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
2015-09-06付玉娟
付玉娟
摘 要: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是高一化学教学中一开始就面临的一个难题。有许多学生在初中时化学成绩非常好,但是到了高中落后了。这就启示在初中阶段要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从初中化学教师的角度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做了一些思考,希望学生能早日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
关键词:化学;初高中;教学;衔接
我省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教材,与高中化学教材间存在明显距离,导致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对化学学习存在着很大困难,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感到不适应。主要原因是初高中化学课本内容之间缺少有效衔接。高中化学教师对初三教材的内容不熟悉,对初中化学教学情况缺乏了解,导致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脱节,知识出现断层。通过仔细研读2011版新课改后初、高中课程标准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
学习知识是由浅入深,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知识之间应该是有一定的联系,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有很多是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初中教师在平时要注重备课,处理教材时不能只为了中考成绩,要多关注与高中衔接的地方,为学生的后续教育打好基础,明确知道哪些高中知识在初中化学中考中是不做要求,而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高考做要求;哪些高中知识与初中化学之间严重脱节。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强化和补充完整。
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这一点,尽最大可能性地给予学生在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上一点帮助。案例一:在第二单元课题二中,所教授的氧化反应,定义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得到氧元素;在第六单元课题一中,所教授的还原反应,定义是含氧化合物中的氧元素被夺走的反应,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失去氧元素。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有物质得到氧元素,必然有物质失去氧元素,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两者为一体,即氧化—还原反应。这可以与学生在进入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做铺垫。在第四单元课题四“化合价与化学式”中,讲解元素的化合价,帮助学生将元素的化合价与该元素对应原子的离子相联系起来,从而推导出元素化合价本质来源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可以认为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就一定有电子的得失,而且通过一些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元素化合价升高,即为失电子,而元素化合价降低,即为得电子。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了有的化学反应是伴随着得失电子的,从而为高一化学中学生从得失电子的角度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做衔接,使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容面对。
案例二:在教授第十单元“常见的酸、碱”的过程中,在课题一中,通过课堂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发现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导电,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出这四种溶液能导电的原因,即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阴离子和阳离子);在课题二酸碱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出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反应生成了H2O,这也是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教授第十一单元中课题一中的复分解反应时,书本中提出反应的条件是只要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反应就可以发生。而由前面的学习知道,在酸碱盐溶液中,化合物在水分子作用下发生了解离,所以复分解反应中绝大多数是离子和离子之间的反应。可以用一些具体的反应来让学生一起探讨在反应的过程中,哪些微粒前后不变,哪些微粒之间结合生成了沉淀或气体或水,这才是真正发生反应的微粒,从这个角度可以找出反应的实质。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某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这样,学生既应对了中考,又能在进入高中阶段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为提高高中化学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