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读往来

2015-09-06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汪峰绯闻头条

15/2015 總第705期

@EAST行迹:我喜欢汪峰的一些歌,也很不喜欢他的另一些歌。喜欢是因为他好像有那么一部分唱进我心里了,不喜欢是因为,他好像知道什么样的歌能被人喜欢,然后就努力那样写。

@瓜兴预想:汪峰很努力才成为今天的汪峰,但也因各种原因让他逐渐在音乐之外更受人关注,这些方面,他和郭敬明有点像。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其实“全球拥堵城市排名”中,那些上榜的国内城市并不令人意外,甚至很多人质疑自己的城市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榜单中。对于拥堵,根本不可能完全依照数据采集后定义,它更多的是市民出行的真切体验。无论排名是否靠前,这些上榜的城市,堵是肯定的。相关部门应该想着如何利用如地图公司所掌握的数据,科学地解决拥堵问题。(庆赳)

记者手记

汪峰上头条以后

本刊记者/韩永

很多人开玩笑,说汪峰终于上了头条。就像封面大标题《消费汪峰》一样,大多数人对他本人进行八卦的兴趣,比对他的音乐兴趣大得多。

在世俗意义上,汪峰是成功的。他有一套自己的“成功学”,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真切地意识到自己这套帮助他功成名就又让陷入绯闻的“学问”到底有着怎样的范式。

首先,汪峰是一个极其职业化的歌手。他无论旅行到哪,基本都随身带着吉他,随时在酒店写歌。在他的创作期,他会像个上班族一样,早早起床,雷打不动地工作数个小时,每天如此。其次,作为科班出身的音乐人,他所受过的严苛训练和他的个人才华让他能驾轻就熟地写出极具可听性的旋律。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的歌词精准地切中了中国转型期当中刚刚生长出来的“中产阶层”的某些特质——愿意倾诉自己成功路途中的痛苦过往、表达焦虑与困惑、表演一种精神性的追问……那些有热血、鸡汤、爱情与青春的歌声成为了中国当下社会完美的背景音乐。

汪峰与前女友、前妻以及章子怡的各种绯闻,一方面助长了他在公众中的人气,另一方面,也让他陷入了某种尴尬的境地。似乎,他一边扮演拷问精神的圣徒,一边陷入滥欲的深谷。从那之后,汪峰经受着从未经历过的戏谑、调侃和消费。

他对于自己形象的构建开始变得愈发谨慎。很多媒体想要采访汪峰,都必须与他事先签订一份合同,其中要求,汪峰方面认可后才能出版。我没有和他签订合同,也没有让他修改稿件,所以迎来了他和他团队轰炸式地电话质询。他认为我把他写成了一个“虚伪”的角色,而且“没有考虑到艺人的想法”,比如“封面大标题和封面设计是否应该与艺人一起商量后决定呢?”

中国的大牌艺人长期以来把接受媒体采访看做给对方“资源”,他们从不认为采访是一种对等的行为,而下意识把媒体看做自己的乙方。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与你作为“合作”关系,你还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汪峰从一个歌手变为一个“红人”之后,他就必然面对那些与他名声对等的,向他袭来的压力与消费,也必须面对那些他自己不想看到的,对自己的评判。

详见本刊2015年4月27日出版总第705期

猜你喜欢

汪峰绯闻头条
章子怡:恩爱秀出新高度
汪峰暂停手撕前任会友找乐子
消费汪峰
真实的谎言
田亮、郭晶晶:如临大敌的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