止一个选项,也就是说影响学习大学物理的因素有很多,或许也不仅仅是调查问卷中所列出的那些影响因素。除去做作业,花一部分时间学习物理的学生占57.6%,课余几乎不看物理的占38.2%,而大部分时间学物理的学生仅有1.3%。除了上课(包括实验)之外,6.0%的学生经常接触有关物理的一些课程、活动、讲座等;86.2%的学生很少接触;从不主动学习有关物理知识的占7.8%。近一半(44.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方式好,认为传统教学方式好的不到三分之一(31.0%)。对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很满意(9.8%)和较满意(51.4%)的超过60%,不满意的仅有6.0%。
对于学校的这种自由选课模式,37.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4.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28.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理论上,自由选课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模式,为什么学生的支持率不是很高?选课中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问卷结果分析表明,认为“不知道老师的教学情况、不能选到最想要的老师和都是乱选”的学生占85%。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自由选课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很明显,如果想把自由选课进行下去,让学生满意,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解决了选课中的教师问题,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交作业和发作业比较麻烦、不能自由选择时间、上课混乱、不利于管理等将不再是问题。
三、自由选课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探讨
基于调查结果及其分析,可以发现在目前大学物理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广大教师急需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们从学校管理、教师和学生等几个方面探讨自由选课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 学习气氛的营造
基于调查结果以及目前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合理的引导。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学校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针对本科生的学术报告。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等学校要营造好的学习气氛,不能再像中学那样简单靠大量的作业和考勤等手段。各学院要积极举办学术报告、专业介绍讲座和各种竞赛,让学生尽早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和准备。
第二,举办物理学知识讲座。营造学习氛围,特别是学习物理的氛围,与广大物理教师有密不可分的责任。作为物理教师,或许过多地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忽略了对物理课程的宣传。应通过举办物理学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以此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2. 细化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我校对公共基础课的考核评价是: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和期末成绩占70%。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只是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平时学习努力不够的状况,我们应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突出能力本位,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存在的“会考试”而“不会做事”的“高分低能”、“有分无能”的现象。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将以往以测试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
具体措施设想是,降低期末考试比重,增加平时的考查和测试。除了平时出勤、作业等占10%之外,每学期至少安排4次(计划4周一次)小测试(每次占总成绩10%,总共40%),期末考试占50%。对于平时的小测试,全校统一要求,考查内容由授课老师具体实施。这样,学生在平时必须要好好学习,课下要积极准备,才能拿到相应的分数,否则只靠期末的成绩是不可能及格的。这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旷课率等。
3.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
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靠教师,因此在教师的培养上要下大力气。首先,敬业爱岗,教书育人,这是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毕生所追求的事业,而非谋生的手段。全体教师要树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目前,教师责任心不强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敷衍塞责,不能深入钻研教材,不能深入备课,把备课当作是应付检查的工作。教师的责任心强不强,也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同时,物理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需要有一桶水。没有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课也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难说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一,增加教师的国内外进修访学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二,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物理教学研讨会,通过与各高校教师的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三,经常开展大学物理课程的示范教学,邀请外校教学名师和物理系的老教授来校做教学示范,进行教学交流。同时,青年教师每学期都讲一次教学示范课,请老教师提问题、找缺点。通过交流,使大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要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1]、Studio Physics教学模式[2]、Peer instruction教学法[3],以及最近影响较大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4-6]。
基于我们学校的现状,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初步设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硬件实施。尽管多媒体教学依然存在一些缺点[7],但在当前课时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教学必须以多媒体为基础,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种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硬件建设,比如配备白板,合理的光线,加强投影仪的照度等。
第二,完善和加强自由选课模式。对于目前的自由选课,教学班人数(120人左右)太多,建议学校把每个大班的人数控制在90人左右,并逐渐降到60人左右。关于选课中的教师问题,首先让学生在选课前对任课教师有一个初步了解,这一点很容易做到。我校教务系统中有每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以此为基础,对教师做一简单介绍。笔者认为,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有的学生感觉这个老师好,但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学生。所以要给学生一个第二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前两周为试听阶段,然后再定教师。当然,这依然存在一个问题,一些好的老师大家都想选,但由于课堂容量有限而选不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学校另辟蹊径,对于教学质量好、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以此为导向,鼓励更多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浙江大学100万重奖优秀教师的举措,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第三,将MOOC引入教学,构建合理有效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将所讲内容分解成3~8分钟的若干微课教学视频,上传到学校大学物理教学网上。让学生提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观看。在学生观看微视频后安排相应的小测试,以此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构建大学物理课程交互平台,积极开展网络上的讨论,实现教学互动,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线提出问题和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慕课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淑红. PBL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索[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2): 114-116.
[2] 王鑫,刘全慧. 工作室课堂与大学物理教育——介绍美国Studio Physics教学模式[J]. 大学物理,2010,29(2):54-56.
[3] 张萍,Eric Mazur. Peer instruction——哈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新方法[J]. 中国大学教学,2010(8):69-71.
[4] 门路,王祖源,何博. 大学物理MOOC 教学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5(1):49-52.
[5] 王祖源,倪忠强,王瑜,顾牡,王治国. 从OC到MOOC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再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4(6):53-56.
[6] 倪燕茹.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融合“慕课”教学模式必要性的思考[J]. 大学物理实验,2014(6):118-120.
[7] 李菊芬. 浅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大学教育,2013(10):71-72.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0067)]
[责任编辑:夏鲁惠]
(上接第55页)
参考文献:
[1]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4.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白皮书(征求意见稿)[Z].
[3] 谢宝荣. 促进计算机“文化观”与“工具论”的和谐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2):79-80.
[4] [美]Robert E Franken. 人类动机[M]. 郭本禹等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4.
[5] 鲁洁. 教育的原点:育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4(6).
[6] 教育部高教司. 关于公布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名单的通知[Z]. 教高司函〔2012〕188号.
[7] [美]David P Ausubel. 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M]. 邵瑞珍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
[8] 杨彩云,王军华. 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 高教论坛,2012(2):73.
[9]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
[10]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3).
[11] 让·皮亚杰. 发生认知论[M]. 范祖珠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1.
[12] 衷克定,玛丽亚木·玉苏甫江.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计算思维能力形态及其取向[J]. 中国大学教学,2013(5):43.
[13] 衷克定. 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视域再认识教学结构的变革[J]. 中国电化教育,2011(12):8-13.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