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理念与实践

2015-09-06司显柱陈娟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司显柱+++陈娟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比如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缺乏全面深入研究,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等;提出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在回归学科本位、加强人文教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定位,办出特色,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多元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学生水平低,以及当时中国在政治运动中屡见对“文学道路的批判”,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课程设置方面主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阶段,从80年代到2010年,以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学院为代表,包括华南工学院这样的理工科大学的外语系,开始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增设非语言类专业,开设文学、语言学、新闻、国际交流、翻译专业倾向的课程(胡文仲 2008)。200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表明我国外语界普遍认识到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已呈多元化的趋势。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随着高校英语专业快速发展,英语专业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大,外语教学面临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单一的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人才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各大高校必须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外语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胡文仲2008 )。

据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有994所,其中理工科院校有600多所,规模庞大,占总数的2/3。但是,理工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性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尽管在诸如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来源、教学环境等方面与外语类、综合类重点大学相比,差别很大。但令人奇怪的是,据调查绝大多数的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目标定位等却基本相同,体现不出理工科院校开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应有特色,出现了如下文所述的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因此,新形势下,创新我国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修订、完善适合理工科院校自身特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改革和深化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应有之题,关系着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存在和发展的生死存亡(何其莘 2001)。

由于不同地区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各院校办学条件及师资条件存在很大差距,“大纲”指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进程也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以下我们通过考察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理工科院校(二所985全国理工科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所一般性地方理工科学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南京信息科技学院。一所211理工类高校:北京交通大学)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探索我国理工科高校如何在不削弱英语专业学科优势、塑造“理工英语人”共同特质的基础上,如何立足学校定位和区域特征,办出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实现“精英语、懂科技、知国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当下我国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进而为我国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带来启发,提供借鉴。

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现状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普通本科专业招生、毕业情况调查结果,英语专业扩招幅度过大。2003年招收本科生87808人。2004年招收102388人,排在所有专业第一位。之后持续走高,到2013年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达15万,其中大约7000人继续攻读英语专业的硕士学位,占本科生人数的5%。而2013年英语方向博士生只有425人,占硕士生的6%, 这无疑注定了大量的英语类毕业生要涌向社会,就业形势可想而知。

尽管“英语+其他专业”的复合方向型的人才或者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涉外机构、外资企业、银行、保险、海关、边防、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也可以选择留学、考研或者国外就业,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还是从事外经贸工作。由于涉外行业对商务知识、英语能力要求较高,而现有的不少高校的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过于强调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得本专业学生一方面不具备深厚的英语文学和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跨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度与其他专业相比又相差较远,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难,就业层次相对偏低的问题。根据麦克思公司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英语专业连续三年被评为“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早在199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何其莘教授等人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就曾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何其莘1999)。2000年《大纲》也提出了“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此后,各大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就一直在探讨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专业+英语、复语(非通用语种+英语)、主辅修、双学位等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实践,效果参差不齐,批评意见主要有:

(1)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很多高校在没有充分理解究竟什么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在什么框架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不同类型院校应该怎样培养有自己特色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否冲突等问题的情形下,就盲目地从单一语言高级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型,从学科本位向学科交叉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英语专业学科内涵理解片面,对语言能力要求降低标准,致使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呈下降趋势,动摇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在考虑外语专业顺应市场需求,强调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时,增加实用专业课程设置的呼声远高于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外语本身教学水平,虽然谈的是外语专业,但实有弱化外语专业学科地位的失衡倾向,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开始变得界限模糊。”(《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1)。其次,降低了英语专业的学术水平,忽视了人文教育。“实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的强烈人文倾向。该倾向会在注重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能够在社会价值取向方面起巨大的平衡作用。”(刘天伦1996)。

(2)课程设置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实现《大纲》中设定的英语专业人才复合型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应包括三大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许多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外语系(学院)成立之前的大外教学部,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于承担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采取的策略往往就是在保证英语技能课有较为充分课时的同时,大量削减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增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比例,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严重不够(胡文仲,孙有中2006),使得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区别不大。我们知道,人文教育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对它的忽略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尤其违背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讲英语的工具,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英语人才。”(张绍杰,杨忠2010)“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既掌握外语技能,同时又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善于创新思辨的通识人才。”(蓝仁哲2009)

另一方面,尽管《大纲》明确规定了三种类型课程的比重,不少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技能型课程比例较高,但却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比重偏少,实践课教学流于形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平台,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和提高难以落到实处。

三、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针对当下英语专业建设暴露出的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要求,不少理工科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区域特征,积极探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理念和做法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英语专业建设不乏借鉴和启发,兹述介如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凭借自己强大的理工科优势和优秀的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基于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将单一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双学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其基本理念是:理工科大学办英语专业,一方面必须依托学校强势专业,另一方面绝对不能削弱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和汉语教育,要把理工科大学的外语专业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专业”的高端外语专业人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该校开创了五年制 “英语+机械”双学位培养模式,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适度压缩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课程,增加专业知识课程(文学、文化、汉语、语言学等课程),同时,为加强和夯实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能力,该校和国外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安排学生到目标语国家进行一年的研修。另一方面,学生在修满英语专业176个学分的基础上,增加48个学分机械专业课程(由机械学院承担),修满上述课程并考评合格的学生获授文学和工学两个学士学位,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开辟了较为广阔的前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旨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前提下提升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采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模式,四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为:语言学、文学、外贸商务和科技翻译。据该校外国语学院负责人介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必须寻求发挥各个学校的特色,实行多样化发展,要以《大纲》为依据,但又要淡化《大纲》的约束;探求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应以就业趋势为导向,并强调英语的三大功能: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尤其不能忽略外语对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另外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机会,北航利用自己强大的地域和学科优势,启动了“2+2”或“3+1”培养模式,和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交流生合作项目,每年选拔优秀的学生交换到国外学习一年或两年,表现优秀的还有机会留在国外继续深造,攻读英语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拓宽了道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英语专业依托地域、学校强势专业并综合考虑生源情况,探索面向东盟国家的“跨国”、“跨专业”的“双跨”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跨国”指和东盟国家高校建立互换学生的合作培养。自2011年以来,桂林电子科大外国语学院已有3批超过40名学生分赴泰国、越南合作高校进行一学期或一年不等的实习,同时接纳40名学生到桂林电子科大学习。合作以互认学分、互免学费的方式开展,交换生以插班形式进入当地高校学习,给学生提供文化交流、英语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效果良好,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14年,该校和马来西亚建立合作高校,继续扩大跨国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广度。所谓“跨专业”指和其他学院其他专业寻求合作,探索校内交换生的培养模式,目前主要和商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合作,互换20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学分互认。英语专业学生修国际贸易专业的20个学分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国际商法、商检与报关、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金融、会计学、国际结算等。“跨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两届,实践中发现,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主修20个学分的英语专业类课程,外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而英语专业学生修上述20个学分的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却不够理想,学不深、学不进。针对这个情况,从2013级开始,该校外语学院对培养方案做了较大调整,在培养方案里设置了语言、文学、商务、翻译四个方向的课程套餐,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取其中一个课程套餐进行学习,每个课程的套餐计划也是20个学分,目前学习效果还有待观察。除此之外,桂林电子科大也在积极探索“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筹划的是“电子+英语”模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照欧洲和国内其他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结合本校强势的气象专业和本地语言服务产业需求,充分利用英语专业、其他专业和本地翻译公司的师资力量,提出基于“行业特色“和”地域优势“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行业特色”是指该校传统强项气象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近年来,全球气象灾害频发,需要各国气象机构通力合作,急需大量懂气象的英语人才。据中国气象局最新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名气象行业人员需要接受外语培训,同时我国气象领域每年需要招聘85名左右外语人才。为此,他们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从第二学期开始加入了系列气象类课程,包括: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通修课,江苏省重点建设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气象民俗学、气象科技英语阅读、气象科技英语翻译(学生必选4学分,即两门课)。所谓“地域优势”指的是江苏紧随北京、上海之后位列国内语言服务企业数量第三名,与浙江一起,上述四省(市)占据了国内语言服务行业提供商的75%,在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郭晓勇2010)。基于这样的社会需求,该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包括:科技翻译方向、商务英语方向、旅游英语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实施以内容为依托、注重专业素养和语言运用(输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通过构建基础技能、人文知识、专业方向与拓展辅助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及专业知识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厚基础,精专业,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英语专业高水平人才。 围绕上述专业建设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该校英语专业近年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与尝试:

(1)调整培养方案。以语言输出假设理论为依据,以注重专业素养的语言输入模式与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输出模式的有机结合为目的,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以下修订:第一,整合技能型课程。对专业基础课的学时、科目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知识的输入。第二,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通过开设“希腊罗马神话”、“圣经释读”、“英国历史文化”和“美国历史文化”, 帮助学生系统性、深层次地掌握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内涵,建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第三,加强专业方向课建设。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术兴趣和就业需求,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中突出专业方向性,按照英美文学、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翻译和国际经贸四个模块设置课程,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专业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研究。

(2)加强国际合作。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暑期小学期,邀请国外合作高校的教授专家举办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本专业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3)推行全员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为每一位本专业新生配备导师。结合英语专业学生多为调剂生的现状,加强导师在提升学生专业认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学业、生活及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自主报名、公开选拔的基础上为大三的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具体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基本的科研能力。

四、总结

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要发展,必须改革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自身学校特色和行业、地域优势,在不削弱英语专业学科优势前提下,走创新之路(蔡伟良 2009)。上述五所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1)英语专业应回归其学科本位,应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必须彰显人文教育,不能为了拓展语言和其他专业技能而压缩和牺牲知识类等人文素养类课程。另外,外语专业同样不能忽视母语和中华文化教育。

(2)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化人才观。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采取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基本上有三种,即专业基础型(传统型)、专业+英语或者英语+专业(双学位)、英语+方向型(多专业复合型)(陆莺2008)。所谓专业基础型,就是把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锁定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即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上,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加一些专业知识课程,如文学、语言学等。而双学位和多专业复合型的培养模式,都是基于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学校自身理工科特色、强势专业,培养有专业的外语人才。具体言之,又分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实行“主辅修制”,学生在读期间,主修英语专业,辅修另一门专业。具体操作是:如果学生文科比较强,可以选择“英语+旅游”等;如果学生对理工科感兴趣,可以选择“英语+航天”,“英语+电子”等,这样学生就业可以在旅游、冶金、航天、电子等专业性较强的进出口公司任职。另一种是选拔一批英语基础好的工科学生,并为其量身定做一套培养计划,即“专业+外语”的“3+2”或“2+2”培养模式,即理工科学生用两年或者三年时间修完该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然后通过考试选拔转到外语院系注册,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再学两年英语专业的课程,毕业时授予双学位(秦秀白,吴古华1999)。

(3)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必须创造条件加大学生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力度。像哈工大和北航这样的985重点理工院校,有条件和一些英语国家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交换生合作项目,直接将学生送到国外,感受国外文化,提高语言、专业等各方面的实践能力;地方院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量力而行地寻找与国外合作机会,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另外,一时找不到国外的合作学校,也可以自力更生,立足本校、本地区,与当地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协议、成立自己翻译工作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奠定基础,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要实现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各校必须在《大纲》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强势专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形成竞争力,培养出有活力、有实力、有专业符合时代要求的多元英语人才。

(下转第76页)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全育人”视域下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使命培养探究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探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理论与实践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