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教学启发学生的语文认知
2015-09-06陈占红
陈占红
众所周知,语文的知识面涵盖比较广,除了基本的词句识记以外,高考考查更多的是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表达能力。许多学生面对语文不知从何入手,有时候努力几个月也没有明显进步,常常造成学生心灰意冷的消极学习心态。对此,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语文不能只局限于识记,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掌握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理解能力,才能举一反三明显提高语文成绩。下面我们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亮点分析。
一、结合认知差异,设置问题分层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存在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客观差异,同一个人认知问题也需要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问题也不能“一刀切”应付了事,要能针对不同的认知层次和阶段,这样才能让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比如,在教学鲁人版必修5的《哦,香雪》时,笔者就根据班级学生的认知层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层问题引导:(1)基础层面的学生:读懂并复述香雪的故事,通过香雪的故事看出香雪怎样的性格特点?(2)能力层面的学生:想一想“大山”“火车”还象征了什么?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请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从关键之处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效规避了“一刀切”造成的教学资源浪费,便于启发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打开学生思路,思考开放问题
开放性是语文的学科特点之一,许多观点都是见仁见智,只要能给出合理解释就是正确的。当前语文高考也喜欢考查开放性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切实的阅读、思考和体验提升思考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打破以教参给出的“中心思想”为说教的教学方法,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
承接上例教学《哦,香雪》时,学生在回答上例问题后,许多老师会把学生的思路往教参的答案上引,告诉大家:“大山”象征传统和封闭,“火车”象征开放和现代。实际上就否定了学生的其他想法。其实我们应该优选学生想到的优秀答案让大家讨论,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大山”象征阻力,“火车”象征着迫力,这个思考角度就很好。这样指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生成语文技能的必由之路。
总之,问题是启发学生学习和认知的法宝,针对知识面比较广的语文教学,我们不但要能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置对应的问题启发,还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认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追求真理、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最终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