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东吴海外开拓的意义与借鉴

2015-09-06苏婷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东吴

苏婷

摘 要:从三国时期开始,大陆与台湾建立起官方联系。吴国在武力上夺取台湾,在外交上派遣刺史出始南洋诸国。在以往的研究中,论述吴国与外界海上联系的文章较少。本文以积极倡导建立海洋强国的崭新视角,从东吴夺取台湾的战略性考虑及可行性分析入手,阐述了规模庞大的舰队抵达台湾的过程及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成果,对孙权夺取台湾控制权和建立海上邻国外交的意义进行探索和思考,旨在为今天提升我国海上实力和加强岛屿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国时期;东吴;夷洲;征战;海上外交

三国时期主要矛盾斗争焦点集中在魏国与蜀国,因此长期以来,三国文化研究者的着眼点较多地集中在魏蜀两个国家,撰述吴国的相关论文原本较少,而侧重于吴国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海上交往研究则更为鲜见。本文从现代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的视角出发考察吴国海上交流的历史问题,以期发现新的结论。

一、孙权夺取台湾的战略性考虑及可行性分析

(一)孙权夺取台湾的必要性

据《通典》载:“自三国鼎立,更相侵伐,疆境之守,彼此不常,才得遽失,则不暇存也。”在这样的形势下,东吴要保境拓疆,抢先占据归属未定的岛屿势在必行。东吴从黄海、东海到南海,拥有几千里的海岸线,海洋中有台湾、海南岛等众多岛屿,具备战略上扩张的条件。而吴国如果被魏国蜀国打败,尚可依靠海上的战略大后方。

(二)孙权夺取台湾的可行性

1.从政治与军事方面考量

孙权在继承其父兄基业后,致力于保境拓疆,到公元229年,东吴的势力范围已经由原来的6个郡扩大到30多个郡。面对着北方与西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倘若能与南方及海上诸地建立长期稳固联系,不但可以部分解决粮食供应、经济发展和兵员补给的问题,而且能够在关键时刻成为避险的战略大后方。

2.从经济与技术方面考量

在三国征战中,孙权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水师。密布的水网、漫长的海岸线促进了东吴造船业的发展,其造船技术在三国中处领先地位。据《南洲异物志》载:“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面三二丈,望去如阁道,载六七百人,货万斛。”高超的航海技术,为东吴的近海航行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3.孙权夺取台湾控制权的历史依据

从历史沿革看,台湾属“百越”之地,虽很早被纳入中国版图,但因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条件极为不便,没有引起历代统治者的太多关注,直到东吴时,称为“夷洲”的台湾才得到重视。

从政治经济上对台湾的需求,军事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从台湾与中原的历史沿袭可以看出,东吴真正与台湾建立起紧密联系的条件成熟了。

二、规模庞大的舰队抵达台湾以及孙权建立海上外交

《三国志》载:黄龙二年(230)正月,吴大帝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在渡海过程中,因风浪颠簸,将士们晕船而呕吐不止甚至一病不起的状况时有发生;而当时的台湾社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过着“野人”般的生活,部队难以适应。仅一年后,卫温、诸葛直等带着虏获的数千夷洲居民擅自回到东吴,病死的士兵人数众多,孙权深感痛心。带兵打仗的将军被“水土不服”击垮,孙权非常恼火,于是下令“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入狱,诛。”显然,“违诏”指的是违背孙权的旨意未长期驻守台湾。

孙权十分重视建立海上外交。吴国势力到达夷洲,揭开了大陆与台湾正式交往的历史序幕。公元243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派遣使者进献演奏乐舞的艺人和地方特产;孙权也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出使扶南。此外,孙权还积极派人与林邑、印度和南洋诸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减少了潜在的敌人,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

三、孙权夺取台湾控制权的意义与思考

作为中国古代政权第一次以官方的形式到达台湾和南海诸地,孙权希望“甲士万人”长期驻守台湾。尽管卫温、诸葛直并未按计划坚持很长时间,尽管强征兵源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反对,但是据现存史料记载,这是第一次被明确地记载的中国大陆人民与台湾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可以说,孙权遣人远征打开的这扇大陆至台湾的交流之门,为以后各朝与台湾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奠定了基础。此外,文职官员沈莹返回东吴后,编写了《临海水土异物志》一书,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最早的记述。

四、东吴海外开拓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国家发展应重视海洋的开发

海洋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资源供给。历来我国对于近在咫尺的台湾、海南、西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的岛屿开发重视不够,使其长期处于落后于大陆水平。近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这成为我国实现海洋强国之梦的重大阻碍。

对于岛民来讲,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会使他们向着中原产生文化的凝聚而不会有离心的危险。假如在三国时期能够实现有力统治,相信他们会天然地、无条件地与中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无可选择地与华夏文明系于一根。

(二)对待相对落后的远方异域,宜进行保护性开发而不是虏获与抢夺

孙权之所以没有建立起长久稳定的统治,可以说与当地民众建立联系不够密切,没能争取到当地人民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在与孙权治理台湾的同一时期,诸葛亮管理南中的方法值得我们对比反思。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尽量以双方的互惠互利为主,以攻心为上。可以说,相对平和是民族融合的主旋律。特别是后期,蜀军对南中大姓、少数民族渠帅进行了心理攻势,在心里征服方面下足功夫。可以说,这种交流与融合的方式以人为本、尊重双方利益,是具有典范性、值得肯定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作为三国历史人物中主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孙权成为对百越地区进行实际有效控制的第一人。他的海上外交理念为今天我国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在感叹孙权“务实外交”的同时,应对今天外交新环境尤其是周边海洋区域新环境进行科学研判,以“真、实、亲、诚”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中国新外交。

参考文献:

[1]方北辰.《三国志今注今译》[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2](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年.

[3]张崇根.《三国孙吴经营三国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1月.

[4]王明荪.《三国时代的国家与“中国”观》[J].史学集刊.2013.

[5]方北辰.《诸葛亮平定和管理南中的典范性意义》[J].《诸葛亮与三国文化(七)》.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2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吴
东吴·名家
浅论“太伯奔吴”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火烧连营(中)
诸葛亮治蜀思想研究
一只兔子打败一个国家
东吴为何没有五虎将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未来面临的挑战:语言学与中国——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处心积虑”的统一之战
论西晋统一的历史经验